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何以劳动教育 |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方迪 刘银燕 徐徐 发布日期:2024-05-08 11:17:24 |
编者按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各地区和学校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 《意见》明确了劳动教育总体目标,即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认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劳动习惯,避免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现象的发生。
四年来,我省各中小学劳动教育开展得如何,有哪些好的做法和延伸,何以真正实现有效的劳动教育,本期予以透视和聚焦。
教育观察
对安庆市迎江区人民路小学碧桂园校区一(1)班学生彭博来说,今年五一假期的最大收获,不是和爸爸妈妈外出旅游,而是跟着外婆学会了包馄饨。“虽然跟外婆包的馄饨比起来还有差距,但能吃到自己亲手包的馄饨,还是感觉很有意义”。彭博开心地表示。
据悉,今年五一小长假前,人民路小学碧桂园校区给不同年级学生布置了主题为“劳动最光荣,实践促成长”的《假期成长指南》作为实践作业,不仅指导学生利用假期做好清洗书包、整理房间等力所能及的小事,还鼓励他们主动学习和掌握一两种劳动技能,真正从劳动实践中体验劳动的快乐。
这项实践作业是人民路小学碧桂园校区每年五一假期推出的规定动作,也是迎江区学校落实《意见》的实际举措。
从活动化走向课程化
然而,如何让劳动教育从活动化走向课程化?迎江区很早就开始了积极的区域探索:从在全市最早开辟“校园农场”,到最先出台县(市、区)级《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方案》;从最早设置劳动教育兼职教研员,到最先制订各学段劳动教育任务清单,该区劳动教育已经形成家校社协同推进的一体化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各中小学设劳动教育课每周不少于一课时,每学年设立劳动周,以集体劳动为主”“小学低中年级以校园劳动为主,小学高年级和中学可适当走向社会,参与集中劳动”……在迎江区教育部门的引导下,该区各校因材施教、因地制宜,除每周开设不少于一节的劳动课程外,还对照不同学段的劳动任务,结合实际拟定了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劳动清单,并将劳动教育融入日常教学,形成了特色化劳动教育课程。
华中路第三小学连续10年开设基于角色体验的劳动职业课程,让不同年级的学生分别体验花艺师、面点师、环卫工、交警、教师等不同职业,并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不同职业的辛苦与快乐,学会尊重与关怀各行各业工作者。双莲寺小学每年举办“劳动小达人”比赛,如一、二年级学生比赛穿衣、整理书包,三年级学生比赛做水果拼盘,四至六年级学生则要做出一道拿手菜。
由校内延伸到校外
我省更多的学校则将劳动教育课程由校内延伸到校外,构建家庭、社会参与其中的劳动教育多维课堂。
每年麦收时,阜阳市颍东区正午督学责任区陈寨小学都会利用延时服务时间,组织学生去附近的麦地里收麦子,在劳动之中体验农事,感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安庆市迎江区滨江实验学校每年邀请有种植经验的学生家长到校,和学生们一起在“悦耕”生态园垦地开荒,在各自“责任田”种下蔬菜、中草药和果树等,同时讲解不同植物的特性、生长条件以及如何种植和管养。该区龙狮中心学校每年都会组织师生到学校附近的敬老院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四照园小学多次对接所属社区,让学生们到社区开展植树、清洁楼道等劳动实践活动。
这些基于课程化的劳动实践活动让迎江学子在生活中发生了看得见的变化。滨江实验学校四年级学生马骏兮在一年级时还不太爱劳动,动手能力比较弱,但在学校劳动系列课程实施的影响下,如今不仅经常帮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有时还会帮妈妈择菜做饭。“从不爱做家务,到不反感做家务,再到习惯做家务,孩子的变化我看在眼里、乐在心头”。马骏兮妈妈吴霞燕开心地说。
华中路第三小学学生家长刘玲认为,劳动教育是“一课”,更是“一育”,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应该深刻理解劳动与教育的关系,既要防止坐在教室里讲劳动,也要避免“有劳动无教育”的现象。要在播种、浇水、施肥等农事劳动中,引导孩子养成亲近自然、保护环境的自觉;在整理书包、扫地、做饭等家务锻炼中,让孩子感悟如何为家人和朋友带去爱与幸福;在社区服务、公共设施维护等公益劳动中,让孩子意识到幸福生活源于无数人的默默付出与坚守。劳动是教育的手段,以劳引育,避免为劳而劳、流于形式,劳动育人才能取得润物无声的实效。今天,劳动形态发生巨大变化,但劳动精神永不过时。期待学校积极探索劳动教育新形式,挖掘劳动教育新内涵,让孩子在优质的劳动教育中感受快乐、提升素养、全面发展。
从实践到真知
“校园农场和种粮大户选择的的小麦品种一样吗”“植株的密度跟收成有关系吗”“做面包和做蛋糕的面粉有什么不一样”……前不久,在阜阳市颍州区王湾小学的校园农场中,正在抽穗的麦田像一片绿色的海洋,青翠怡人,美不胜收。丰饶的麦田是劳动教育的活课堂,为了让劳动教育落实落地,一场 “心系农桑,一麦相承”的研究性学习开始了。
小麦的高度、植株的密度、小麦的籽粒数……学生们利用数学课上学习的抽样分析法测量出小麦的各种相关数据,测量中学生谭明扬发现长得很高的小麦籽粒少,而密度大、中等高度的籽粒又多又饱满,种粮大户陈志虎随即为学生普及了小麦播种中的关键知识:种子的密度对小麦产量至关重要,密度越大,麦穗数量越多;密度越小,麦穗数量就越少。
回到学校以后,劳动课教师杜敏指导学生学习馒头、面包、蛋糕等不同的面食制作方法,数学课教师卢玲带领学生学习如何计算成本并制订产品价格、计算利润,班会上大家交流并总结制作产品和售卖经验:如何组织语言,如何展现产品的优势,如何了解买方的需求,如何优化产品……这些实用的生活技能极大锻炼了学生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性学习让王湾小学学生们手脑并用,从课本到生活,从认知到实践,学生在动手实践、出力流汗的真实体验中养成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
安庆市迎江区教育体育局劳动教育教研员何轶文表示,要真正将劳动教育落在实处,除了要将劳动价值观体现在所有学科中,形成全课程渗透,还必须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生产实践的直接联系,引导学生认识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同时注重让学生学会分工合作,体会社会主义社会和谐、平等的新型劳动关系。“必须面向真实的生活实践和职业场景,引导学生以动手实践为主要方式,在认识世界的基础上获得有积极意义的价值体验,在大课堂、大实践中树德、增智、强体、育美,做有劳动素养的时代新人”。
“在‘双减’政策下,劳动课程不能流于形式,成为‘摆拍式’教育;既要‘走新’,更要‘走心’”。安庆市迎江区教体局党委书记、局长施爱国说,下一步迎江区将更加充分地挖掘和利用好学校周边的种植基地、食品加工企业以及研学基地等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现代科技条件下劳动实践新形态。
厨艺大赛
请评委品尝劳动成果
在校园农场劳作
我在现场
“小厨师”显身手
手握菜刀,在砧板上娴熟地处理各种食材,手拿锅铲在猛火上果敢地烹饪煎炸……随着食材高高地翻滚再落进锅内,行云流水的烹饪技艺为评委们送上了一道道色香味俱全的美食。
近日,在利辛县第四中学举行的第一届校园厨艺大赛中,来自该校各年级组推荐的10位学生依次进入赛区,只见他们神情专注地化身为“小厨师”,烹饪出一盘盘美味来,然后请评委和在场的观众们一一品尝打分,一较高下。
该校负责人表示,厨艺大赛旨在激励学生热爱劳动,树立劳动光荣的理念,并且掌握必要的劳动技能,为将来走向社会打下必要的基础。
时评
劳动 人类赖以生存的第一支柱
□郑敬畴
笔者在近作《少年儿童健康成长面面观》中写道:人生最要紧的是要学会生存,而生存这门大学问的核心是应从小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习惯,锻炼他们的劳动能力,并使之掌握一定的劳动技巧。
劳动是支撑人类生存和进化最重要的支柱,也是维持人类生命的第一法宝,这是千百万年间,我们远祖刻印在我们骨髓里的遗传密码。是“祖制”,是铁律。今天的青少年如果没有劳动能力,即便是学贯中西、家财千万,在人生道路上上演的往往只能是一幕幕悲剧。
因此,对中小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开展劳动实践,培养他们高超的劳动能力,是在继承远祖的宝贵遗产。唯如此,人类才能不断进化,社会文明才能不断进步。
芬兰学生几乎是在玩耍和劳作中长大的——劳动(玩耍、体育运动)与苦学对孩子大脑的生长发育有着完全不同的影响。他们有充裕的时间玩耍和劳作。从幼儿园开始,孩子就学习手工。从小学一年级到九年级,手工都是必修课。在芬兰,男孩会织毛衣,女孩会做木工,是很平常的事。走进芬兰小学的木工教室,仿佛走进了工厂的木工车间,锯木声、电钻声和敲打声响成一片;而在编织缝纫教室,则很安静。
每年3月20日是国际幸福日。联合国发布国际幸福评估排行榜,芬兰连续五年都成为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家。这肯定与他们践行“人类生存全靠劳动,自我服务必须坚持终身”的“祖训”密切相关。
今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国家表彰了一大批大国工匠,称赞他们的劳动铸就了中国梦,是强国的基石。但愿中小学劳动教育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为培养亿万大国工匠,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更大的力量。
(作者系淮南师范学院宣传部原部长,退休后一直从事少年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研究)
□本版稿件由方迪、刘银燕,本报记者徐徐采写
|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