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劳动“小场地”做出育人“大文章”
03版:专刊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8938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24年05月29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8938期  下一期
今日古诗词
劳动“小场地”做出育人“大文章”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谢婷婷 发布日期:2024-05-29 09:24:32

□本报记者 谢婷婷

  “今天,我在‘耕读园’里化身成光荣的小园丁”。走进马鞍山市湖东路第四小学,五年级学生杨思贤正举着洒水壶悉心浇灌西红柿苗。为了种好蔬菜,她还提前查阅资料、请教家中长辈。“耕读园”里,数十名学生锄草、松土、浇水,和满园的幼苗一起孕育希望。
  劳动教育源于生活,青少年时期是开展劳动教育的黄金期。在城市的中心城区,面对场地受限,如何创新开展劳动教育?我省各地各校积极探索在城区“小场地”做好劳动教育“大文章”,让有限的教育空间,焕发出育人的勃勃生机。

“小空间”也有“大作为”
  “作为一所建在社区里的城市学校,过去,我校由于缺少劳动场所,导致校内劳动教育内容仅仅停留在打扫卫生等简单的劳动上,劳动体验活动受限,劳动教育很难拓展”。马鞍山市湖东路第四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唐考红告诉记者,环境限制激发了创新潜能,经过考察调研、科学规划,该校将综合楼后面200平方米的闲置区域利用起来,创立了“耕读园”。 
  “小空间也能有大作为。‘耕读园’不仅是一块田地,它还是学生学习的资源中心,是‘五育融合’的教育空间,是锻炼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探究能力的实验场域,是培养学生养成劳动习惯、弘扬劳动精神、树立劳动价值观的重要阵地。”唐考红介绍,当前,这块来之不易的学生劳动实践基地被划分为“花果观赏区”“乐耕种植区”“植物水培区”以及“一米实验田”等四个区域,已经成为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5月16日,马鞍山市花山区总工会联合花山区教育局走进学校举办中小学劳动教育现场会暨劳模进校园宣讲活动,邀请了“中国好人”桂中华讲述故事分享体会,进一步弘扬劳动精神,树立劳动新风。现场,该校学生周潇然一边认真聆听,一边做着笔记,“我要从点滴做起、从身边做起,在家里多做家务,在学校热爱劳动,以实际行动向劳模学习致敬”。
  近年来,湖东路第四小学充分发挥出劳动教育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构建了“湖东路第四小学新时代劳动教育1234新样态”,序列化建构劳动课程,贯穿家、校、社各方面,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1”是一个目标,“2”是两种途径,“3” 是靠三方协同,“4”是四个全面。该校以“丰实”为学校文化的核心,确立了学校劳动教育的一个目标为“悦享劳动  创造幸福”。通过两种途径实现目标,即“丰实课堂出真知,筑牢主阵地;丰富活动促实践,锤炼主力军”。与此同时,学校协同家庭,依靠社会,形成合力。其中,家庭是基础,养成习惯;学校是主导,塑造品质;社会是支撑,强化体验。最终实现学校劳动教育的“四个全面”,即全主体参与,让劳动教育热起来;全课程融合,把主题劳动做出来;全资源整合,让劳动服务开发起来;全过程评价,让劳动教育持续下去。
  脚踩田地,细嗅芬芳,带着泥土芳香的劳动课,能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劳动乐趣、感悟劳动真谛。唐考红介绍,未来,该校将继续加强对实践基地的管理,邀请劳模进校园指导,不断创新举措,全课程融合,丰盈“亦耕亦读、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引导师生舒展身心、悦享劳动。

马鞍山市湖东路第四小学“耕读园”上的劳动场景

“知行合一”共育花开
  “学校坐落于宁国市主城区,场地面积小,缺乏扩展空间,让我们在实施劳动教育方面存在一些短板。”宁国市西津小学校长罗林介绍,近年来该校秉承“养正、博学、健美、和谐”的校训,以“文化引领、三维协同、实践为主”为实施理念,探索形成了“以劳育人,养正花开”的教育模式。
  该校在校园“养正长廊”里专门设立了“养正盆栽角”,为每班开辟绿植养护展示柜。在校园围墙旁开辟了“养正一米园”,让学生自主体验春种秋收。利用有限空间开设“木工坊”“创客教室”等阵地建设,让学生创新思维动手实践。不仅如此,该校还开发了包含探索性、艺术性、公益性、创新性劳动的校本课程,通过班级卫生轮值、红领巾小义工、劳动教育主题研学等活动,赋予学生真体验、真成长。
  “空间场地有限,学校便以劳动教育为突破口,探索营造一种文化,通过氛围熏陶,提升劳育内涵;借助一个抓手,通过三维联动,丰富劳育内容;获取一种体验,通过丰富实践,享受劳动美好;搭建一个平台,通过积累技能,体验助力成长”。罗林介绍,近年来,该校通过优化育人环境,营造“以劳育人,养正花开”的劳动文化,提炼适合学生快乐劳动的“48种技能”,并通过活动培养会当家、会服务、会探索、会创新的“四会”小公民。通过“家、校、社”三维联动,定期举行学校劳动技能大赛、家庭亲子共劳动、社会岗位体验实践等活动,让学校劳动教育延伸到家庭、社会。此外,学校还将“校本节日教育”作为劳动教育的重要切入点,深挖中国传统节日、校园主题节日的劳动教育内涵,全方位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
  “近年来,在各项活动中,学生以劳育德,涵养品格;以劳增智,启迪智慧;以劳健体,强健体魄;以劳鉴美,学会鉴赏”。罗林表示,今后,该校将继续坚持“知行合一”,围绕劳动课程再创新、教育方式再优化、教育资源再丰富等方面,积极探索,不断形成教育合力,赋能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宁国市西津小学劳动技能大赛

劳动教育加出广阔空间
  “通过比赛不仅检验了我们的劳动技能,还提高了我们对劳动的认识和兴趣”。前不久,祁门县阊江小学教育集团开展了“劳动让生活更美好”第二届劳动技能大赛。随着口令声响起,学生们比赛叠放衣物、剥豆子、穿系鞋带、钉纽扣,制作花样面点等,一张张可爱的脸庞全神贯注,一双双灵巧的小手动作敏捷,一双双眼睛散发出自信的光芒。
  劳动勤于手,美德践于行。阊江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汪顺来介绍,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和办学质量的提升,阊江小学作为一所城区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使得原本狭小的校园空间变得更加拥挤,劳动教育一时很难施展开来。2022年初,学校借助申报安徽省绿色学校的契机,利用教学综合楼四楼楼顶的空间,启动打造“空中开心农场”劳动实践基地。考虑到场地安全,学校专门联系了县城建部门,邀请专家对楼顶的承载力等进行评估。经历一个暑期,学校总务处紧锣密鼓地开辟出“空中开心农场”,并于新学期和师生见面。百余平方米的“空中开心农场”被划分为10个小块菜园,分别由6个年级组承包,根据劳动课程轮流开展实践。
  为赋能祁门县“五大行动”实验区建设,该校积极构建劳动教育体系,有效利用课堂和“空中开心农场”等阵地,坚持开齐开足开好劳动教育课程,提升学生劳动观念和动手能力;制订家庭劳动清单,定期开展劳动技能大赛,组织参与社会实践,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育人机制,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奉献意识。
  劳动教育源于生活。汪顺来在采访中表示,接下来,该校将以“崇尚劳动、热爱劳动、善于劳动”为课程目标,开展“品正课程”拓展版块,积极开展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劳动教育,促进家校社合作更加紧密,做“有意义、有意思、有可能”的教育,注重家庭劳动日常化、校园劳动规范化、社会劳动多样化,让劳动教育向纵深处发展,真正入脑入心入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随着劳动教育的深入开展、与时俱进,知农事、体农情、会农活,这样的劳动实践场景在我省各地校园已成常态,“爱劳动”“勤劳动”“善劳动”的教育实践在我省各地各校全面铺开。记者采访发现,虽然受到校园空间场地等要素的局限,但我省各地各校坚持创新探索,立体化、多元化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促进“小场地”里的学科“大融合”;组织引领学生走到田园、走进社会,立足所在地资源搭建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基地;巧做加法,通过“校园+边角”“学校+家庭”“区域+基地”等方式,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资源,为劳动教育加出广阔空间,让劳动教育真正落地生根。 
祁门县阊江小学的耕种节

□本版配文图片由受访学校提供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