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打出社区党团队一体化育人“特色牌” |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程榕娟 查恒 发布日期:2024-01-18 18:14:27 |
盘活校地资源 激活青年社团 打出社区党团队一体化育人“特色牌”
“改革之初,我们也盘了下家底。我们周边大中专院校很多,企业有十余家,这些都是得天独厚的组织资源”。肥西县桃花镇集贤社区团总支书记张秀云谈起了寒假工作安排——因为紧邻延乔路红色教育实践基地,这个寒假,该社区将联合辖区中小学开展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大中小学都有,真正实现党团队一体化育人”。
2023年以来,桃花镇集贤社区团总支以县域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为契机,结合区域特色以“红色教育”为纽带,探索“校企组织+青年社团”新模式,通过组织联建把学校和企业的力量紧密联系起来,资源联享把三方优势发挥出来,活动联办把三方活力调动起来,发挥团员的主观能动性,以党建为引领,带动团建、队建工作走深走实,形成可示范可引领可推广的校地党团队一体化育人新模式。
一体化建组织 夯实红色“根基”
2022年,肥西县首次探索少先队基层组织创新试点工作,首次选取三个社区成立社区少工委,引导少先队员走出校门、走出家庭、走进社区,在社区里活动、在社区里体验、在社区里服务、在社区里成长,集贤社区就是其中一个。
2023年6月,集贤社区与合肥工业大学物理学院在前期共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基础上深度合作,共建党团队一体化育人基地,围绕“社区少先队”建设、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工作持续发力。
“改革的初衷之一就是要盘活这些组织资源,通过整合形成育人的合力。”团肥西县委副书记查恒说。在其看来,坐落于集贤路与繁华大道交口处的集贤社区,与合肥高新技术开发区、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接壤,辖区有四个商住小区,常住人口约4万人,其中青年占比约36%。辖区周边聚集有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等多所大中专院校,宏源电力、中铁钢构等知名企业十余家,同时紧邻延乔路红色教育实践基地,盘活这些现成校企资源成了改革的一个突破口。
为此,社区团总支在原有2个小区团支部基础上,新成立2个小区团支部,社区内团组织数量增幅达100%,形成团县委、镇团委、社区团总支、社区团支部级联动体系。县级团委班子每半月、桃花镇团委班子每周到社区指导改革工作,参与团组织活动,领办“延乔路·励志行”红色宣讲团、“JX”舞蹈队等6个青年社团,形成 “团组织+青年社团”为主的组织体系,团组织影响力大幅提升。
在链接高校资源方面,集贤社区先后与多所高校团组织互联共建,与合肥工业大学物理学院签订协议,共建党团队一体化育人基地,成立“鸿鹄社团”、“明理拾光”少先队实践营;与安徽大学共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基地,与安徽农业大学共建“青春筑梦团”,与安徽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院共建宣讲队伍,打通社区团组织与高校团组织对接渠道,健全结对机制、精准服务项目,共建大学生实践平台。
作为党团队一体化育人的第一环,该社区在团县委的支持下率先成立集贤社区少工委,聚焦传承“延乔精神”,不断加强对少年儿童的政治引领。新建少先队校外活动阵地两个,成功申报“延乔路”为省级少先队校外实践基地。制订《2023年度集贤社区党团队一体化培养任务推进清单》,成立集贤校外少先队中队,分阶段制订培养目标,2023年获评 “全国红领巾中队”。
一体化育青年 强健红色“筋骨”
有了完善的组织体系,培育又红又专的青年骨干成了当务之急。据张秀云介绍,为拓宽工作骨干的来源渠道,社区选优配齐社区团总支班子、各支部班子,打破身份、职级壁垒,充分吸纳优秀青少年事务工作者、社区青年政治骨干、青年志愿者、青年达人等进入社区团组织干部队伍,社区团总支书记兼任两委班子成员。与高校共建育人平台,3名高校学生团员受聘社区兼职团干,140余名高校学生在社区注册为志愿者,2000余人次大学生在社区常态化开展社会实践。培养红领巾讲解员12人,现已加入“延乔路·励志行”宣讲团。
为切实提高履职能力,社区团支部积极参与上级团委组织的团干部培训两场,多次针对基层团支部召开团员和青年主题教育、基层团建业务、智慧团建操作、团费收缴规范相关培训,邀请团省委讲师团讲师为团员青年授课,全面提升社区团干部政治思想素养和业务水平。建立党支部书记任团建指导员机制,党支部书记受聘高校劳动教育校外导师,在共建项目中实行“1次岗前培训+1次中期指导+1次岗后点评”培育链条,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快速融入,迅速成长。
“面向在学、在职团员,我们还成立 ‘第二团支部’,鼓励大家向社区报到,切实筑牢联系青年的桥梁纽带。”张秀云说,目前已有32名团员到社区“第二团支部”报到,参与社区团的建设和工作。同时,建立线上线下结合的青年互动体系,线上通过智慧肥西系统建立社区青年名单,覆盖青年1.5万余人,建立6个青年社团群,直接联系青年3000人,成立集贤社区青年志愿者服务队、青年突击队各1支,吸纳成员骨干89人,常态化投身社区治理;线下建立“1+6+N”制度,每名团干部结对联系6名社区团员青年骨干和若干名工作领域相关青年,切实将团员和青年纳入日常管理和联系,实现精准找到青年、精准服务青年、精准凝聚青年。
一体化塑品牌 厚植红色“灵魂”
“每到周末,这些‘红色阵地’都会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寒暑假更是活动的高峰期”。查恒说,自县域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以来,该县“红色阵地”实现共建共用,以集贤社区为例,社区团总支坚持把“延乔路阵地”建设作为推动改革深入实施的有效载体,以传承“延乔精神”为主线,着力开展红色故事宣讲,有效拓展团、队活动的广度和深度。打造“延乔路·励志行”宣讲品牌,采用“青”思维、“鲜”内容、“心”形式,持续开展“重走延乔路”红色主题教育活动。培育核心青年、少先队成员30人,共接待上级调研、高校、学校、企业等活动和讲解50余次,拍摄微团课视频1个,获肥西县首届“思政微课”竞演二等奖。宣讲活动在多个媒体平台相继报道,引发微博相关话题46个,讨论次数“10万+”,在全社会引起青年广泛关注。将高校阵地纳入社区活动范围,组织少先队员开展高校行活动三场,参观合肥工业大学工程认知博物馆、物理实验室、大数据中心等,从小给少先队员种下高校梦,埋下科技的种子,获得辖区居民好评。整合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舞蹈室等功能室及周边院校单位的会议室、运动场馆等活动设施,新挂牌实体化青年之家1个,新建实体化青年之家1个,阵地数量增长率达100%。
“说是秒抢,一点也不夸张。”说起每次面向辖区家长制发少先队活动“课表”、参与名额被“秒抢一空”的画面,张秀云的脸上满是欣慰的笑容。据其介绍,目前集贤社区正全力打造新“西”望少年少先队品牌,以爱国红色教育为中心点,与高校、社区小学共建“红孩子”“明理拾光”“鸿鹄社团”等三个项目,分别聚焦传承“延乔精神”、培育科技素养、树立远大志向等三个领域,全年开展多姿多彩的少先队活动一百余场。社区少工委从退休党员、青年志愿者、高校团员、教师中择优聘用少工委辅导员助理,以“团干+助理”为项目执行核心,每半月组织一次活动,目前已开展活动共计七十余次,吸引辖区家长和孩子两千余人参加,真正做到月月有精品、周周有活动,不断推进少先队社会化育人工作体系健全和工作创新。
社区资源活起来后,让张秀云欣慰的还有团组织联系服务青年的黏性不断增强,如发动小区青年骨干建立“集心语”青年议事团,建立“骨干提案、团长召集、一事一议”机制,收集建议12个,解决青年“急难愁盼”问题7个,利用青年骨干协助社区解决居民矛盾7个,帮助青年更便捷地为社区治理建言献策,推动青年自治和自我管理。社区与周边商圈青年、居民联合组成各种活动团队,举行礼仪、舞蹈等赛事,举办延乔故事宣讲会、篮球赛、旗袍走秀等青年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激发青年活力。以一批优秀青年骨干为核心,建立“敬老助老团”,为社区老年学校的学生们安排设置了书法、太极、养生讲座等各类特色课程,已开展课程32节,参与老人600多人,深受居民欢迎。
“延乔路·励志行”红色宣讲团在开展红色宣讲活动
集贤社区与合肥工业大学校地共建签约仪式
“明理拾光”实践营带少先队员进高校参观
社区青年篮球赛火热开赛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程榕娟、通讯员查恒采写
|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