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长江之畔绽放思政花 |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柴家峰 金加林 谢婷婷 发布日期:2024-04-10 10:16:09 |
马鞍山市创新开设“江上课堂”系列课程侧记 日前,马鞍山市“江上课堂”系列课程第五讲走进当涂县凌云山公园,将课堂搬到了长江之畔,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思政课。课程以“守护长江生态之美 奏响当涂古韵今风”为主题,该县250名中小学生徒步前往姑溪河生态湿地,在行走中接受生态教育,领略长江的壮丽与湿地的灵动,上了一堂生动而深刻的生态文明课。
长江穿城而过,奔腾不息的长江水孕育了生命、滋养了人文。为进一步丰富学生校园生活,提升中小学生的人文素养,马鞍山市教育局自2023年开设“江上课堂”系列课程,先后将思政课堂从教室搬到了滨江文化公园、刘禹锡陋室、凌家滩遗址、石臼湖大堤、凌云山公园等地,至今举办五场活动,累计带领千余名中小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人文历史的独特魅力,在助力长江大保护的同时,赋能长江文化源远流长。
“江上课堂”第一讲在采石江畔开讲
就地取材的“江上课堂”
春暖花开之日,坐落于长江之畔的当涂县绿意盎然。近年来,该县积极响应长江大保护战略,深入推进两岸绿化和湿地保护工作。作为马鞍山市“江上课堂”第五讲,活动不仅把课堂搬到了长江边上,还充分挖掘地方生态和文化等资源,就地取材开发课程。该县250名中小学生在徒步前往姑溪河生态湿地的途中,感悟生态之美、领悟文明之道。学生们纷纷表示,他们生长在长江边,见证了长江生态环境的变化,未来不仅要成为生态文明的践行者,更要成为生态保护的宣传者,让更多的人了解长江、爱护长江,共同让母亲河焕发光彩。
去年以来,马鞍山市“江上课堂”先后将思政课堂搬到了滨江文化公园、刘禹锡陋室、凌家滩遗址、石臼湖大堤等地,让沉浸式实景思政课走心又入心。第一讲在马鞍山市滨江文化公园,学生们席地而坐,认真聆听该市人文景观、名人足迹、诗歌文化等讲座,并现场表演诗词独诵、飞花令等节目。“心中有光,何惧陋室”。第二讲来到和县文庙广场,该县教师赵迎春以《陋室铭》导入,带领学生走进刘禹锡的世界,感悟刘禹锡淡泊名利、乐观豁达的心态。庐剧《走好赶考路》如同山野里吹来的阵阵微风,撩拨心弦,学生们学起庐剧也有模有样。第三讲走进含山县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学生们参观凌家滩墓葬坑,感受来自五千多年前悠悠的历史气息,了解凌家滩玉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情况、文化特色及发掘过程。第四讲将课堂搬到了马鞍山市博望区石臼湖畔,学生们一边吟诵与长江有关的诗词,一边欣赏石臼湖生态湿地之美,通过石臼湖自然保护区管理站工作人员的介绍,感受“保护湿地,关爱鸟类”的重要性。
记者采访发现,马鞍山市“江上课堂”系列课程在开发和设计课程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就地取材,课堂均选择设在具有地域特色和代表性的风景名胜古迹,课程充分挖掘和运用本土生态文明、历史文化等元素,主讲人由文化名人等代表性人物甚至当地教师和学生担任,更容易引发师生的强烈共鸣。
“江上课堂”第三讲走进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江上课堂”第四讲将课堂设在石臼湖大堤上
身临其境上好思政课
“我生在长江边、长在长江边,我的学校也在长江边。作为中学生,了解长江文化、宣传长江保护知识是我们的使命。”回顾参加“江上课堂”活动的经历,马鞍山市第一中学学生季妍雨至今记忆犹新,表示类似课程不仅有意思还有意义,令她深受教育和触动。
“我的家乡风云玉秀、人杰地灵、历史悠久,长江哺育了一辈辈贤哲、一代代不屈儿女。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这些诗词典故一直激励着我们,我们生活着长江边,饮着长江水,理所应当要将源远流长的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和县第三中学学生尹悠然感慨参加“江上课堂”活动收获颇丰。
“身边的故事往往就是最好的思政课。我们把学生带到石臼湖畔,开展‘江上课堂’活动,目的就是让学生了解石臼湖的美丽,感受石臼湖生态文明建设的变迁,引导学生关爱湿地、关爱鸟类,热爱家乡、建设家乡。”马鞍山市博望区新博中心学校副校长徐承高说。
谈到“江上课堂”活动,和县第三中学校长朱祖祥也为马鞍山市教育局的创新之举点赞。他认为该教育模式通过将课堂从课内转到课外,将学生的思想教育、行为教育、爱国教育以及家乡的人文历史教育等融为一体,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家乡的美、祖国的强大以及肩上的责任。
如今,通过“江上课堂”亲近母亲河已经成为马鞍山市多所学校的特色研学活动。马鞍山市第一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程刚介绍,该校依托区位资源优势,开发校本实践课程,将组织党员、团员、少先队员徒步走进大自然作为思政课程体系建设的一部分,引导师生在“行走的思政课”中:走得动,把身体练好;走得齐,把习惯养好;看得美,把生态文明印在心中;学得真,把所见和所学相结合。
“未来,我县将继续推动生态文明教育,以思政之红引领生态之绿,让思政课堂在自然的怀抱中越上越活、越上越火。”当涂县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赵玉平介绍,“江上课堂”活动是该县创新方式诠释思政课堂新内涵的生动缩影。近年来,该县还通过“我是姑孰文化传承人”这一思政品牌,常态化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和传承当地的自然和历史文化。
“江上课堂”第二讲在和县文庙广场举办
人文自然孕育德育品牌
万古奔腾的长江,出世界屋脊、跨峻岭险滩、纳百川千湖,孕育着源远流长的长江文化。马鞍山市教育局德育办主任金加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该市“江上课堂”系列课程包括长江生态课堂、长江文化课堂、长江研学课堂等主题,其中长江文化课堂最为丰富多彩,由江上语文课、人文自然课、地方戏曲课、江上音乐课和江上思政课等组成。通过将学生的课堂从教室搬到有历史、有故事、有风景的名胜古迹,让学生身临其境学习文化知识,接受大自然教育,已经成为该市思政教育特色品牌之一。
“壮美的自然风光和厚重的人文底蕴是我市取之不竭的德育宝库,孕育出众多的德育品牌。”在马鞍山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王焰看来,人文底蕴的厚重感是该市德育之美的重要来源之一。这座钢铁诗城连续举办35届李白诗歌节、12届中小学生中华经典吟诵比赛,今年举办首届长江文化论坛,坚持以诗歌文化滋养广大少年儿童的精神世界。去年开设“江上课堂”,将课堂搬到长江之畔,让自然成为最生动的教材,引领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历史人文的独特魅力;设计推出“名迹文化、长江文化、诗歌文化、红色文化、钢铁文化、乡村文化”等六大研学主题,发布研学地图和12条示范性研学旅行精品线路,串联该市近50处研学资源点,编印《研学马鞍山》指南,引导学生游名迹、长见识、知市情、爱家乡;传承弘扬长江文化,原创儿童剧《小江豚归来》赴长三角、南京都市圈演出百余场,在少年儿童心间种下绿色的种子。
王焰表示,接下来,该市将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家校社协同育人、思政队伍建设、思政载体建设等方面继续深化富有地域特色的新思路、新举措,为该市加快建设“教育强市”提供坚实的支撑,在长江之畔厚植沃土、绽放思政之花。
“江上课堂”第五讲行走在姑溪河畔
□本版稿件由通讯员柴家峰、金加林,本报记者谢婷婷采写
□配文图片由马鞍山市教育局提供
|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