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行走架起共育桥梁
02版:专题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8960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24年08月02日  星期五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8960期  下一期
今日古诗词
爱的行走架起共育桥梁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谢婷婷 金加林等 发布日期:2024-08-02 10:03:30

  “一场接着一场的倾盆大雨如同上天肆意宣泄的泪水,让原本蜿蜒曲折的山间小路愈发难行。当我踏上家访的道路,每一步都仿佛承载着千斤的责任,每一次敲门都怀揣着对学生深深的牵挂。”黄山炎培职业学校青年教师胡婷婷在家访日记中写道,“有效家访是一场爱的行走,可以拉近彼此的心灵,让教育更有温度”。

  一直以来,我省各地各校精心组织、科学谋划,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家访活动。教师们怀揣关爱和温暖,行走在乡间小路、穿梭于大街小巷,用一场场爱的行走架起家校共育的桥梁。

一场爱的行走
  踏入位于歙县小川乡小洲村的萍萍(化名)同学家,映入眼帘的景象如同一记重锤,狠狠敲打着胡婷婷的心。肆虐的洪水像一头失控的猛兽,将萍萍家的自建房摧残得面目全非。屋内一片凌乱,所有家具、电器都毁于一旦。无奈之下,一家人只能在隔壁老年学校临时住下,每天领取着矿泉水、方便面、饼干等救灾物资……然而,即便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萍萍依然趴在一张破旧的凳子上,全神贯注地写着暑假作业,还不时耐心地辅导身旁的弟弟。看到这一幕,胡婷婷心疼不已。
  走进歙县雄村镇航埠村的晴晴(化名)同学家,胡婷婷看到了同样揪心的场景。汹涌的洪水毫不留情地将其家中冲刷得空空荡荡。晴晴的父亲常年依靠打零工维持生计,突如其来的洪水让这个家庭雪上加霜。而晴晴坚定的眼神和乐观的心态却像一束光,令人动容。胡婷婷将家访中的见闻详细记录下来,第一时间向学校反映,并为这群受灾家庭的学生争取资助。“家访中,我深刻地体会到,每位学生都是一颗种子,无论身处何种环境,都怀揣着成长和绽放的渴望。只要我们用真心去关爱、用实际行动去引导,中职学生也能绽放属于自己的光芒”。
  歙县新安小学校长凌黎之前接到该校教师钱春美的邀请,一同前往晓阅(化名)同学家中回访。来到晓阅家,凌黎详细了解他的学习生活安排和奶奶的工作近况,并与其父亲通了电话,希望他尽到监管职责,多与孩子沟通,常回家看看;叮嘱晓阅多听奶奶的话,利用在家时间规划好学习生活,争取更大的进步。“感谢学校的关心,一次次家访给孩子带来了很大的帮助和改变。”家访送别时,晓阅奶奶激动地说。
  钱春美介绍,晓阅自小父母离异,父亲常年在外,跟着年迈的奶奶一起生活。奶奶因务工日常陪伴晓阅的时间并不多。长期缺爱导致晓阅的性格有些孤僻。今年年初,父亲给他买了手机后,晓阅开始沉迷手机游戏。身为班主任的钱春美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多次致电晓阅的父亲,对方却总说工作忙顾不过来。学校得知情况后,第一时间安排学校分管副校长带队上门家访。经过沟通,方才了解,原来晓阅奶奶常常工作到凌晨3时才回家,那段时间,晓阅只能对着手机熬过漫漫长夜。找到症结所在,学校随即安排心理健康教师对其进行心理辅导,帮助他认清沉迷手机游戏的危害,并调整作息时间表和制订手机管理规则。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课堂上的晓阅再也没有打瞌睡,学习也渐渐跟了上来。钱春美说,“只有家校同心协力,才能事半功倍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以爱之名共聚教育合力
  “家访,蕴涵着丰富的教育内涵,是一场爱的行走,更是一场家校携手的同频共长。通过家访,重新认识学生、发现学生,往往能进一步影响学生、改变学生”。从教31年,担任班主任31年,马鞍山市第二中学教师曹劲松一直坚持家访。他说,如同上课要备课,家访首先要提前做足功课,包括梳理学生的基本情况、准备家访的内容、制订家访的计划,考虑家访注意事项等。“做好准备、沟通为主、鼓励至上、解决问题”这16个字是曹劲松总结出来的家访准则。
  “家访是班主任的常规工作,并非可有可无,而是必须做的事。一次家访不够就两次、三次,甚至更多次,坚守的意义远高于创新的意义。”曹劲松每带一个新班级,都坚持全员家访。在他看来,家访的本质是沟通、理解,建立信心与信任。家访的内容要熟稔于心,不能光顾着填写表格、签名、拍照等流于形式,必须讲到的内容一点也不能少。当教师走下讲台、走出学校、走进学生的家中,会发现一个更加全面、立体、真实的学生,找到和家长一起助力学生成长的方案。“我希望今天的家访能够成为你个人学习生涯中的一个转折点或新的起点”。 一次次家访中,曹劲松用浓浓的师爱和正向的激励,帮助在成长中遇到困难、感到迷茫的学生找到目标、方法和动力。毕业多年的学生感慨:“至今还记得曹老师第一次来家访对我说的话”“曹老师曾顶着大雪来家访,帮助考试受挫的我重拾信心”……
  说起家访经验,胡婷婷同样深谙此道。线上,她通过微信、电话等方式定期与家长沟通,及时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线下,她深入学生家庭,与家长面对面交流,让沟通更深入、更贴心;积极与学生所在的村委会、社区对接,多渠道了解学生家庭的真实情况。她还为每个学生建立详细的家访档案,并根据情况实时更新。档案里不仅有学生的学习成绩、在校表现、文体综合,还包括家庭环境、亲子关系等方面内容,为个性化教育提供了有力支撑。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帮其申请相应的助学金,助力他们更好地完成学业。还设定了定期回访机制,跟踪学生的变化和问题解决的进展,确保家访效果的持续性。“如果在家访过程中,发现家长在教育方法上存在共性问题,学校还会组织开展家庭教育讲座,邀请专家‘对症下药’帮助家长提升教育能力。”胡婷婷说。
  记者采访了解到,我省各地各级教育系统针对家访“访什么”“怎么访”做出相关部署、指导和要求。访什么?包括学生在校实际情况汇报、学生在家实际表现询问、全面了解学生家庭情况。要求教师在家访过程中,以正面鼓励为主,客观评价学生在校日常表现,从关爱学生的角度与家长一起商讨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形成家校共育合力。怎么访?有学校要求教师入户走访做到“八要”,即要带去学校的问候和关心、要注意语言风格和谈话技巧、要少谈学生的问题、要多说学生的闪光点、要倾听家长的心声、要注重情感的沟通,要带去家庭教育的指导方法、要宣传教育方针和学校办学理念。有学校要求教师做到“二三四”。家访前做到“二个巧”,巧提醒、巧沟通;家访时做到“三个心”,用心观察,耐心解答,细心告知;家访后做到“四个多”,多反思,多总结,多沟通,多倾听。通过实践,教师们纷纷认识到,家访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家访已经不仅仅是重新认识学生的过程,也是重新认识自己、认识教育的过程。

与时俱进发挥家访育人实效
  “家访是家校共育的桥梁,是不可替代的育人途径。高质量的家访应当访出实效、访出成长、访出温度、访出和谐”。宣城市第七小学校长茆祖新介绍,该校每年多次召开会议、发布文件,专门研讨和布置家访工作,明确家访的目标、任务和要求。为了避免出现只“家”不“访”、只“访”不“记”、只“记”不“思”的情况,该校要求教师把每一次通话、语音交流、面对面走访都视作一堂精彩的德育课来完成,做到高度重视、精心设计、充分准备、有的放矢。为了增强家访的仪式感,该校教师提前设计发布“家访邀请函”。家访时,为了让家访更接“地气”,教师针对不同家庭情况准备不同的“话题锦囊”提高家访质量。家访结束,教师布置“小鬼当家”“搜索夸夸卡”等“作业”,用高质量的家访赋能学生家庭生活。
  “职业教育的办学发展除了学校自身的努力外,也离不开政府、社会以及家庭等各方面的支持与配合。学校一直高度重视并延续家访这种优良的教育传统,把家访作为家校联系、共商育人策略的有效途径,并形成长效机制。”黄山炎培职业学校副校长朱海滨介绍,该校要求班主任及教师把家访列为“大兴调查研究”的必修课,每学期都安排一定时间深入学生家庭走访,更直观地了解学生的家庭及生活状况,感受学生的成长环境,深入研判学情和精准施教,增进与家长的沟通交流、信任合作。通过家访,进一步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职业教育更富温情。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手机、微信、QQ等通信手段愈发方便多样,“家访是否必要”引发了一些讨论。为了引起教师对家访工作的重视,各地各校在开展家访活动前,专门组织教师学习家访知识、了解家访技巧、端正家访态度、解答家访困惑等。一些学校组织党员教师带头家访,把学生安全教育作为“敲门砖”,用不容懈怠的警示语和苦口婆心的碎碎念让家长感受到家访的诚意和真情。针对家访前摸排出的留守儿童、残障儿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等特殊群体,家访中注重向他们倾注更多的关爱,更好地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新时期的家访是实现家校社合力育人的重要途径,是做好学生校外安全监管对接的坚实桥梁,也是推进《家庭教育促进法》普法宣传的前沿阵地。”每年,凌黎都坚持带队家访。她表示,新时期的家访对学校和教师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要认真学习党的理论方针政策,教育改革、民生实事等政策,在家访中宣传到位;家访中应更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育儿观;积极搭建紧密温馨和谐的沟通桥梁,让家长和学生感受到教师真心的关爱、真诚的帮助,调动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协同育人环境。
  采访中,大家一致表示,不论什么时候,家访都是不可替代的重要的育人途径。各地各校充分发挥新时期家访的育人功能,让家访活动真正成为立德树人和高效课堂的延伸,用爱的行走架起了家校共育的桥梁。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谢婷婷,通讯员金加林、王政善、余刚采写

胡婷婷(左二)家访
曹劲松(中)带着年轻教师刘璐(右)传授家访经验
宣城市第七小学教师组团家访
歙县新安小学校长凌黎(右一)一行家访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