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霍邱工业学校:泥土承袭非遗文化 |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姜孝东 黄慧 发布日期:2024-04-08 10:34:07 |
社团名片 临淮泥塑
□通 讯 员 姜孝东
本报记者 黄 慧
作为第三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2015年,霍邱工业学校成立了临淮泥塑传承基地,将非遗文化引入校园。在此基础上学校开设临淮泥塑非遗社团(以下简称泥塑社团),让更多的学生与时光对话,近距离感受体验非遗魅力。
临淮泥塑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以淮畔黄(包含黑、红、灰等多种颜色)泥土为原料,通过选土、搓土、醒土、细筛、制坯、粗塑、细雕等十几项工艺流程制作而成。临淮泥塑艺术风格古朴浑厚,造型千姿百态,多以农村生活为题材,反映淮河两岸的人民生活场景,生动展示了淮河人民的生活情调和乡土气息。
泥塑社团旨在引导学生掌握泥塑艺术的基本技巧,理解造型原理,并通过分步示范,指导个人或小组制作,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力、动手能力和艺术审美。教师经常在社团活动中举办“小泥人大赛”,学生们充分发挥想象力,有的捏出了憨态可掬的福娃,有的塑造了威风凛凛的恐龙战士,还有的小组精心制作了一组生动的家庭场景。其中,一位平时比较顽皮的学生竟然用泥巴捏出了一个酷似班主任的Q版形象,引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连班主任也忍俊不禁,夸赞他的观察力和创造力。
在作品类型上,既有反映日常劳作、休闲娱乐的场景,也有家禽家畜、野生动物以及田园风光、山水景色等,这些作品以淮河地区的生态环境为灵感,塑造出富有地方特色的动植物形象和自然景观,反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主题,作品虽然稚嫩,却充满了童趣和对家乡生活的热爱。非遗课程进校园,在广大师生心中播下了传承淮河文化的种子,为非遗注入更多的青春力量。
学生感悟
埋下一颗种子
我是今年刚刚进入非遗泥塑社团的,第一次到学校展厅参观的时候,我就被各种各样的泥塑作品深深地吸引住了,内心忍不住感叹,“太厉害了,没想到一块块普普通通的泥巴竟然也能成为艺术品”。通过几节课的学习,我知道泥塑作品的制作不仅要精细的手工和耐性,更需要对泥土的认识和技巧,所以我每节课都非常认真地听老师讲。当我运用所学的技巧完成一件作品的时候,感觉非常开心,非常有成就感,此时我也有个小小的心愿,希望有一天我的作品也能放在学校展厅展示,让更多的人看到。没想到在学校学习之外,还能接触这么有趣的泥塑课,让自己多学了一门新的技能,真的很不错。
□泥塑社团学生 马延雨
童心被点燃
在泥塑社团制作作品,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玩泥巴的情景。小时候,我们一群小伙伴玩“摔炮”,这个炮不是炮竹,而是把泥巴捏出一个碗状,碗口朝下狠狠地摔在地上,伴随“砰”的一声,谁的泥巴碗破洞大谁就赢了。想想小时候的快乐时光,我就想把这个场景用泥塑作品呈现出来,于是就用一团团泥巴在手中捏出大概的人物样子,碰到不会的,老师就鼓励我们自己摆游戏中的造型,然后认真观察细节制作,虽然作品最终呈现有点粗糙,但是我们都觉得非常有趣,仿佛又回到了小时候玩游戏的情景。在塑造作品的时候,我非常专注入神,经常忘了时间,感觉童心再次被点燃。我经常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去泥塑教室练习,经过自己的努力和老师的指导,我的作品《福》在去年荣获省级二等奖,我非常开心,也会继续努力精进技艺,将这一项传统文化继续传承下去。
□泥塑社团学生 刘成杰
不做“守艺人” 要当“创艺人”
在课堂上,我经常与小组成员协作,大家一起探讨作品内容和创意想法。有时候大家意见不一致,她想加一个人物、他觉得动物更契合主题,我们就做各自擅长的,最后用各自的作品来展示整体效果,票数最高的创意被采纳。还有一次,我们在塑造一尊憨态可掬的小猪时,小伙伴不慎将猪鼻捏得过大,使得小猪形象滑稽可爱,本以为作品就此“失败”,没想到围观的同学却纷纷被其逗乐,赞其为“福气满满”的创意之作。这一意外反而激发了大家的兴趣和参与热情,在制作的过程中,都把自己好的创意融入作品中。这不仅培养了我们的沟通能力,也提升了团队协作能力。大家静心、耐心地将每一件作品进行修饰,当一件件作品完工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时候,我们感到无比震撼,也明白了付出多少,就有多少回报。
□泥塑社团学生 桑玉燕
![]() 泥塑社团获2023年六安市中小学中华传统文化校园传承活动二等奖
![]() 泥塑社团获首届“黄炎培杯”中华职业教育非遗创新大赛最佳组织奖
教师体会
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
以前我们传承非遗技艺,感觉是一个人或者一个家族在传承。现在非遗文化进校园,让我深切地感受到群体的力量,也更明白自己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角色。每次有学生看到展厅的作品,都会不由自主地“哇,太厉害了”“我要是能做出来这样的作品就好了”……在面对一双双充满震惊与求知欲的眼睛时,我也体验到了教育的力量与乐趣。
每一次的社团活动、每一次的展示都是在为非遗延续注入新的生命力,在社团教学的过程中,也常常被学生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所打动。他们在接触非遗技艺时,并不是简单地模仿,而是积极思考与个人兴趣和想法相结合,创造出独具特色的作品。
我们非遗课程通常采用实践操作、互动体验等多元化教学方式,在“做中学,学中做”,不仅能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更能锻炼沟通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对学生个体成长与社会发展的全方位培养。
□霍邱工业学校临淮泥塑非遗社团指导教师 田 盼
点评
沉浸体验非遗 文化润物无声
社团活动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是丰富校园文化和构建文化校园的重要形式。不仅是为学生们培养能力、提升素养的大平台,也是让学生们彰显个性、展示自我的大舞台。将非遗文化带入社团活动中,同时通过动手实践、工艺欣赏、参与体验等方式来实现非遗的渗透和文化的传承,能够更加生动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给学生们。让学生滋养在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中,提升人文素养,树立文化自信,凝聚民族力量,让中华民族根植于传统文化沃土,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我们的教育要善于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优秀的东西。霍邱工业学校在“走精品特色之路 育技艺精湛人才”的办学理念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弘扬民族文化,让学生们能够在社团活动中汲取传统文化精神力量、收获经验智慧。让学生对非遗有所了解,并由此去了解中华文化变迁、触摸中华文化脉络、汲取中华文化精髓,通过非遗教育的引入凸显学校办学特色。文化乃立校之本,霍邱工业学校将坚定不移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让传统文化走进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融入校园文化,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中,提升人文素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霍邱工业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 王学宏
![]() 泥塑作品《幸福》
![]() 泥塑作品《盼》
![]() 六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田盼(中)正在为社团学生上课
|
发表评论 | |
评论标题: | |
评论内容: (500字符) |
|
验证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