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合肥市师范附属小学:智慧校园织就学生成长网 |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叶晓啸 吴晓霞 发布日期:2024-05-15 16:25:13 |
今日关注 人工智能社团 □叶晓啸 吴晓霞
日前,教育部公布了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名单,经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遴选推荐、教育部集中公示等环节,最终确定了184个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其中安徽省6校入选。
《安徽青年报·教育科研》特在头版开设“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专题报道,本期“今日关注”,我们一起走进合肥市师范附属小学,看看学校在信息化教学、人工智能教育方面都做出了哪些特色文章。
百年老校引领智慧教学
作为一所百年老校,合肥市师范附属小学一直保持着与时俱进的态势,积极探索、拥抱新技术,敢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上世纪八十年代,“教育”和“信息技术”在许多人看来还是两个泾渭分明的概念,该校便开始探索信息化教学之路。1984年,该校建设了合肥市第一个白昼放映室,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之路就此铺开,并在教育信息化领域创造了多项“第一”:拥有合肥市第一个计算机校园网和信息中心,第一个演播一体的电视台和图书管理系统;安徽省首家实现“班班通”和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学校,首个应用“翻转课堂”、拍摄微课、建立网络云教室的学校;首批“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全国校园影视教育研究实验学校”……
积极的探索带来的是亮眼的成绩,该校获评“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安徽省信息技术特色示范学校”;实践研究成果《AI赋能教育视域下的评价新探索》获评教育部“2021年度基础教育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示范案例”;2024年入选全国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
信息技术点燃智慧课堂 为实现信息时代的人才培养目标,合肥市师范附属小学将信息化贯彻到教育教学与教育管理全过程,形成独具时代气息的“e时代明慧课程三大名片”——多彩新体系、云端新载体、两微一翻新方式,重塑开放创新的教育生态。
课程体系方面,在“互联网+下的综合实践课程”研究背景下,打通学科间的壁垒,构建起国家课程校本化和校本课程综合化体系。以“电子书包”代替传统课本,将多学科知识装进“电子书包”,达到各学科资源的深度融合。信息化资源包支持下的陶艺STEAM课程,利用各学科教师分享的信息化资源包,美术教师可“化身全能教师”,实现跨学科的教学与实践。借助信息技术拓展学习时空,学生的学习方式悄然变化。
课程选择方面,学校搭建起“云教室”课程选修新载体,变革选课方式,在选课平台上有教师、课程简介、检测等模块,更大程度反映课程特点;基于云端数据分析,客观、科学地解析课程的优劣,便于学生深入了解课程。系统通过答题的正确率、对课程浏览的时间以及虚拟金币投放的多少自动生成最匹配的课程。科学合理的选课方式更大程度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课堂教学方面,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智能信息技术,以智能大屏、智能化电子白板系统为载体,打造出个性化、情景化、交互化、智能化的高效“智慧课堂”。课前,依托智慧平台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工具,教师可实现高效备课,并向学生推送资料及预习单;课中,信息技术搭建起师生互动沟通的桥梁,有效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课后,依据课堂上生成的分析数据,教师能够及时、精准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实现“定性+定量”的反馈。
人工智能掀起作业新潮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延伸,也是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基于信息化的教学环境,在作业布置方面,合肥市师范附属小学采用“大聚小散”模式,“大聚”即开学前在专家指导下各学科制订学期初作业计划列表,“小散”即每个备课组上课前细化每天的作业清单。借助AI平台,教师制订出作业计划列表和每日作业清单。
传统的作业批改基本依靠教师完成,当作业数量较为庞大时,教师难免感到力不从心,根据学生的作业表现逐一进行分析指导更是一项庞大的工程。而在智慧校园的应用下,学校使用智拍仪设备,智能捕捉作业内容并作出判断分析,系统快速生成作业数据报告,形成不同颜色的柱状图,大大提高了作业批改和数据收集的效率。学校建立了特色校本资源库,题库中包含难易、题型、题量等各不相同的作业,教师通过平台向学生分层推送,并借助人工智能数据分析,为学生汇集专属的错题本。同时,AI平台创建了“作业时长监控平台”,对3~6年级学生的家庭书面作业用时进行智能监控,实现作业总量的严格控制。
利用人工智能平台,学校实现了作业布置、收集、批改、分析、反馈等多个环节的效率提升,作业更灵活,有效减轻了教师、学生和家长的作业负担。
智慧课堂授课现场
3D打印课堂
智慧评价助力学生发展
站在教室外的电子班牌前,扫描手中的纸质二维码卡片,将自己在课程中的表现录入系统,点亮“启明星”……在合肥市师范附属小学校园内,这样的场景已经成了一道标志性的风景线。据学校信息技术部主任何柳明介绍,智慧综合评价是该校在人工智能教育方面的重点所在,结合学校的育人目标,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自主研发了360°综合素质评价系统。
评价系统围绕学校育人目标(即培养身体健康、精神饱满、品格高洁、科学与人文素养良好的明理少年)制订了5个维度、31项具体指标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全方位、立体式、多角度采集和录入学生校内外的各项数据。教师可以上传学生在校园内表现的照片、活动视频以及学生评语,还可以将学生的各项数据导入系统;家长可以收集孩子平时参与的课外实践活动、家务劳动、非学科类获奖等过程性数据,通过APP端口上传至评价系统,学校教师审核后,记录在学生的综评数据中;学生在学校课堂、社团等方面表现优秀,就可以得到教师发放的纸质奖章,通过电子班牌人脸识别,扫码纸质奖章二维码,就可以自行录入,构建自己的荣誉墙。“我们学校好像有一张网,将我们和老师、家长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是学生的感叹。
通过数据分析,形成学生个人数字画像,包含学生成长手册及五育发展报告。在成长手册中,学生可以查阅自己的日常表现、活动记录、测评数据等。在五育发展报告中,会生成每个学生的五育雷达图,帮助学生分析个人优势及薄弱处,引导学生确定个人发展目标。全方位的综合评价助力教师有差异地教,家长有针对性地培养,学校科学精准地管理,从而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除了综合表现方面的评价之外,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学校还实现了对课堂实效性的评价诊断。如利用科大讯飞的智慧窗系统,基于高精准度的语音识别,让师生通过语音交互完成课件调取,并能智能检测学生的普通话、英语朗读发音标准程度,从而指导学生准确发音。
综合评价系统后台
智慧赋能师生共同成长 2021年,合肥市师范附属小学的创客教室迎来了一群朝气蓬勃的学员,学生们在这里开启了人工智能学习之旅。教师带领学生运用PBL项目式教学模式进行课堂任务挑战,通过案例式教学、体验式操作、小组式探究,让学生充分了解人工智能的基础原理。学生在课堂上接触机器人,利用教学设备学习编程。VR虚拟现实课程、3D打印课程……随着丰富多彩的人工智能个性化课程的开展,人工智能的种子在学生的心中萌发。
教师作为人工智能教育的切身体验者,在教学过程中也在不断探索并适应新的领域,调整教学方式,感受信息技术手段带来的教学变化。
方清(科学教师):2022年2月初,依托科大讯飞的小飞机器人、未来派和央馆人工智能课程,我校搭建了创新实验室暨开设科技长廊、创客教育、人工智能等教育教学活动的平台。历经两年多,学生在此学习科学原理、三维创意设计、编程等知识,也在众多赛事中获佳绩。人工智能为学习提供了个性化和智能化的新途径。通过智能语音交互和数据分析,学习变得更加高效而有趣。它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还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的需求。当然,作为一线教师,我们也会审慎地融合人工智能与教育,确保技术的进步能够惠及每一位学习者。
吴洁(英语教师):学生平板机的使用撬动了人工智能教育下的大课堂。每位学生都能积极融入互动环节,共同参与并贡献形成数据分析表,助力营造“认真投入、共同进步”的课堂氛围。而班级整体的阶段性分析,又能帮助教师发现班级的薄弱环节及学生的阶段性进展,更好地有的放矢,提升整体教学水平。小平板开启大智慧,知识点动起来了,课堂转起来了,教学活起来了。
智慧校园的逐步建成,人工智能教育的实施,开启了教学新模式。一方面,提供个性化学习指导,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另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上模拟现实环境,实现多样化教学设计,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大大强化了教师的自我效能感。
“下一步,学校还将进一步进行AI课程研发,提升学生对人工智能的基础知识、原理和应用的掌握;着眼教师专业发展,鼓励教师更多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教学中;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进一步打磨综合评价系统,并使得学校管理智能化水平更上一层楼。”何柳明介绍道。
|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