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传承文化之光 |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杜志旭 发布日期:2024-03-25 13:33:30 |
□八(5)班 杜志旭 五千年文化,泱泱不息、源远流长。
——题记
新年的钟声已经敲响,家家户户点燃年的韵味。
傍晚,听到村头响起的锣鼓声,我才想起前几天就听奶奶说村委会请了舞狮队要来村里表演。想着舞狮表演已经开始,便不准备去了。但一贯喜欢热闹的奶奶却兴致勃勃地拉着我去看。本来以为人山人海的会场,却也只有零零散散的一些中老年人。
一声炮响冲破云际,舞狮表演进入高潮。“咚,咚,咚”的鼓声穿透层层空气,震荡在村庄上空,围观的人也渐渐多了起来。紧接着鼓点渐渐密集,恰似大坝开闸时的波澜壮阔。狮头猛地一起跳,稳稳当当地站在第一根柱子上。鼓点变得更急促了,狮子就在这几根木桩上来回跳动。跃过去,跳回来!终于到了最高层!鼓声也由大起大落变得轻缓了。奶奶虽在鼓掌,但脸上却似乎隐匿着一丝失望。
夜色渐渐降临,人群也渐渐散去。此起彼伏的烟火中,看见那位舞狮的伯伯,摘下披在身上的狮子服饰,抱着狮头,五十多岁的年纪,脸上的汗珠还闪着光。他喘着粗气,拖着疲惫的身子走到装运道具的车前,扶着车轮坐下。我走到老伯伯身前缓缓蹲下,开口问道:“伯伯,您从事这项工作多少年了?”“我已经五十多岁了,少说我干这行也有二十几年了。”“那您为什么不传承给年轻人呢?”“现在的年轻人呐,哪比我们以前哦,哎,时代变了。”
回家路上,我和奶奶都心事重重。“奶奶,您觉得今天的舞狮怎么样?”“好是好,只是没了以往的味道。你觉得呢?”“我不太懂,感觉还好,挺有趣。”回到家,大学刚毕业的小叔抱着电脑走过来,“今晚的春晚你看了不?”“没啊,我看舞狮去了。”“那有什么好看的,这么冷的天。”转头,出门看电影的爸妈回来了。“爸妈,我今天陪奶奶去看舞狮了。”“怎么样,好不好看?”“我感觉有点儿意思……”“哦,今晚的电影真带劲……”爸爸自顾自地津津乐道。我拿起手机,QQ群里同学们在互动。我随手发了一条“今天我去看舞狮了”。QQ群里瞬间炸开了锅:“现在哪还有人看舞狮啊”“舞狮这不是老年人看的吗”……
我不禁沉思起来,为什么现在的人对传统文化不感兴趣?也许是因为大家都习惯了快节奏的生活,各种短视频和影视作品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很少有人能静下心来深刻了解这种文化。大部分年轻人倾向压力小待遇高的工作,而很少对这种临时性又费体力的事感兴趣,导致一些传统文化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线。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和魂,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华夏儿女生生不息、努力奋进的精神力量。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子,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必须肩负的历史重任。我们既要立足当下,又要放眼未来,要不断地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坚定文化自信,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
评语 作者善于观察和思考,根据自己的经历,从不同的人对观看舞狮的不同态度,对如何认识传统文化、如何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进行了思考,思路清晰,中心明确。 □辅导教师 韩 涵
□本版稿件由特约通讯员李文、本报记者谢婷婷整理
□特别鸣谢广德市励志学校初中部安徽青年报学生记者站荐稿
|
发表评论 | |
评论标题: | |
评论内容: (500字符) |
|
验证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