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寒林帖 |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张秀云 发布日期:2024-02-05 18:43:51 |
□张秀云 冬林之寒,山里更甚。每年冬深的时候,我都喜欢到山里看树。故乡那片森林公园里,多树,又多古树。一地的枯叶埋没了林中的小径,脚下厚厚的软软的,走一步,发出沙沙的响动。山中多槐,多榆,多银杏,多青檀,许多都是千年古木,空空的树冠上枯枝瘦硬,剑一般刺向天空,扎入岩石的根半裸着,如苍龙盘曲。许多树,腰围都粗得需几人合抱,全身苍黑,纵裂着深深的纹路,手抚上去,又糙又冷。树身多洞,可作松鼠之穴,大者甚至可容孩童出入。有一棵老青檀,树身被利刃劈开似的裂成两半,中间木芯空空,两扇树皮高举着粗壮的黑枝伸向寒冷的天空,那树洞,大得可容数人。两株并排站立千年的老银杏,枝条上一根根枯藤垂挂下来,长长地拖在地上。二树中间生了一棵小树,一家三口挽手挺立,共同抵御着呼啸的冬风。
山林深处,那些自然生长的树,有的挺立,有的横卧,有的倾斜,一棵棵鹤骨龙姿,寒意萧萧。那些曾经深深隐藏在树冠里的鸟窝,都原形毕现出来。巨大的喜鹊巢搭在枝丫最高处,喜鹊从巢里飞出来,从这一根枯枝跳到那一根枯枝,喳喳喳,嘹唳的叫声在空谷回荡。许多鸟都飞到南方去了,山林里曾经的热闹繁华不再,是不是令它们心有凄凄,所以拣尽寒枝,没有可意栖处?
站在山顶往下看,感觉山真是瘦了,峰壑间尽是苍黑的疏林。那些蓬勃的绿叶是山峰厚厚的华袍,曾经的林子是丰腴的、温软的,风一吹,满山波涛汹涌。待霜风一染,赤橙黄紫,五彩斑斓,绚丽到极致,秋一深,这华袍渐渐薄了,待最后一片叶子褪尽,疏林遍野,山就瘦骨嶙峋了。徒留冷硬的石,和同样冷硬的枯枝,散发着萧萧寒意。
雪后的山林,更寒。一夜之间,山峦白头,擎雪的黑枝纵横交迭铁划银钩。北风一吼,枯枝齐舞,发出尖锐的啸声,雪霰纷纷然被舞下来,雪团跌到地上摔得粉碎。鸟巢摇摇晃晃,巢中鸟儿惶惶惊叫。即使是晴丽之日,日头出来,发出的也是冷光,白惨惨照在林间,树干背阴的一面驼着白雪,晶晶然白得刺眼,朝阳的那面湿漉漉的,衬得老树更加的黝黑苍老。夕阳西下,半轮红日从林梢急速下坠,短暂的黄昏里,黑白分明的山林更加幽深空寂。
此刻,空寂的山林中,迫切需要人气。哪怕仅一个人,也是一种希望和温暖。有一个打柴的樵夫,或者捕兔的猎人,或者行路的旅者,画风就立刻不同了。顺着他们行进的方向看,山脚下会有一片安静的房屋,小桥流水人家,几缕炊烟袅袅升起。如果是一幅山水画,那么这一点人烟,就是画龙点睛之笔,是绝望中的一线火苗。
宋人范宽有一幅描绘北方冬山的画,叫《雪景寒林图》。画面上危峰披雪座座高耸,远山苍树成林,萧寺半隐于枯林之中,深壑里白云缭绕寒意弥漫,一眼望去,其幽秘清冷令人森森然周身战栗。但细看近处,暖意就来了:山脚溪流上架着木桥,苍林中掩着一片村落,屋檐下,一人正倚门而望。画面不见来者,惹得人不禁猜想,山深路滑,被等候的那个人究竟去了哪里,有没有危险?是不是,他刚刚走过小桥行至那块巨大的顶着白雪的山石之后,转眼就会被迎进暖烘烘的屋里,喝一杯炉上一直温着的热酒?
我喜欢这幅画,喜欢北方冬山的雄奇,喜欢画中等候的温暖,还喜欢近处村落前的那片树林。那片树林像极了故乡的山林,它们黝黑苍老,或斜或直扎根于雪岩之上,树干上瘤和洞孔遍布,一棵棵临水而立,倒影依稀映在冰层之上,枯枝冷硬,风骨清泠,令人望而生畏、思而慨叹。
山上,每一株孤独和荒寒的树,体内都蓄积着蓬勃的力量,只待来年东风一起,漫山花叶汹涌,一个崭新的乾坤就转换出来。
|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