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诗韵悠扬 情境相通 |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李丛璇 发布日期:2024-05-13 10:03:56 |
□高二(12)班 李丛璇 辅导教师 张利晴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三千年古诗词韵延传至今。艾青说:“诗是艺术的语言——最高的语言,最纯粹的语言。”古人用韵脚优美的诗词语言绘制心中万象,诗境中流淌着诗人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诗情晕染下的绮思妙语为万物覆著浪漫。悠扬诗韵,情境相通,尽显诗词魅力。
诗词之美,美在声韵。英国作家斯威夫特曾说:“无韵的诗句,是没有灵魂的肉体。”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它能让人从诗词中感受到鲜明的节奏感和音乐的美感,读起来朗朗上口。由它所兴发的感动是理解古诗词的基础。正如《诗经?蒹葭》,首章“苍、霜、方、长、央”,那份“伊人”之思携着悠长的韵律萦绕在脑海之中;次章“凄、晞、湄、跻、坻”,唏嘘感叹的凄凉在反复的吟诵中直达心间;三章“采、已、涘、右、沚”,那份求而不得的无奈似乎在鼻音中归于沉寂。
诗词之美,美在意境。古罗马著名诗人贺拉斯说过:“仅仅有美,对诗来说是不够的。诗应该打动人心,把听从的灵魂引导到诗的意境中去。”唐朝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写道,“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他以落霞、孤鹜、秋水和长天勾勒出一幅宁静旷远的画面,沉浸于浩瀚渺远的诗境之中,我们仿佛看到了王勃肆意洒脱的青春在落日的霞光中飞至秋水的尽头;李商隐在《锦瑟》中写出“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的万古绝唱,绘有花纹的美丽如锦的瑟,在弦柱交触的诗境中唤起了诗人对逝水流年的追忆;宋代词人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他写东风还未催开百花,却先吹放了元宵节的火树银花;他写烟花如吹落的星;他写车马、鼓乐、灯月交辉的人间;他写人们载歌载舞、鱼龙曼衍的“社火”百戏,令人应接不暇的满是人间烟火的诗意境界中有诗人孤立于“灯火阑珊处”的孤高品格。
诗词之美,美在情感。泰戈尔说:“人的种种情感在诗中以极其完美的形式表现出来;仿佛可以用手指将它们拈起来似的。”《行路难》吟诵出了被赐金放还的诗仙李白内心的五味杂陈,激荡起伏的情感似也映射着他跌宕起伏的一生。“金樽清酒”“玉盘珍羞”,欢快盛宴中的“停杯投箸”“拔剑四顾”,又有几人能读懂他内心的苦闷抑郁;“冰塞川”“雪满山”,人生道路的艰难在他的笔端具象化,交织于心中的苦涩、愤懑、失望、无力似乎也冰固于这片雪海中;在“多歧路”的慨叹中,唱出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洒脱自信,唱出了一个人在失意苦闷中的心灵最强音,诗词的结尾是李白式浪漫,在任何境况中永不失希望的乐观自信,也是李白赋予诗词的独特魅力。
古人的诗是自己的诗,我们的诗是憧憬的诗,古典诗词浸润在每个中国人的文化基因里,我们更应当珍惜和传承这份民族瑰宝、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
“诗歌是一团火,在人的灵魂里燃烧。这火燃着燃着,发热发光”。中国古诗词的历史源远流长,在不同时期闪烁着异彩。愿诗韵悠扬,诗情诗境在心中回荡。
|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