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心聚力共筑怀宁青春篇章 老剧团唱出黄梅“青滋味”
05版:专题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8920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24年04月12日  星期五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8920期  下一期
今日古诗词
老剧团唱出黄梅“青滋味”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谢婷婷 发布日期:2024-04-12 11:27:54

□本报记者  谢婷婷

  “姑娘们、小伙子们,抓紧时间搭戏台、换戏服、补好妆,准备开唱了。”3月21日晌午,怀宁县黄梅戏剧团“送戏进万村”的大篷车缓缓驶进该县平山镇石牛村。村口老槐树下,车辆刚刚停稳,团长刘丽华赶忙从座位上起身招呼。

  话音刚落,年轻的演员们收拾利索,挨个下车。“哇,好多观众啊。”“00后”王镜磊第一个走下车,兴奋地转身向车上传递消息。原来,得知“有戏听”的村民们早早端着板凳、捧着茶杯,赶到村党群服务中心门前候场,满心期待着演出。

  “唱得好”“喜欢听”“没想到演员们看着年纪轻轻,唱得还真不赖”“《闹花灯》《女驸马》《打猪草》唱的都是我们平常喜欢听的戏”……一个多小时的戏曲串烧,让台下的观众连连叫好、直呼“过瘾”。

  在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是一座被誉为“京黄故里,戏曲之乡”的小城。古往今来,这里名伶辈出,丝竹不断,“出门三五里,处处黄梅声”“梨园佳子弟,无石不成班”便是对此生动形象的写照。

  怀宁县黄梅戏剧团是一个有着68年历史的老剧团。成立之初,老一辈演员用扁担挑着服装、乐器、道具,徒步上山下乡送戏。随着送戏活动的开展,“一条扁担挑遍全县”的故事广为流传。自2012年开始,剧团每年开展百余场“送戏进万村”、近八十场“戏曲进校园”活动以及六十余场公益演出等。刘丽华告诉记者,如今,剧团演员一半以上是“85后”,其中“90后”和“00后”年轻演员已经成为主力。近年来,这群年轻演员探索将黄梅戏搬进直播间,让这个“年近七旬”的老剧团因唱出黄梅“青春味”而引发更广泛的关注。

站稳戏台靠真功夫

  “郎对花,姐对花,一对对到田埂下……”优美的旋律回荡在怀宁县黄墩镇初级中学操场的上空。临时搭建的戏台下,百余名师生们席地而坐,听得津津有味,喝彩声、掌声不绝于耳。

  “我曾经也像他们一样坐在台下听别人唱戏,一转眼我已经在台上唱了四年多。”王镜磊至今记得自己儿时第一次跟随爷爷奶奶下乡看戏的场景。“一听就喜欢上了”。之后学校六一儿童节报节目,她信誓旦旦地对老师说“我想唱黄梅戏”。就这样,她临时抱佛脚学唱《女驸马》选段《谁料皇榜中状元》,并很快迎来了自己的黄梅戏初舞台。这次经历让她感受到,作为黄梅戏演员站在台上吸引无数目光、得到观众捧场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

  2016年,她进入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开始专业学习黄梅戏,“刚开始,每天都是笑着进练功房哭着走出来”。2020年,进入怀宁县黄梅戏剧团以来,她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学戏的道路很辛苦”,光有热爱还不够,站稳戏台靠的是真功夫。

  幸运的是,剧团很重视年轻演员的培养。入团的第一天,王镜磊就开始参与排练,之后饰演过《天仙配鹊桥》中的“七妹”、《打猪草》中的陶金花、《双下山》中的“小尼”以及《挑山女人》中的“细伢”等。其中,“细伢”对她来说是一个极具挑战的角色,因为戏中的“细伢”是个男孩,要求她在戏台上的动作、唱腔都得像男孩,好在经过反复的练习、不断的打磨,她饰演的“细伢”得到了观众的喜爱和认可。

  “毕业前就听说,想学好黄梅戏就选怀宁县黄梅戏剧团”。“85后”左小伟从安徽黄梅戏学校毕业后,于2015年加入剧团,从跑龙套开始,到如今在《天仙配》《女驸马》《罗帕记》《挑山女人》《费姐》《荞麦记》《鸡血记》《王小六打豆腐》《夫妻观灯》等戏中扮演重要角色,一路在戏台上摸爬滚打、不断成长。“团长和剧团里的其他前辈对我们年轻演员既亲切又严厉,尤其对我们的专业抓得格外紧”。尽管时常奔波在“送戏进万村”“戏曲进校园”的路上,但是左小伟对于练功从不懈怠,“不只我,彩排的时候、送戏的路上,甚至回到宿舍,大家都在唱、都在练,整个剧团的氛围如此,都知道只有勤学苦练才能站稳戏台”。

“七仙女”直播上热搜

  “既然把年轻人招进来,就得让他们有戏唱”。从2020年开始,因疫情防控,怀宁县黄梅戏剧团的线下演出一度锐减。“找新路,活下去”。2022年年初,刘丽华经过充分酝酿,开始组建直播团队、购买直播设备、构思直播内容,决心将戏台子搬进直播间。

  “晚上好,家人朋友们。趁人少赶紧加团啊,点赞十万我们就开唱”。抖音开播后的一年多时间里,每天19时30分,剧团的“七仙女”会准时走进直播间和网友见面。没有绚丽的舞台和灯光,也没有华美的服饰和道具,这群“90后”“00后”年轻演员们凭借着自身的青春活力以及对黄梅戏的热爱,一边传承戏曲,一边慰藉网友。

  “当时,戏曲团队直播对于抖音平台来说还是个新生事物,全团上下都很忐忑,担心观众不喜欢”。回忆第一次直播时的情景,“95后”演员谢慧慧依然印象深刻,当时特别紧张,也很不适应,甚至在自报家门时卡住了,突然不知道该说什么。直播初期,这群年轻演员或多或少都出现过忘词、唱错等失误,有时还会出现冷场、尬聊的情况。

  “不知不觉,直播间里的观众从爷爷奶奶辈变成了更多的‘80后’‘90后’甚至‘00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喜欢我们团队、喜欢黄梅戏。”剧团没有经费聘请专业的运营团队,左小伟除了担任演员、舞场、财务外,还兼任直播间背景设置、音乐剪辑、灯光和声音调试等工作,线上直播让他感慨“黄梅戏真是太有观众缘了”。

  “直播挺锻炼人的,演员必须注意力高度集中,对现场情况快速反应”。在刘丽华看来,直播面对的观众远远多于线下剧场,而且镜头放大了演出的细节。“关注的人越多,我们肩上的担子也越重。大家都在自觉加练,提高演唱水准、加大知识储备”。刘丽华介绍,直播团队一边摸索一边改进,开播仅3周,剧团的抖音账号就收获了近20万名粉丝。如今,剧团账号的粉丝量已经超过130万,在线观看人数最多时近4万人。

  “我一个‘90后’,喜欢上了黄梅戏,这正常吗”“我是00后,也喜欢听你们唱的黄梅戏”……很快,诸如此类的评论在直播间里层出不穷。从戏台“下凡”到直播间,这个有着近70年历史的老剧团一度因唱“哭”年轻网友火上热搜。

老剧团焕发新生机

  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观众的认可都是对演员和剧团最好的褒奖。“坚持送戏到基层是我们剧团的优良传统,老一辈们长期在做,到我们这一代可不能断”。近来,剧团正马不停蹄地开展“送戏进万村”活动,一天平均六七场演出。演员们常常天蒙蒙亮就出门,到深夜才回家,睡一觉,天亮了又得出门。“吃饭、化妆都在车上、路上。大家从没跟我叫过苦、喊过累,因为我们有着共同的目标,只想为老百姓多送戏、送好戏。”刘丽华说。

  送戏之余,剧团还克服重重困难,坚持用心用情打磨作品,先后创作了《独秀山下的女人》《李离伏剑》《皖河谣》《挑山女人》等大型剧目,新排了《聘丈夫》《乡村小院》《红军井》《清水河畔》《救孤》等十余部小戏,复排了《天仙配》《女驸马》《罗帕记》《荞麦记》《青莲》等十余部传统剧目,更多更好的剧目成为剧团参加各种交流演出的底气。刘丽华告诉记者,最近剧团正在筹备今年的安庆市黄梅戏艺术节,届时希望能够呈现出新的原创剧目。

  传统戏曲文化必须传承,而且需要年轻人来传承。1991年进入剧团至今,刘丽华见证了太多演员的加入和离开。2010年担任团长后,她每年多次前往黄梅戏院校招生,想方设法为年轻演员创造条件,诚意招引、培养并留下那些真正热爱黄梅戏的好苗子。

  采访过程中,剧团里的年轻演员们说得最多的是团长刘丽华和前辈们给予他们的宝贵教导。在他们心目中,刘丽华既是戏台上的“定海神针”,又是生活中的“大家长”。还有很多将一生献给黄梅戏的老演员,让他们在耳濡目染中更加坚定了热爱黄梅戏、唱好黄梅戏、传承黄梅戏的信心与决心。

  戏里乾坤小,戏外日月长。近年来,随着新媒体平台的兴起、短视频的流行,传统戏曲频频出圈、破圈,回归到百姓生活当中。而怀宁县黄梅戏剧团也因为有了新媒介的赋能、新技术的加持,开拓了新的传播之路,让剧团年轻演员们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戏曲要有人看、有人听,更多的年轻人加入,传承才更有希望”。采访最后,刘丽华说剧团里的每一位演员都能够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是她朴素的心愿。让黄梅戏在传承中不断创新,找到自我浇灌的“源头活水”,应当成为年轻黄梅戏演员追寻的梦想。

  □本文配图除署名外由受访者提供


年轻黄梅戏演员走进直播间

剧团“送戏进万村”演出。  □本报记者  谢婷婷/摄

《挑山女人》剧照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