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医科大学:“医”心“医”意救人于危难
06版:专题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8919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24年04月10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8919期  下一期
蚌埠医科大学:“医”心“医”意救人于危难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沈思佳 发布日期:2024-04-10 10:14:57

  近年来,蚌埠医科大学涌现出众多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先进典型,有“无语良师写大爱”的好教授、“路边紧急施救晕倒老人”的好学生和“高铁站台上生死抢救”的好医生,以及“勇扶昏迷老人”“20分钟环抱救人”和“最美列车教师”等一批先进典型。这不仅是该校坚持内涵发展、深化医德教育的必然结果,也是蚌医人身体力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他们用行动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秉承“笃学,精业,修德,厚生”的校训,充分展示了新时代该校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和救死扶伤的职业情怀,传递了社会正能量。

□本报记者 沈思佳
  心脏骤停,脉搏微弱,没有自主呼吸和心跳!3月30日上午8时许,邻居在小区内突发心脏骤停倒在地上,听到呼救声,正准备出门办事的蚌埠医科大学一附院护士曹赟和丈夫王传阳立即上前查看,在120急救车赶到现场前,及时专业的心肺复苏等急救措施为挽回生命赢得宝贵时间。
  紧接着,4月1日晚10时多,在汤和路蚌埠医科大学西门附近一名骑车不小心撞树上的小伙倒在地上痛苦地呻吟,伤口汩汩往外流血。2021级口腔医学专业学生毕俊磊正从校外实验室返校,他穿过围观人群,紧急为伤者做简单检查,擦拭伤口止血,到达医院后,陪同伤者做完检查后他才放心回到学校。
  急救人员来到现场后曹赟夫妇讲清楚患者情况后便离开,直到病人家属和物业接续寻找,这对“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的夫妻才为人所识;回到学校后,直到同学发现毕俊磊身上的大片血迹,细问下才知道他救人的善举。三天之内,蚌医人两次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施以援手救助伤患,用专业与沉着展现医德仁心。

我是学医的,当过兵,你不用怕
  等待120的间隙里,毕俊磊开始着手处理伤口——伤口位于眉骨上方,长四五厘米,皮肉外翻、出血不止。晚上10时半,快到校门口时,刚从蚌医一附院做完实验回学校的毕俊磊看见有人受伤坐在地上,旁边倒了一辆摩托车,路人围在周围却不知所措。
  “当时天太黑了,我赶紧跑过去,看到他身上有很多血,我先帮他检查了一下四肢,确认没有问题,然后赶紧拨打了120”。毕俊磊说,伤者当时意识清醒,但头部受到撞击且流血较多已无法站立。
  “我是学医的,当过兵,你不用怕”。简单的一句话,让原本直打哆嗦的伤者平静下来,他告诉毕俊磊自己是隔壁高校的学生,晚上骑车回学校,一个不小心撞到了树上,“撞蒙了,不知道该怎么办”。在毕俊磊的陪伴和安抚下,受伤学生的情绪平复了很多,很快蚌埠120的急救人员和伤者的同学陆续赶到了现场。
  这时毕俊磊依然没有离开,而是协助急救人员陪伴伤者去了医院。“伤者和他的同学都比我小两三岁,可能没经历过这种情况,我实在不放心就跟去了。”他说,自己在事发第一现场,对伤者的情况最了解,去医院可以更好地配合医生进行治疗。
  待到毕俊磊回到宿舍已经是第二天凌晨1时。“我是医学院学生,也是退役军人。无论哪个身份都不允许我在这种情况下袖手旁观”。毕俊磊表示,当时顾不上多想,只想着救人是第一位的。

会急救、敢急救,夫妻联手挽生命
  “刚到现场时,他(患者)面部、嘴唇全是紫色的,经过我们几分钟急救后虽然还是没有心跳,但面色明显有回转”。看到几名急救人员带着专业的设备及时赶到现场,曹赟和丈夫放心多了,讲清楚患者的情况后便离开。
  “有人晕倒了!”3月30日早上8时多,曹赟和丈夫王传阳正好轮休,二人带着孩子准备出门办事。刚走到楼下,夫妻二人就听到小区不停有人呼救,二人立即上前去查看。曹赟是蚌医大一附院神经内科护士,王传阳是狱警,出于职业需要,二人都熟练掌握心肺复苏等急救措施。
  经过一番检查,初步判断这位患者出现了心脏骤停,脉搏微弱,没有自主呼吸和心跳。情况十分危急,邻居命悬一线!曹赟立即跪地,对邻居实施心肺复苏等急救措施。丈夫王传阳在一旁密切配合,主动替换妻子为邻居进行心肺复苏。
  一下、两下、三下……夫妻二人不敢有一丝一毫放松,心肺复苏术大约持续了五分钟,120急救车赶到了现场。经过40分钟的急救,成功将心脏骤停40多分钟的患者从死神身边“抢回”。
  邻居刘先生被送往医院继续治疗后,其家属马女士一边照顾家人,一边向小区物业、业主们打听事发时的具体情况。这一问,才知道在120赶到之前还有一对夫妻对刘先生施以援手,他们的急救处置得当,争取了宝贵时间,为后续的救治创造了条件。“真的很幸运,非常感谢他们夫妻”。通过物业,马女士主动联系到了王传阳、曹赟夫妻二人表达了感激之情。

医者仁心 传承救死扶伤之道
  “当时他面部有大面积创伤,流血量很大,脸上、手上、衣服上全是血,连我的衣服都被染了血,他又疼又害怕,看着太可怜了,这时我觉得我一定要在他身边,哪怕只是安慰他”。毕俊磊说,虽然自己只是医学生还不是真正的医生,但医生的职责“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早已刻进了心里。毕俊磊一直跪坐在伤者身边,和他聊天。
  据蚌埠医科大学团委书记周静介绍,毕俊磊是校团委兼职副书记,也是一名退役军人,2019年入校,大一结束时入伍,前往部队历练,2022年退役复学。今年23岁的毕俊磊平时在校表现十分优秀,去年被遴选为校团委兼职副书记。
  “救死扶伤本就是医生的天职,我们的很多老师、师兄师姐早已做出了示范和榜样。我的愿望就是以后可以成为好医生。”毕俊磊说。
  “医学生未毕业先救人”“旅客突发昏迷,蚌医学子跪地救人”“出身医学世家大四医学生紧急救人悄悄离开”……近年来,蚌埠医科大学涌现出众多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先进典型,他们用行动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诠释了该校“笃学,精业,修德,厚生”的育人传统。 
  今天,蚌医的校史馆里仍然保留着第一任校长谢炘的心脏标本。1979年,谢炘将遗体和器官捐赠给了学校,并留下一句话:“宁可让学生在我身上划错千刀,也不让学生在病人身上划错一刀。”在他之后,该校不断有师生、医护人员签署遗体捐赠书,将自己毫无保留地奉献给医学事业。
  “学校注重培养学生深沉的仁爱之心和扎实的理论基础,坚持淬炼学生知行合一的精湛技能,毕业生具备基础宽厚、技能娴熟、勇于担当、后劲十足的鲜明特征。”学校相关负责人说。
  今年寒假,毕俊磊参加了阜南县大学生寒假村务实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项目。也正因如此,他对乡村政策等有了深刻的了解。他说,希望将来能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扎根西部,奉献西部。

毕俊磊(左一)陪同伤者在医院
日常工作中的曹赟
路遇旅客突发昏迷倒地,2019级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本科生王万初跪地救人
蚌医一附院一名医生陪伴患病考生参加高考(左一为张嵩医生)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