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教学的有效结合 抓住核心概念 揭示数的本质 小学中高年级作文教学方法
6版:学科纵横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8951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24年07月03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8951期  下一期
今日古诗词
抓住核心概念 揭示数的本质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胡琴 发布日期:2024-07-03 10:26:00

教学实践


——“自然数的认识”教学感悟
□灵璧县灵城中心学校  胡  琴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关于自然数的认识在小学阶段共分四个阶段安排。我们从中选取了“11~20各数的认识”“万以内数的认识”“认识更大的数”三节课作为研讨内容。在实践与探索中,我们认为教学这部分内容时,要抓住核心概念,突出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一、建立十进制关系
  十进制计数法从遥远的古代中国开始发明使用,并一直沿用至今。与其他进制相比,其方便、易于换算的优越性,不仅在生活中,而且在自然数的认识中被人们所喜爱和接受。在教学“自然数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时,其核心目标之一是建立十进制的关系。
  以“11~20各数的认识”这节课为例,为了数数和计数的方便,我们先后设计了“圈一圈”(将10只羊圈在一起)“捆一捆”(将10根小棒捆成1捆)“拨一拨”(将计数器个位上的10个珠子换成一个珠子拨在十位上)三个操作活动,让学生认识到“10个一是1个十”这种十进制计数方法的基本特征。并引导学生逐渐体会到:当较小的计数单位“一”累计到10个时,就用一个较大的计数单位“十”取而代之,明确这种“满十进1”的计数规则。在教学中,学生通过将“10根小棒捆成1捆”以及将“20根小棒捆成2捆”等实践操作,亲身经历了“捆”的过程,感受到由“一个一个地数”转变成“十个十个地数”的变换过程,也认识了新的计数单位“十”的形成过程,最终轻易地建立了自然数中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
  在“万以内数的认识”这节课教学中,认识了较大的计数单位“千”和“万”。因数目较大,此处教学脱离了实物,通过在计数器上拨数9 、99、 999,提问:再添一个珠子是多少?借助大量的拨珠活动感受“满十进1”的过程。
在不同阶段的教学中,根据自然数的大小,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而选择不同的学习工具,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自然数中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
  二、 渗透位值制思想
  将10个阿拉伯数字(0~9)用来表示生活中无穷无尽的数据,就是因为同一个数字在不同的数位上可以表示不同的数值。用较少的数字符号来表示更多的数,位值制的智慧和优越性就在这里。
  在“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中,学生第一次认识计数器及“个位”“十位”等数位,建立“位值”概念有一定困难,因为与直观的小棒相比,它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本节课设计了两个重要的教学环节:一是模仿“摆小棒”,在计数器上用“珠子”在个位上进行数数。第二个教学环节,是教学认识“11”之后,引导学生比较用小棒摆出的“11”和用计数器拨出的“11”,在比较中学生再次发现:小棒是用形态不同的1捆和1根来区别“十”和“一”的,与所放的位置无关;计数器是用形态相同的两颗珠子,通过珠子的不同位置来区分“十”和“一”的,进一步加深了对位值概念的理解。
  教学“万以内数的认识”和“认识更大的数”这两节课时,继续运用计数器拨数,认识了更多的数位和更大的计数单位,进一步让学生明确珠子或数字处在不同的位置表示不同的数值是位值制计数方法的主要特征,从而体会数位的概念,渗透位值制思想,感受数学的魅力与神奇。
  三、关注数感的培养
  数感作为《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数学核心素养的11种表现形式之首,是“数的认识”教学的重要内容和目标。数感的培养,包括学生对数的概念的建立和数值大小的估测等诸多方面。“自然数的认识”承载着数感培养的重要任务,因此教学过程中也应把它作为一个核心目标来完成。在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中,我们设计了两个环节帮助学生建立数感。第一个环节是:形成计数单位“十”的表象,明确“十”是什么样子的。通过展示珠子、小棒、方块模型等让学生写数,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到计数单位“十”可能会以不同的方式存在:它可以是珠子中的“一串”,可以是小棒中的“一捆”,还可以是方块中的“一摞”等。第二个环节是:在练习部分,用课件先后出示三个不同年龄段的人物,让学生猜一猜谁的年龄是15岁。出示三堆数量不等的大米粒,让学生猜一猜哪一堆米粒的数量是20粒。接着让学生寻找身边数量是 “十几”的物体,切身感受这个群体数据的实际大小。
  在教学“万以内数的认识”过程中,让学生估一估本校学生的人数、20本数学书用纸的张数;在教学“认识更大的数”过程中,通过观察国庆庆典阅兵视频感受10万观众的多少……
  总之,只要教师有意识帮助学生建立数感,并以不同的形式关注数感的培养,就可以有效落实教学中关于数感培养的核心目标。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