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移风易俗 吹来文明乡风 |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徐徐 发布日期:2024-04-12 11:26:21 |
□本报记者 徐 徐 和煦的春风,洁净的硬化路,青绿的草坪,成片金黄色的油菜田,错落有致的民居,碧波荡漾的水塘,走在怀宁县平山镇岗山村的乡道上,人仿佛在画中游。
“每晚周边的人都会来我们这散步。”岗山村党支部书记刘从新自豪地说,“因为我们这环境好。”
随后,他带领记者走进岗山村四房老屋中心村的移风易俗馆中,村组民约、村规民约、开支公示等整齐有序地张贴在墙上,一目了然。
“这里既是村民娱乐休闲的活动场所,也是举办红白事的地方。”刘从新说,我们坚持向不良习俗和铺张浪费说不,红白事都不搞攀比,督促纠治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厚葬薄养等陈规陋习,“红白事宴请不进饭店,就在村里办,标准统一,大家都没压力和负担。”
“村中人居环境得到整治和提升,移风易俗的推进得益于村中青年发挥的主导作用,返乡创业的青年尤其功不可没”。刘从新举了一个例子,四房老屋的路边原本有两座土地庙,平时村中的老人们会在那烧纸,弄得周边空气质量不好,严重影响村里的人居环境。在2023年的一场村民代表会中,张飞、范民生等返乡创业的青年人提议拆除土地庙,破除旧社会封建思想,并做通了村中老人们的思想工作。随后在村委会的组织下决定倡导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拆除了土地庙,并在原址上建立了一个可供村民休息的凉亭,取名为新风阁。
现在每晚都有人在新风阁跳广场舞,焕然一新的环境赢得了村民的一致认可,“2023年在新风阁里,我们组织开展了‘迎国庆,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戏曲联欢会、政策宣讲、‘乡村夜话’等文明实践活动,丰富了村民的日常生活,提升了大家的精神文明素养”。
四房老屋中心村口有一座老坟,坟体高出地面较多,且坟前有一个立式墓碑,与现代化新农村不太协调,村中的青年人再次发挥作用,通过与坟主的后人谈心交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终探索出了一条“坟山除硬改绿”“立碑改卧碑”等经验做法,美化了人居环境。
岗山村青年发挥主导作用只是平山镇的一个缩影,据平山镇团委书记潘果介绍,为了凝聚青年力量,平山镇团委联合妇联等组织,创立了“新·青年”主题团员青年活动品牌,通过前往其他乡镇、祭扫革命先烈、邀请县级领导讲课等方式开展了对外交流考察、红色教育实践、主题学习分享等各类型活动使得平山镇青年统一了思想,凝聚了合力,在移风易俗等具体实践中发挥了力量。
“平山镇青年志愿者队伍积极宣传人居环境整治,号召各村民组自行开展筹资筹劳,大洼司山自然村庄筹捐资600余万元改善村庄环境,建成农民公墓和村民活动中心、公共大食堂。迄今,全镇已引导群众筹资6000余万元”。潘果说,通过队伍建设,目前全镇共有26支青年志愿服务队伍,总人数超300人,仅今年就已经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近60场次,成为平山镇移风易俗工作的重要推动力量。“在青年力量的作用下,推动移风易俗有了足够的组织保障,实现了‘三治’(民治、法治、德治)乡村治理模式,矛盾化解在基层,移风易俗收效甚佳”。
潘果说,下一步平山镇将持续发挥青年力量,以移风易俗为切口,通过一系列举措,破除陈规陋习,厚植文明新风,擘画出一幅“人居环境美、乡风民风美、文化生活美”的美丽画卷。
![]() 新风阁 □本报记者 徐 徐/摄
|
发表评论 | |
评论标题: | |
评论内容: (500字符) |
|
验证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