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青春下乡 常下常新 |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谢婷婷 发布日期:2024-08-09 10:15:39 |
□本报记者 谢婷婷 “乡”约盛夏,遇“践”青春。暑期去哪儿?“三下乡”!这是我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响亮的回答。广大农村需要 大学生发挥聪明才智,大学生也需要到农村去淬炼成长。文化下乡、科技下乡、卫生下乡,今年暑期,我省青年学子以“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为主题,奔赴农村、基层,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在实践的道路上书写最美的青春。
“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作为青年学子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锻炼成长的有效方式,及高校提升实践育人成效的切实举措,近年来受到社会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如何确保“三下乡”常下常新、与时俱进,对高校、大学生以及地方共青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地方出题 高校答题”让服务更精准
“一直以来,黄山学院对齐云山镇各方面建设发展给予了很大的支持,选派经济管理学院实践团队根据乡村发展的实际需求,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赋能乡村振兴……”黄山市休宁县齐云山镇岩前村村委、团支部书记邱晓君介绍,早在去年10月,黄山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就与齐云山中心小学签订了共建协议,开展结对帮扶,截至今年8月,合作开展大型活动近20场次。
今年暑期,该校派出“牵‘齐’小手 ‘经’心呵护”实践服务团以及直播助农乡村振兴团来到齐云山镇开展实践活动。实践服务团通过设立“齐云小学堂”,给乡村儿童辅导作业,创新性开展爱国主义、暑期安全、心理健康等主题教育活动。实践服务团还根据大学生兴趣特长开展音乐、美术、手工、体育等教学活动,提高乡村儿童的艺术素养、实践能力以及身体素质。直播助农实践服务团与齐云山镇岩前村达成合作意向,通过视频拍摄、直播带货、品牌建设等方式助力地方经济发展。共建双方本着“合作交流、携手共进、联合育人”的原则,在资源共享、困难帮扶、志愿服务等方面拓展越来越广阔的空间。
该校经管学院团委副书记李斌告诉记者,团队在实践过程中发现乡村振兴面临着诸多难题,其中最突出的是乡村人才的培养与引进、乡创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学院充分发挥高校在人才培养、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的优势,鼓励大学生积极奔赴基层一线,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黄山学院始终坚持‘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办学定位,努力打好黄山牌、做好徽文章。多年来以全新视野、全新视角、全新模式不断深化校地合作、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依托地方产业特色,充分发挥好高校特色优势学科资源,突出智力支持、人才保障,在旅游、生态环境、建筑、休闲体育等方面倾力打造合作品牌”。黄山学院团委副书记汪洋介绍,该校在实践育人中,坚持“地方出题 高校答题”的精准服务模式。通过连续多年实施暑期“三下乡”和寒假“返家乡”社会实践,搭建起以常态化实践为主体,“三下乡”“返家乡”为两翼的“一体两翼”长效实践育人协作机制,调动全校团员青年聚焦“理论普及、党史学习、乡村振兴、发展成就、民族团结”等主题开展实践活动。通过不断丰富实践育人的形式和内容,培育一批“可示范、可引领、可持续”的特色精品项目,助推地方经济发展与大黄山建设。
黄山学院“牵‘齐’小手 ‘经’心呵护”实践服务团的公益课堂
“校地共建 协同育人”让下乡常态化
8月2日,霍山县佛子岭镇中心学校大礼堂举办安徽艺术学院“艺路童行 一起成长”暑期支教成果汇报演出,为高校暑期实践画上句号。支教服务自7月初启动,历时一个月,来自安徽艺术学院的师生深入佛子岭镇中心学校,与260名山里娃共学习、同成长。暑期伊始,安徽艺术学院2023级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陈子怡第四次走进佛子岭镇中心学校参与支教服务,被山里娃亲切地称为“橙子老师”。“学校所在的六安市是我的家乡。小时候我曾接收到来自社会各界的捐助和关爱,也曾无比渴望走出大山。如今,我希望可以用自己的所学反哺家乡,和山里娃交朋友,带他们看更加广阔的世界。”陈子怡说。
“这个暑期,安徽艺术学院的师生以其专业的艺术素养和满腔的热情,为我校学生带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艺术盛宴。他们不仅教授绘画、音乐、舞蹈、乐器等技能,更重要的是,用自身的行动和热情在山里娃的心里种下了艺术的种子。”采访中,佛子岭镇中心学校副校长董俊英点赞道。
安徽艺术学院团委书记龙源介绍,2023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校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通知》,对打造新时代社会实践育人新范式,积极组织高校师生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提出了高标准、严要求。该校深入落实“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将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作为“皖若春风”艺术思政课的“课前预习”环节,引导学生在实践中精准锚定人生发展方向。
据悉,“艺路童行 一起成长”社会实践团队是安徽艺术学院校企合作、校地合作的示范项目之一,也是该校书记校长访企拓岗的工作延伸,自2023年与佛子岭镇中心学校设立教学就业实习基地以来,该校已组织大学生开展实习支教、志愿服务、专项培训和文艺汇演节目指导十余次,在校地共建、协同育人的过程中,让常态化实践项目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安徽艺术学院“艺路童行 一起成长”实践团让艺术萌芽
“持续培育 优质孵化”助推实践成果落地
进入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经济学院 2021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储昭东组建了助力茶产业振兴的“小茶崛起”实践队,并连续三年开展相关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三年来,我们边服务边调研,脚步遍及中国4大茶区8个省43个乡镇”。储昭东介绍,2022年暑期,实践队学习非遗制茶技艺的传承与保护,并拍摄了主题纪录片;2023年暑期,调研乡村茶产业的发展现状并探索特色茶旅模式,撰写了一份8万余字的《红色热土孕育绿色经济,革命老区走出致富新路——关于“红色茶旅”对乡村振兴促进路径的调查研究》报告;2024年暑期,寻访出口贸易与跨境电商对茶产业的影响,目前正在撰写相关调研报告。
3年累计8000多千米的调研路,让实践队发现我国832个已脱贫县中以茶叶为主导产业的就有150多个,它们普遍面临茶叶生产效率低、品牌发展滞后、产品销售受阻的困境。在学校的支持下,储昭东组建了一支“农、理、工、文、管、艺、法”多学科交叉的本、硕、博团队,创办了安徽茶达科技有限公司,自此开启了“小茶崛起”实践队公益创业转型升级的新篇章。该团队获得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乡村振兴实战赛总决赛一等奖、“挑战杯”安徽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安徽省青年志愿服务公益创业赛金奖等。
该校团委书记武国剑介绍,“小茶崛起”实践队只是学校实践育人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校探索构建了“三下乡”“返家乡”、社区实践“三位一体”的实践育人长效机制,形成了1.3万余名学生赴550余个区(县)开展社会实践的浓郁氛围。聚焦我省高质量发展,深入对接地方需求,不仅与合肥市包河区、瑶海区、合肥经济开发区,宣城市宣州区4大行政区的55个街道288个社区实现全覆盖结对,还创新性采用“地方出榜、学生揭榜”的方式开发培育长期性、沉浸式、交互式的实践项目。通过“实践归来话成长”“斛兵青年说”、大学生实践宣讲团等方式,每年开展宣讲交流50余场次,发挥了良好的示范带动效应。每年形成调研报告、问题方案、咨政报告、文学作品、视频图集等优质成果5000余件,实践团队、个人事迹等获各级主流媒体宣传报道1000余次。
该校高度注重社会实践成果的转化应用,指导学生将课程论文、毕业设计、科技竞赛、专利申报等与实践项目有机融合,构建“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实践成果共享和转化机制。对优秀社会实践作品进行持续培育、孵化形成优质项目,与“挑战杯”“互联网+”等重大赛事有机结合并屡获佳绩,实现“一个活动,多重收益”。其中,2023年有150支实践团队与“挑战杯”“市场调查与分析”等课外学术竞赛相结合,其中48件社会实践作品在2023年“挑战杯”红色专项活动安徽省赛中获奖,有效推动实践成果转化落地。
合肥工业大学“小茶崛起”实践队在“挑战杯”大赛中进行项目展演
“招才引智 服务升级”实现人才与地方双向奔赴
“今年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启动以来,团县委始终以‘想在前、抓在细、做在精’的理念做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各项工作。通过在宣传摸排、课题汇总、联系对接、岗位发布、实践保障等关键环节发力,持续做热‘泾’喜实践品牌”。团泾县县委副书记陈慧告诉记者,截至8月5日,该县已吸引957名大学生开展个人实践,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大学等60余所高校、170支团队、3873名学生开展团队实践。
针对来泾实践个人和团队,该县形成“全县一盘棋、校地一条心”的工作合力,精益求精地完善“食宿行宣游补专”一体化的“泾”喜服务,高效运营暑期实践专班工作群,实现一个@解决学生实践难题,保障高校师生实践体验。采访中,陈慧表示,今年该县暑期社会实践由追求数量增长转变为谋求“量”与“质”的有机统一,力争实现大学生实践能力提升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赢。为此,该县围绕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重点聚焦助力乡村产业振兴、集体经济发展、企业科技创新等方面征集精品课题65个,目前已认领课题31个。同时,积极谋划栋梁学子看家乡、寻找最美写生基地、C9高校学子与中学生泾“喜”见面会等实践主题活动,全面提升实践学生获得感,进一步打响“泾”喜实践品牌。
团马鞍山市委书记万颖介绍,今年暑期,该市共青团已接待来自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河海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等省内外40余支高校团队来马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聚焦青年发展需要和地方发展需求,主动服务对接项目实施方案,努力成为“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协调者、推动者,全力做好保障工作;统筹调动地方红色文化、生态保护、特色产业等优势资源,积极建立省内外高校学子与马鞍山市常态化联系渠道,邀请长三角等高校学子来马开展交流、调研等活动,广泛征集青年学子对本地乡村振兴发展的意见建议,积极引导大学生走进乡村、融入乡村、建设乡村,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广泛搭建平台,创新活动载体,今年还创新开展了“青春诗城行 别YOUNG文化游”大学生短视频大赛、“邀您来采风”大赛等活动,推动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地方人才就业、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下一步,团市委将持续探索校地融合发展新思路、新模式、新途径,更好地实现校地优势互补、产教融合、人才互通,实现人才与城市的双向奔赴。”万颖表示。
团马鞍山市委举办“青聚诗城 共创未来”青年人才安徽行活动
□本版配文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