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团”聚青春 建功宣州 |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谢婷婷 陈宜茹 发布日期:2024-01-26 11:18:43 |
□本报记者 谢婷婷 通 讯 员 陈宜茹
“没想到,寒假返乡的第一天从一碗心心念念又热气腾腾的小菜面开始”。寒假伊始,团宣城市宣州区委创新发起了学子返家乡“一碗小菜面”活动,通过熟悉的家乡味激发青年的桑梓之情,返乡参与实践服务家乡建设发展。活动刚刚发布,便吸引了不少大学生关注和参与。
连日来,随着大学生寒假返乡、青年回乡团圆,团宣州区委一边组织开展“暖冬行动”春运志愿服务活动,一边将该区人才新政以及返家乡实践活动的宣讲台搬到了宣城高铁站。返乡大学生到站后不仅能够通过志愿讲解和宣传彩页第一时间了解最新的人才政策,还能通过扫码关注团宣州区委微信公众号,志愿报名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并领取“一碗小菜面”线下商家兑换券。
近年来,团宣州区委聚焦主责主业服务中心大局,深化构建人才全面发展生态,用更大力度招引青年人才、更实举措培育青年人才、更优服务留住青年人才,推动青年人才发展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团宣州区委书记张宇瑶介绍,除了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团宣州区委还充分利用大学生、务工青年集中返乡的契机,搭建常态化联系的实践桥梁,创新开展各类凝聚和服务青年人才的工作与活动,“团”聚青春建功宣州。
大学生社区实践遍地开花
“这是一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大家有没有像我一样,觉得她的诗情画意不仅体现在山水风光上,连每一处山、水、地域的名字都格外动听。”宣城市城市规划馆里,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城市建设工程系一年级学生陈好正穿着红马甲、戴着“小蜜蜂”,热情接待前来参观的游客。作为校区派驻规划馆的“曙光之声”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这位深圳籍姑娘在一次次志愿解说的过程中,越发加深了对宣城的热爱,“寒假正计划到处走一走、逛一逛”。
“各位热心的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当我们遇到人员溺水,应该如何开展应急救护呢?”另一边,宣州区鳌峰街道宝城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大学生志愿者李佳聪正在科普应急救护知识,时不时让身旁的志愿伙伴递上专业道具、邀请台下的辖区居民上台模拟互动。
李佳聪是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城市建设工程系二年级学生,也是该系应急救护站的志愿者。儿童成长陪护、敬老助残、文明创建等,入学一年多来,他已经记不清这是自己第几次走进宝城社区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了。记者注意到,社区工作人员、辖区居民已经对这群大学生志愿者十分熟悉,活动留影的时候纷纷招呼志愿者站到自己身边,现场一片热闹、祥和的氛围。
“不仅是我,身边很多同学对报名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十分踊跃,不仅能够让我们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同时也能加深对宣州区基层工作的了解,便于以后更好地适应和融入社会。”近期活动,李佳聪会更多地招募一年级志愿者参与,“希望将社区志愿服务的旗帜更好地传递下去。”
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城市建设工程系团委书记高敏介绍,以往该校区的社会实践活动多依赖于传统的志愿服务基地,以志愿服务队的形式常态化开展活动。2022年11月,校区团委与团宣州区委联合启动“团聚宣州”社区实践项目,由团宣州区委广泛摸底调研、梳理基层需求清单,校区团委负责落实到各系团支部。“以大一新生团支部为主导力量,大二年级团支部为辅助力量,联合对接社区共同谋划实践内容,落实开展常态化、项目化、特色化的社区实践活动”。
记者采访了解到,该校区12个系63个班级团支部,与宣州区12个乡(镇)、街道73个社区、行政村结对,广泛开展涉及便民服务、交通劝导、医疗保健、文艺宣传等13类实践活动。除了体现共性需求的“服务清单”,校区团委、团宣州区委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也会结合社区实际策划开展个性化、品牌化的实践内容。
大学生志愿者在社区科普应急救护知识
□谢婷婷/摄
大学生志愿者在城市规划馆讲解
□谢婷婷/摄
青年振兴乡村发光发热
刚刚过去的2023年,对于“95后”胡江涛来说既是在守业与创业中坚持初心的一年,也是在探索与实践中勇敢转型的一年。用他的话说,返乡创业三年来,自己一直在做与土地有关的事情,包括运用信息化和大数据经营智慧农贸市场,利用艺术专长打造精品文旅项目,以及2023年6月开始孵化农业电商、转战直播带货。
在围绕乡村振兴不断的探索过程中,胡江涛越发清晰地看到了乡村发展的内在需求以及自己的核心价值与赋能方向。从决定孵化电商、直播卖鸡开始,胡江涛就努力将脑子里绘制的“蓝图”一一变成现实。他将孵化基地选址在城郊的山林里,将直播棚搭建在林下养鸡场,将时兴的“围炉煮茶”变成“围炉炖鸡汤”,让观众从镜头里直观地看到鸡在跑、在飞、在吃谷物、在生鸡蛋,传递出乡土最真实的样貌。
春节临近,胡江涛每天都会在“小胡的生鲜笔记”直播间里直播一场。短短几个月,通过自学、报班,加上不断调整话术、优化场景和货盘,直播间逐渐聚集了人气,平均每天涨粉50人左右。前不久,胡江涛穿上古装、挥毫泼墨,用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喊麦“安徽文旅”的短视频火出了圈,让越来越多的网友记住了这位“皖南卖鸡小伙”。
每天一大早,同为返乡创业的“80后”罗传奇就会在宣州农特汇(惠)馆里开启一整天的忙碌。开业仅4个月,一期1700平方米已经被打造成以农特产品“供、展、销”数字化为一体的生活馆,二期城市记忆会展中心、休闲Bar、农业科普基地也正在紧锣密鼓的建设中。
返乡创业十余年,罗传奇涉猎过网络科技领域等,于2019年开始转型做农特产品的销售与推广。一直以来,坚持深耕农业,紧密联系农户和供销社,让罗传奇探索打造出“既是宣城的,也是全国的”特色供应链体系,解决了农特产品“源头一公里,终端一公里”的网点建设和服务体系建设,建立起城乡一体化的社区综合服务平台。
在农特汇(惠)馆开业初期,一位年过七旬的乡村老人找到罗传奇帮忙,说自己种植的山芋喜获丰收却找不到销路,眼看着就要烂在地里。罗传奇第一时间组建直播团队,赶往老人家的山芋地,现场为其直播带货,成功销售出近10万元的山芋,解了老人的燃眉之急。
不仅如此,在罗传奇和团队的努力下,宣州区杨柳镇的黑玉米、洪林镇的山芋、沈村镇的鸡蛋以及黄渡乡的手剥笋等,纷纷走向了更广阔的市场,种养殖户也获得了更加可观的收益。“搭建这个惠民平台,就是希望让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乡村经济活起来,吸引越来越多的青年返乡创业就业,在乡村振兴里发光发热”。
“团宣州区委不仅为我们创业青年嫁接资源、出谋划策,还营造氛围让我们报团取暖、共同进步”。采访中,记者从胡江涛、罗传奇等返乡创业青年身上看到相同的特质,他们对于家乡、对于农业都有着深厚的情怀,谈起陪伴自己成长的共青团组织都有说不完道不尽的情谊,尽管日常创业的节奏很快很忙碌,但是他们从不放过每一次学习提升的机会,积极参加团宣州区委组织开展的各类学习培训、交流座谈的活动。在他们看来,乡村振兴是很系统很庞杂的工程,农村创业青年只是其中很细微很具象的群体,只有专注地做好自己的那部分,就是为乡村振兴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胡江涛直播间卖鸡和鸡蛋
罗传奇实地走访农户
共青团厚植青春建功沃土
寒假前夕,为进一步推动“团聚宣州”社区实践项目走深走实,团宣州区委专门来到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洽谈校地协作事宜。座谈会上,总结经验、摆出问题、整理思路,碰撞出无数思维的火花。随着项目的深入开展,“团聚宣州”不仅成为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和强化实践育人的重要抓手,也成为大学生有效服务宣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开创了校地“双赢”的新局面。
近期的学子返家乡“一碗小菜面”活动,是团宣州区委基于“团聚宣州”社区实践项目的延伸,通过开辟志愿服务、兼职锻炼、文化宣传、参观考察等实践内容,引领更多在宣和返宣大学生通过参与社会实践了解宣州、热爱宣州、留在宣州、建功宣州。
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团宣州区委积极推进“乡村振兴 青春建功”行动,团结引领广大青年投身乡村振兴和创新创业。团宣州区委以特色产品为线索,“串”起本土产业新循环;以团属平台为媒介,“聚”起人才振兴新队伍;以组织学习为动能,“绘”起乡村发展新画卷,全面激发产业发展内生动力和青年人才活力,为宣州区乡村振兴助力加码。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团宣州区委主动联合农业农村局、商务局等,通过摸排产业大户,进行品牌打造,加强直播推广等打出“组合拳”,激发消费活力。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团宣州区委统筹各类资源,引导一批懂农业、爱农村、助农民的青年人才扎根乡村,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新发展理念是乡村振兴的“催化剂”。团宣州区委结合该区“追赶江浙、争先江淮”“两年超高淳、五年过千亿”奋斗目标,通过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机制,筑牢青年理想信念之基,保证产业兴旺、人才振兴的可持续性,打开新的发展思路。
张宇瑶介绍,下一步,团宣州区委将坚持履行引领凝聚青年、组织动员青年、联系服务青年的职责使命,整合各类资源,发挥职能优势,持续激发本土产业和人才内生动力,将宣州区打造成拴心留人的“生态沃土”,提升人才的自豪感、使命感和归属感,“团”聚青春为宣州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校地总结“团聚宣州”社区实践项目
宣州区青年人才迎新交流活动
□本版配文图片除署名外由团宣城市宣州区委提供
|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