《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安徽工业大学:需求和服务匹配 激活实践育人成效 |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谢婷婷 发布日期:2024-08-09 10:24:56 |
□本报记者 谢婷婷 从乡村回到学校实验室,刚刚结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安徽工业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学生杜伟伟没有闲着。作为今年暑期“聚焦农村污水治理·助力和美乡村建设”实践队队长的他,一边组织队员对采集回来的农村污水进行实验分析,一边群策群力撰写实践调研报告,希望能够给农村污水治理、人居环境提升乃至和美乡村建设,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问题导向、精准帮扶、绿色发展、振兴乡村……近年来,安徽工业大学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瞄准基层实际需求、有效利用学生专业特长,不断提高服务的精准性,更好地与基层无缝对接、同频共振。
村里来了污水治理队
“村民的生活污水进入单户或联户格式化粪池进行厌氧发酵处理后,用于灌溉农户房前屋后的自家菜园,未利用完的多余污水进入集中化粪池处理,水质达标后,再用于周边的农田灌溉,村里的生活污水就这样‘消失’了。”马鞍山市雨山区佳山乡超山村村民高兴地告诉实践队队员。
7月13日至20日,安徽工业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聚焦农村污水治理·助力和美乡村建设”实践队聚焦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农村黑臭水体治理现状及“四池一地”治理模式等问题,奔赴马鞍山市、阜阳市、宣城市等地开展实践活动。“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是乡村生态振兴、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四池一地’是一种农村污水处理和改厕模式,具体包括四个处理池和一个处理地,通常用于处理农村家庭生活污水和厕所粪污,旨在实现污水的有效处理和资源的合理利用。”杜伟伟介绍。
实践队采取走访座谈、调查问卷等形式在村民中调研农村污水处理方式,实地考察调研地黑臭水体的类型、分布情况,深入农田、菜地、旱厕实地了解灌溉及水处理方式,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现状、探访整治效果,并开展垃圾分类、节约用水、卫生习惯等科普宣传。
经过细致的走访调研,实践队了解到,调研地村委会都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和新农村建设,对村中的旱厕进行整改,对黑臭水体所形成的水坑进行修缮,村民化粪池里的黑水和其他家用废水统一排放到污水处理池中,处理完成后再进行集中排放,并将改善后的水体承包给村民进行水产养殖。一系列举措使村民的生活环境得到了改善,和美乡村建设收效显著。与此同时,实践队也发现,一些远离村口的水体水质较差,部分村庄使用的污水处理设施亟待升级完善,仍然存在居民直接排放生活污水等情况。
实地调研结束后,7月20至21日,实践队队员积极整理资料,召开团队会议借鉴不同地区农村污水处理的成功案例,总结有关农村污水处理的资源利用模式与管理模式,并在实验室中对前几日采集的水样进行分析,开展污染水体修复创新实验。杜伟伟告诉记者,“初步测定发现调研地采样水体中个别水体存在严重污染的情况。结合指导老师的建议,我们按照农村黑臭水体的类型提出了相应的整改措施,目前正在撰写调研报告,争取为开展农村污水治理工作建言献策”。队员们也纷纷表示,利用假期走进社会、沉到基层,利用所学专业知识与生产实践相互结合、碰撞,为和美乡村建设贡献绵薄之力,意义深远。
实践队队员在进行污水取样
车间来了博士服务团
“此次深入企业开展实践,我们不仅仅是参观,而是真正参与到了企业的生产实践中。面对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卡脖子’难题,我们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科研经验,为企业排忧解难,做到‘学以致用’,这不仅增加了我们解决难题的信心,也提升了我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谈及赴上海宝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宝钢)开展科技服务的感受,安徽工业大学冶金工程学院“铸钢铁之魂,踏强国征程”博士科技服务团团长杨涛说道。
“在钢铁行业绿色低碳转型的新征程上,需要全行业的共同努力,而广大冶金青年作为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冶金工程学院团委书记张夏介绍,学校致力于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的高层次综合性人才。冶金工程学院专门组建的博士科技服务团,秉承“真知灼见,创新求变”的理念,为钢铁行业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积极探索教育创新和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路径。目前,共有指导教师3名、博士生6名、硕士生4名、本科生储备队员6名。
“宝钢正面临着技术更新、能耗降低、环保排放等多方面的挑战,你们年轻的冶金人有活力、有想法,我们非常希望你们能给我们提提意见,帮我们把现场的难题解决掉。”炎炎夏日,服务团的成员们一来到宝钢,便深入宝钢烧结厂、污泥固废处理中心等生产一线开展调研,与技术人员交流,了解生产流程和技术需求。
针对宝钢面临的钢铁污泥处理的关键技术难题,服务团持续跟踪调研,结合专业优势,通过样品分析、数据分析与实验室技术开发,全面了解了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和存在的技术瓶颈,提出了基于污泥配矿烧结的关键技术,重点关注了烟气污染物等环保指标和烧结产质量指标的解决方案,给出了包括改进建议、创新思路和可行性方案。服务团成员与宝钢工程师现场开展了为期一周的工业实验,跟踪烧结过程生产和环保数据变化,为现场堆存的污泥处置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经过服务团与企业的共同努力,宝钢现场难处理的冶金固废得到资源化利用,堆存的污泥量大大减少,助力了钢铁产业绿色低碳发展,打造出“钢铁之志”科技服务品牌,实现了高校和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双向奔赴”。实践过程中,服务团撰写了两篇学术论文,并申请了一项发明专利。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育人就是让学到的东西落到行动上。这样的“三下乡”才是雪中送炭,这样的下乡才不虚此行。
服务团成员向企业技术人员了解生产流程
书记说
在热辣滚烫的实践中淬炼青春
□安徽工业大学团委书记 赵颖虹
今年,安徽工业大学团委以“学思践悟担使命,实干笃行建新功”为主题,着眼国家需要、学生需求,精心设置了理论宣讲、文化传承、乡村振兴、就业创业等9个实践专题,组织8000余名大学生、762支队伍,37个国家级、省级实践团队,奔赴全国各地开展热辣滚烫的“三下乡”社会实践,动员引导近3000名学生就近就便参加“扬帆计划”“返家乡”社会实践,参与人数、组建队伍均为历年来最高。
近年来,安徽工业大学将实践育人作为高校“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环节,从组织保障、宣传筹划、基地建设、立项答辩、培训指导、过程控制、媒体宣传、总结展示等方面全过程做好实践工作保障,逐步构建出“1234”特色社会实践育人模式,即始终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联动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两支队伍,融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打造春季调研派——夏季“三下乡”——秋季企业行——冬季返家乡贯穿“一年四季”的社会实践。学校也连续十余年荣获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单位,在全国各地建立百余个社会实践基地,与马鞍山市55个社区实现“学院——社区”精准结对,育人阵地和实效不断取得新突破。
未来,安徽工业大学团委将继续强化校内外第一、第二课堂的融合,深化实施“一年四季”行动计划,找准社会实践与国家战略发展需要、人民群众期盼、学生发展需求三者契合点,更加精准地引导广大青年在火热实践中发现真问题、找到真答案、获得真成长。
|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