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制”作业一体化设计探究 思政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融合路径的策略探究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一体化路径探索
3版:教海探航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8934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24年05月22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8934期  下一期
今日古诗词
思政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融合路径的策略探究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黄筱银 发布日期:2024-05-22 15:29:49

□蚌埠第三实验学校  黄筱银

  小学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念、意志品质形成和塑造的关键时期。此阶段,小学语文教师应明确“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教学中的导向作用,充分认识到语文学科的人文教育功能,在教学过程中有效运用教学素材和课程知识点,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引导其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学生塑造健全人格。由此可见,在落实学科教学优化改革工作的过程中,探讨学科教学与思政教育融合路径的创新策略是极有必要的,对于课程思政效果的提升及学科育人价值的发挥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开展群读活动,挖掘思政教育元素
  想要实现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全面、深入地挖掘教学素材和内容中的思政元素,并以此为纽带寻找课程知识与思政教育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知识迁移和情感迁移,实现思政教育的渗透融合。考虑到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相对较弱,难以从单一教学素材中提炼出思政教育元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围绕单元主题,通过群文阅读活动将具有相同思政教育主题的教学素材进行整合,以此突出潜在的思政教育元素,为思政教育的融合、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例如,部编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人文主题为“重温革命岁月”。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围绕该单元主题引入《菩萨蛮·大柏地》《毛主席在花山》《狱中联欢》《伟大的友谊》 等文章,组织学生开展群文阅读活动。活动过程中,教师可通过一系列教学任务,引导学生思考和感悟。通过同类型文章的集中阅读,使得本单元“感受革命英雄主义气概,体会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体会革命文化精神,培养政治素养和爱国情怀”思政教育元素得到充分体现,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形成“艰苦奋斗、无私奉献、英勇无畏、热爱祖国”的价值观念,从而实现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
  二、实施情境教学,加深思政教育感悟
  受心智发育因素的影响,小学生对事物的认知更依赖于直观感受和情感感知。鉴于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融合时,可采用情境教学法为学生创设出沉浸式的学习情境,以此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和情感体验,使其对思政教育内容产生更深刻的感悟和认知,从而获得更好的融合教育效果。
  例如,在阅读学习《开国大典》这篇课文时,仅通过文字学生往往难以对文中描绘的宏大、热烈场面以及群情激动的氛围产生准确的理解,从而影响其对文章情感的感悟,不利于思政教育的渗透。对此,教师可依托多媒体技术在教室中营造出符合文章内容的情境,如播放展示天安门广场整体布局、建筑形式的图片或视频,使学生体会到广场建筑之恢弘、广场面积之广阔,以便对“开国大典”的盛况进行更好地感知;播放“开国大典”原始影像资料,通过史实资料在课堂中还原“开国大典”真实情境,带领学生“穿越时空”亲身参入到典礼中。通过教学情境在视觉和听觉方面给予的直观感受,学生能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不仅对文章内容形成了准确的理解,而且能够深刻体会到“新中国成立”所带来的自豪感和激动的心情,进而产生浓厚的家国情怀。通过上述情境教学,学生能够从视听层面更好地体会到文章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更利于学生形成“拥护党的领导、热爱祖国、为国自豪”的价值观念,从而进一步提升课程思政的效果。
  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播放展示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阅兵”盛况的视频资料。通过古往今昔的对比,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国家的强大,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家国情怀,使学生能够主动树立“为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而学习、奋斗”的远大理想,从而进一步强化思政教育的融合效果,凸显出学科育人价值。
  综上所述,“立德树人”目标下,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开展群读活动、实施情境教学等策略,深挖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元素,加深学生的思政教育感悟,从而促进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更充分地发挥出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