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处都有艰难的航程 但春天与我同在
06版:专题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8924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24年04月22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8924期  下一期
今日古诗词
到处都有艰难的航程 但春天与我同在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汪艺 发布日期:2024-04-22 10:49:56
  编者按  此刻,是一年中最好的光景。草木焕新,万物萌芽,春天开始了诗意的旅程,田野再次染绿,每一缕春风里都蕴藏诗的本质。春天是读诗的季节,当春天再次到来,我们也再次启程,在诗歌中,沿途遇见一棵繁花盛开的李树,拥抱一场春天的风雨,共同感受春天真实的临在。

到处都有艰难的航程 但春天与我同在
——阅读春天的诗篇
□汪  艺
佩索阿:当春天再次到来
  费尔南多·佩索阿(Fernando Pessoa,1888~1935),20世纪伟大的葡语作家、诗人,葡萄牙后期象征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其病逝后遗留两万五千多页手稿,包括诗歌、散文、文学批评、哲学论文、翻译等。佩索阿的作品世界由众多的“异名者”组成,构建了一个庞大、完整、神秘的文学宇宙。

当春天再次到来
【葡】费尔南多·佩索阿
当春天再次到来 
也许她在这个世界上再也找不到我了
此刻,我愿意把春天想象成一个人 
当她发现失去了自己唯一的朋友 
我能想象她会为我哭泣 
但春天甚至不是一件事物 
她是一种说话的方式。
甚至花和绿叶也不会回来
会有新的花,新的绿叶
会有其他闲适的日子
什么都不会回来,什么都不会重复自己,
因为一切事物都是真实的。

  费尔南多·佩索阿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葡萄牙语诗人。在20世纪初的里斯本闹市,小职员佩索阿独自居住在一所刚好能够容纳精神世界的房间里。每个清晨与黄昏,他头戴黑礼帽,夹着公文包穿过街区——留下缄默的、晦涩的影子。
  1888年,佩索阿出生于葡萄牙里斯本。生前以商业翻译谋生,仅用不多的业余时间写作。47岁病逝,留下两万五千多页未经整理的手稿,包括诗歌、散文、文学批评、哲学论文和翻译。
  “旅行?活着就是旅行。我从一天去到另一天,一如从一个车站去到另一个车站,乘坐我身体或命运的火车,将头探出窗户,看街道,看广场,看人们的脸和姿态,这些总是相同,又总是不同,如同风景”。
  在佩索阿的文学世界,绝大部分作品没有署在他自己名下,而是被他分别安在不同的“异名”身上。佩索阿曾用至少72个“异名”进行写作,这些“异名”不同于笔名,他们完全独立、各司其职,有诗人,也有小说家、记者和哲学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作为导师的“自然诗人”阿尔伯特·卡埃罗;名篇《牧羊人》就出自其笔下,卡埃罗冷静客观,崇尚“回到事物本身”“让语言说出自己”的纯粹存在,“他落寞地生活,无名地死去,在神秘主义者看来,这是导师的特征。”与卡埃罗不同,主张感官主义、书写惠特曼式自由体诗歌的坎波斯;古典主义者、文风严谨,有着轻微修辞癖的雷耶斯;最接近本我、创作《不安之书》的索阿雷斯。
  “在透明而真实的梦空间里,我看见卡埃罗、索阿雷斯和坎波斯的面容和姿态出现在我面前。我给予他们年龄,并塑造他们的生活。”佩索阿这样写道。“佩索阿”这个词,在葡萄牙语当中又具有“人”的意思;佩索阿的本我,平衡了所有一切的“本质上不在场”的空无。
  《当春天再次到来》写于1915年,佩索阿27岁,青年诗人把春天当作唯一的朋友。“一切事物都是真实的”——他的写作是一场内心的展开,是一种说话的方式,是众多思想轨道组成的纷繁宇宙。这首诗中,忧悒隐藏在希望之下,当春天再次到来,“也许她再也找不到我了”,这也诠释了佩索阿宿命般的落寞。47岁,临终前的佩索阿给友人写信:“我不知道明天会怎样”,就此结束他的旅程——他短暂的、波澜不惊的,却徜徉在无限意念中的一生。
  和同时期的不少欧洲作家(叶芝、里尔克等)一样,佩索阿对占星学有强烈的兴趣。美国现代作家苏珊·桑塔格在批评文集《土星照命》中写道:“土星运行最慢,是一颗充满迂回曲折、耽搁停滞的行星。土星气质又是适合艺术家和殉难者的气质……”显然,佩索阿的沉思与孤独,决定了他是被土星祝福的人。

格丽克:春天,繁花盛开的李树

  露易丝·格丽克(Louise Glück,1943~2023),1943年4月22日出生于美国纽约,美国当代女诗人。2020年10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当地时间2023年10月13日,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前桂冠诗人露易丝·格丽克在马萨诸塞州剑桥市的家中去世,享年80岁。

繁花盛开的李树
【美】露易丝·格丽克
春天,从繁花盛开的李树黑枝条上
画眉鸟发出它例行的
存活的消息。这般幸福从何而来
如邻家女儿随意哼唱
却恰恰入调?整个下午她坐在
李树的半荫里,当和风
以花朵漫浸她无瑕的膝,微绿的白
和洁白,不留标记,不像
那果实,将在夏天的烈风里
刻上松散的暗斑。

  202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露易丝·格丽克的获奖理由是:“因为她那无可辩驳的诗意般的声音,用朴素的美使整个人的存在变得普遍。”
  露易丝·格丽克1943年生于一个匈牙利裔犹太人家庭,1975年开始在多所大学讲授诗歌创作,1968年出版处女诗集《头生子》,2012年11月出版诗合集《诗1962—2012》。
  格丽克的诗歌准确、精微,带有自白色彩,多以生命、死亡、情感、苦难的关系为主题,将个人体验转化为诗歌艺术,具有因敬畏而带来的神秘感与仪式感,正如她的诗集《月光的合金》所给予人的感受:诗歌以一种降临的姿态,像一把清冷的月光的锥子,落在诗人与读者身上。
  “从十多岁开始,我就希望成为一个诗人”。格丽克写作50年,她的诗中有春天、野鸢尾、橙子花的轻盈意象,更多的是对意象背后、对生命核心、对原初被遮蔽之物的探寻。她说,“我相信,我同样是在学习怎样写诗:不是要在写作中有一个自我被投射到意象中去,不是简单地允许意象的生产——不受心灵妨碍的生产,而是要用心灵探索这些意象的共鸣,将浅层的东西与深层分隔开来,选择深层的东西”。她说,“我写作是为了发现意义……写作也是一种对环境的报复:厄运、损失、痛苦。如果你从中得到了一些东西,那么你就不会再被这些事情打败”。
  《繁花盛开的李树》镜面一般映照出格丽克的写作与生活状态。春天,繁花盛开的李树,它生命中的奥秘,它柔和而锋利的阴影,同样笼罩着我们每一个人——我们的纯净和未能察觉的暗斑。这与诗歌的职责有着异曲同工之处——无论在哪个时代,诗歌,都在将灵魂深处的那一部分剥离出来,只对它说话。

威廉斯:春天的风暴

  卡洛斯·威廉斯(William Carlos Williams1883~1963),被称为美国后现代主义诗歌的鼻祖。20世纪美国最负盛名的诗人之一,与象征派和意象派联系紧密。他反对伤感主义的维多利亚诗风,力求贴近生活语言。主要作品有长篇叙事诗《佩特森》。1963年荣获普利策诗歌奖。

春天的风暴
【美】卡洛斯·威廉斯
天空已经放弃了
它的苦涩。
来自黑暗的变化
一天到晚
雨落着,落着
好像永远不会结束。

雪依旧保持着
地面的控制。
但是水,水
来自一千条细流!
它迅速汇集,
带着黑色的斑点
为自己劈出一条道路
穿过水沟里的绿色的冰。
它不断下降
卷过凌空的堤岸
从枯萎的草茎上跌落。

  卡洛斯·威廉斯的诗歌常常是这样写成的:作为全职医生和诗人,当缪斯光顾,他不得不在出诊的途中将车停在角落,在一张便笺纸上匆匆涂鸦灵感。“没有想法,唯在事物中”是威廉斯最著名的诗学笔记,他用精简的语言、不加任何观念地呈现出物之本然,至于意蕴——在与读者产生共鸣时自然会显现。
  威廉斯反对过于繁缛的诗风和引经据典,主张在本土环境中寻找动力,认为一切寻常材料皆可入诗。他欣赏艾米丽·狄金森的凝练简明,为她写过《致一位前辈诗人》。
  威廉斯坚信“写作不是在日常经验中寻找恰当的比喻和漂亮的意象……而是注入了一如注入地球的相同力量”。终其一生,威廉斯都是诗歌的实验、创新、革命者,不断寻找和发掘自我的语言道路。除写诗之外,也写小说、自传、剧本、论文等,共约40卷。他在1950年获全国图书奖,1952年获博林根诗歌奖,1963年获普利策奖。
  《春天的风暴》具有其鲜明的风格特点,直观,不加任何主观干预,只是呈现;强调想象力的同时,又以侦探一般的敏锐迅速洞察事物本身:“雨落着/永远不会结束”“带着黑色的斑点/为自己劈出一条道路”,带来一场直击人心的“春天的风暴”。
  狄金森曾在她的手记中写过这样的句子:“如果我读着读着……觉得好像是天灵盖都被掀开,我知道那就是诗了。”这是诗歌的力量,威廉斯也正是在这样的刹那之间,写下与万物产生的共鸣。

卡佛:春天与我同在

  雷蒙德·卡佛(Raymond Carver,1938~1988),美国当代著名短篇小说家、诗人,1938年5月25日出生于俄勒冈州克拉斯坎尼镇,1988年8月2日因肺癌去世。1985年获《诗歌》杂志莱文森奖;1988年被提名为美国艺术文学院院士,并获哈特弗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同时获布兰德斯小说奖。卡佛一生作品以短篇小说和诗为主,著作主要包括短篇小说集《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诗集《冬季失眠症》《海水交汇的地方》等。

花园
【美】雷蒙德·卡佛
到处都有艰难的航程
和同样的星星
但这片花园就在我的窗外

不要劳烦为我担忧,亲爱的
给我们什么线,就用什么线编织
春天与我同在

  作为“被生活淹没的人”(卡佛自传),雷蒙德·卡佛常常给读者这样的印象——一个穿着破洞毛衣、邋遢慵懒地坐在椅子上的中年写作者,和所有普通人一样为了生计颠沛流离,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我无时无刻不担心自己身下的椅子随时会被移走”。
  雷蒙德·卡佛,被称为“美国20世纪下半叶最重要的小说家”和“继海明威之后美国最具影响力的短篇小说作家”,却没有过上成功作家的一生。1938年5月25日,卡佛出生于俄勒冈州克拉斯坎尼镇的一个贫穷锯木工人家庭。高中毕业后,他在各个城市间辗转艰难谋生,业余学习写作。他的前半生充斥着苦难与失落,晚年声名鹊起,却罹患肺癌在50岁时逝世。
  他说:“我人生的大部分都无关紧要,混乱不堪,没多少光亮能透进来……随后收拾好心情,站起身继续下一件事:生活,永远的生活。”
  “我的墙上有张便笺,上面写着契诃夫的某个短篇中一句话的片段……突然,他什么都看清楚了。我发现这几个字充满了奇迹与可能性”。
  卡佛的小说和诗句都是对生活最平常细微的观察,他用普通精确的语言写出日常。他表示自己“确实对生活了如指掌”,因为曾经,他的生活是一片荒原,他的文字是“来自荒原的声音”。
  《花园》散发着从生活而来的简朴诗意,卡佛直接采用“星星”“航程”“春天”等鲜活的意象,词语是活的,词语即事物。到处都有艰难的航程,但希望仍然同在,每一个雷蒙德·卡佛都与我们同在——这是春天的奇迹。

  汪艺,生于1999年,安徽黄山市人。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作品见于《诗刊》《星星》《诗歌月刊》《清明》《扬子江诗刊》等期刊;作品入选《〈星星〉2022年中国青年诗人作品选》《青年诗歌年鉴(2022年卷)》,入围第八届中国青年诗人奖评选名单。参加安徽省首届新青年诗人改稿会,第二届长三角青年诗人改稿会,第八届安徽青年作家研修班。出版诗集《蓝》。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