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湿地上的“青”“鸟”之约 |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王胜荣 沈思佳 发布日期:2024-03-08 10:45:06 |
□通 讯 员 王胜荣 本报记者 沈思佳
气温下降,白昼变短,随着寒潮逐渐南下,大批候鸟陆续南迁越冬,秋冬季节的升金湖却呈现鹤舞升金、万鸟翔集的画面。世界上有15种鹤,中国有9种,升金湖就有4种。
“地占齐山最上头,州城宛在水中洲”。池州市依江而伴,众多湖泊、水库、河流等与长江,点面相连,纵横交错,孕育了丰富的湿地资源,构建了多样性的湿地网络。“江河环流、湖岛相依、城景交融、人水共生”。池州市拥有国家、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两个,国家、省级湿地公园三个。每年进入秋冬季节,不仅在升金湖,十八索、平天湖、杏花村都在上演着“群鸟毕至,百鸟争鸣”的景象。这是候鸟与池州市一年一度的约定,也是属于池州市特别的约会。
2023年11月,团池州市委推报国网池州供电公司“鸟线和谐?筑梦家园”护线爱鸟志愿服务项目获第十一届“母亲河”奖。从2023年第四季度开始,团市委以该项目为基础,协助其拓宽工作对象,引导其从单项工作向社会面发动转变,从单纯护“线”向整体护“鸟”转变,围绕爱护鸟类宣传、伤困鸟类救护、迁徙通道巡护等方面,谋划并持续推进秋冬季护鸟爱鸟专项志愿服务,将这份池州青年与候鸟的约定打上更深的烙印。
从电网走来的志愿者
摄影爱好者和国网池州供电公司一线工人,在这两个身份的“加持”下,汪湜彻底“与鸟结缘”,成为了池州市爱鸟护鸟行动中一定要提起的“鸟叔”。
“我在拍这些鸟的过程中就发现一些不和谐的现象。”拍鸟很多时候要到湿地保护区,那时鸟被困在捕鸟网、夹在兽夹上的情况时有发生。“要把鸟拍好,首先要保护它。只有了解每一种鸟的特点,才能更好地保护它们”。
过去电力工人在巡线中发现铁塔上有鸟巢,一般会直接拆除。有一次,一对喜鹊在铁塔上筑巢,筑巢的位置影响线路安全,工作人员不得不拆掉鸟巢,当时鸟巢里还有雏鸟,这样的情景让汪湜很难受。
2016年3月,在汪湜等爱鸟员工的努力下,肩负“鸟线和谐·筑梦家园”使命的护线爱鸟志愿服务队成立,正式启动护线爱鸟志愿服务项目。
该项目依托志愿服务队,探索“鸟线双护”新途径,改变以往解决“鸟线矛盾”的思维方法,用“防、护、引、改”代替“驱、捣、移、捕”,同时,通过打造护线爱鸟创新工作站,开展爱鸟护鸟科普知识宣传、受伤受困鸟类专业救护、候鸟南迁北归联合巡护、线路设备鸟巢爱心守护等活动,形成“爱护、救护、巡护、守护”的工作体系。
“今天的活动只是开始,接下来,团市委将联合各部门设计载体、丰富内涵,切实把护鸟爱鸟专项志愿服务推深做实,有效发挥社会各界资源优势和专业特长,为绘就‘山水池州’美丽画卷凝聚更大力量。”2023年11月27日,池州市2023年秋冬季护鸟爱鸟专项志愿服务行动启动仪式在国网安徽电力“汪湜护线爱鸟”创新工作站举行,团池州市委书记张焕在活动上说道。
截至去年,志愿服务队累计开展爱护鸟类科普知识宣传289场次,辐射受众13万余人;救护受伤受困鸟类139只,成功放飞114只;开展候鸟南迁北归联合巡护126次,制止违法行为27起;守护电力线路设备鸟巢271个,呵护新生幼鸟1200余只,先后荣获“第十四届安徽省青年志愿者优秀组织”“第六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等称号。
从“护线爱鸟”走来,从电力部门走向全社会,从单项工作走向社会性的爱鸟护鸟工作,让更多的青年加入爱鸟护鸟志愿者之中,让生态文明理念的传播更加深入人心。
三个加满的社交群
“1500名志愿者,很快就招满了”。去年11月,团池州市委发布护鸟爱鸟青年志愿者招募令,消息一经发布就得到热烈的响应。
“报名情况超乎我们的想象,微信群500人一下满了,没办法开了两个QQ群,一个QQ群500人又满员了。”汪湜说,“这说明年轻人对自然保护、对野生动物保护的意识有明显的提高,他们愿意参与这种活动。”
“我志愿参与野生动植物保护事业。我承诺,尽己所能,不计报酬,践行志愿精神,保护野生动植物,维护生态平衡,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贡献力量!”去年12月17日,来自大专院校的三十余名青年志愿者迎来了专业技能培训,还有近千名池州市在校大学生志愿者通过实时直播在线上参加培训。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原沈阳理工大学环化学院生态研究室主任周海翔,贵池区林业局高级工程师、野生动植物保护知名专家程东升等自然教育导师和鸟类专家受邀来到现场为志愿者们授课,围绕“野生动物栖息地及物种保护”“池州境内候鸟越冬栖息地概况”“池州境内候鸟种类识别常识”“候鸟迁徙科普”“野保志愿者业务能力培训”等知识进行讲解。现场将“护鸟爱鸟青年志愿者”按照个人意愿、专业特长和志愿活动进行专项分组,充分发挥个人力量,让爱鸟护鸟活动更具生动性。
去年年底,来自大专院校、供电公司、森林警察和林业部门的18名志愿者共同走进安徽贵池十八索省级自然保护区和九华特高压重要输电通道,开展联合巡护活动。在湿地巡护过程中,志愿者们仔细观察了候鸟的栖息地和迁徙情况,认真记录了候鸟的种类、数量和分布情况,以便更好地了解候鸟的生活习性和迁徙规律。同时,志愿者们还对周边环境进行了检查,包括检查湿地的水质、植被和食物资源等,以确保候鸟的生存环境安全。
六个名额 七十多人响应
“我!我!加一……”仅仅一个小时,就有七十余名青年志愿者报名参加。
“老陈,地里有三只鸟长得有点怪,脸像猴子脸,看着又很像猫头鹰,你赶紧过来”。去年12月9日上午,乌沙镇灯塔村村民在自家地里发现三只“怪鸟”幼崽。村支书老陈立马联系了国网安徽电力“汪湜护线爱鸟”创新工作站的工作人员,后者立即赶往现场,发现是草鸮的幼鸟,也叫猴面鹰,是国家二级野生保护动物,三只幼崽挤在一处,头部还有绒毛未曾褪去,只能在地上扑腾却飞不起来,还需要依靠亲鸟喂养,不能自主觅食。
大家立马联系了池州市野生动物收容救护站,将它们送过去临时安置,并订购了50只仓鼠,委托专业畜牧师按时喂养,以确保幼鸟营养充足。为了更好地对幼鸟进行喂食,汪湜在团市委建立的护鸟爱鸟志愿服务青年志愿者队伍中发布志愿邀约,协助饲养员对幼鸟进行喂食。消息一出,三百余人的微信群里便开始“踊跃举手”。“我们将从报名的青年志愿者当中选取时间合适的志愿者。每天配合饲养员进行3~4次的喂养,直至它们能够自主进食。待猴面鹰羽翼丰满且具备自主觅食能力后,适时放归大自然。”志愿服务队工作人员表示。
“哇,这是什么鸟?我从来没见过”“看这只鸟,好漂亮呀”……刚踏入工作站,就听到队员们一阵阵惊叹。去年暑假期间,团市委、市少工委组织池州市贵池区永明小学二十余名少先队员走进池州市少先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国网安徽电力“汪湜护线爱鸟”创新工作站。队员们跟随着讲解人的脚步,了解各类鸟的生活习性和外形特征。
“体重最大的鸟——大鸨,飞行最快的鸟——军舰鸟,羽毛最多的鸟——天鹅……”来自永明小学的红领巾讲解员钱莹为现场的队员们介绍了展厅里的各种鸟类。
从守护到传播,团市委将护线爱鸟工作站纳入到全市少先队课外活动基地,组织工作站周边的少先队员参观,培养红领巾讲解员现场讲解,将爱鸟护鸟的观念传播到青少年中,在参与感中体会爱鸟护鸟的意义。
![]() 志愿者开展湿地巡护活动
![]() 少先队员走进国网安徽电力“汪湜护线爱鸟”创新工作站
![]() 救助猴面鹰
![]() 青年志愿者“线下+线上”集中充电
|
发表评论 | |
评论标题: | |
评论内容: (500字符) |
|
验证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