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站在寂静的中心 看大雪落下 |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发布日期:2024-01-15 10:48:22 |
——汉语诗歌里的冬景 □解读:汪 艺
卞之琳:五点钟的雪意
作者简介 卞之琳(1910~2000),生于江苏海门。诗人、文学评论家、翻译家。卞之琳是推动中国新诗由提倡格律的新月派向现代主义诗歌过渡的重要人物之一。名篇有《断章》《投》《鱼化石》,代表译著《莎士比亚悲剧四种》,研究著作《莎士比亚悲剧论痕》,译著《英国诗选》《纪德:浪子回归集》等。
距离的组织
想独上高楼读一遍《罗马衰亡史》,
忽有罗马灭亡星出现在报上。
报纸落。地图开,因想起远人的嘱咐。
寄来的风景也暮色苍茫了。
(“醒来天欲暮,无聊,一访友人吧。”)
灰色的天。灰色的海。灰色的路。
哪儿了?我又不会向灯下验一把土。
忽听得一千重门外有自己的名字。
好累啊!我的盆舟没有人戏弄吗?
友人带来了雪意和五点钟。
写出“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桥上看你”的卞之琳先生被大家称为智性与古典意蕴并存的诗人。诗人废名说:“卞之琳的新诗好比是古风,他的格调最新,他的风趣却最古了。”卞之琳将中国古诗的意境与西方现代诗学的理智戏剧化融合,形成独特的风格。
与早期浪漫主义的直抒胸臆不同,诗人所遵循的诗学观念和创作方法使他不会直遂地流露自己的感情,而是“倾向于克制”(卞之琳《雕虫纪历?自序》)。
卞之琳的诗歌含蓄而充满思索的趣味。这首《距离的组织》看似生僻奇异,所传达出的思绪却是简单澄明的。卞之琳用新的思维方式,用存在来构建自我感知:灰色的,清冷的,思念的,真实反映出一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据说卞之琳后期很少出家门,年轻人去看望他时说:“卞先生喜欢吃炸马铃薯片,他喜欢听马铃薯片咬碎时发出的响声。”年轻人想着,卞先生真寂寞。
结尾“友人带来了雪意和五点钟”延伸出荒野一般寂寥广阔的遐想空间,形成语言的张力与现代性。卞之琳沿袭中国诗词的传统,又涉及潜意识、梦境、时空的转换,“距离的组织”也是各种跳跃式意象的组织,这种“最新的格调”走出了现代诗歌具有标志性的一步,也使得卞之琳成为百年新诗史上的技术“第一人”。
穆旦:冬日的种子期待新生
作者简介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出生于天津,祖籍浙江海宁,诗人、翻译家,20世纪40年代接连出版《探险者》《穆旦诗集(1939~1945)》《旗》三部诗集。穆旦将西欧现代主义和中国诗歌传统结合起来,诗风富于象征寓意和心灵思辨,是“九叶诗派”的代表诗人。
冬(节选)
我爱在淡淡的太阳短命的日子,
临窗把喜爱的工作静静做完;
才到下午四点,便又冷又昏黄,
我将用一杯酒灌溉我的心田。
多么快,人生已到严酷的冬天。
我爱在枯草的山坡,死寂的原野,
独自凭吊已埋葬的火热一年,
看着冰冻的小河还在冰下面流,
不知低语着什么,只是听不见。
呵,生命也跳动在严酷的冬天。
《冬》是穆旦晚年创作的重要作品,也是穆旦生前最后一首诗作。
作为诗人和学者,穆旦对中国古典诗歌、“五四”以来的新诗、西方传统诗歌、西方现代诗歌兼收并蓄,在20世纪40年代后期构筑起一个具有音乐感、色彩感、雕塑感的沉郁苍凉和深重厚实的中国现代诗学系统,他也是颇具现代派色彩的九叶诗派代表诗人之一。
50年代,因诸多原因,穆旦的诗歌之音喑哑了。然而他并非就此沉沦,而是转向外国诗歌的翻译工作,可谓“戴着枷锁的舞者”。在50年代中后期,陆续出版《普希金抒情诗集》《拜伦抒情诗选》《雪莱抒情诗选》《济慈诗选》《文学原理》《别林斯基论文学》等译著,以及威廉·布莱克和朗费罗等人的诗歌。作为诗人的穆旦隐形,但作为翻译家的查良铮却渐渐为广大读者所熟悉。
穆旦的诗歌深沉凝重,从充斥着苦难的大地上生长起来,回响浑厚震撼的音韵。翻译家王佐良谈及穆旦晚年的创作时说道,诗人历经30年的坎坷,仍有无可企及的诗才;他认为这首《冬》可以放在穆旦最好的作品之列。
而今,携带着生生不息的艺术精神,诗人穆旦又回到我们身边。正如诗人自己所说——生命跳动在严酷的冬天,冰面下的河水依然流淌,一颗种子的低语,也终究会被听见。
多多:寂静就像大雪急下
作者简介 多多,1951年出生于北京,1972年开始写诗,1982年发表作品。20世纪70年代,多多是为数不多的现代诗歌探索者之一,代表作《玛格丽特和我的旅行》《致太阳》。2010年获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著有诗集《行礼:诗38首》《多多诗选》等。
歌 声
歌声是歌声伐光了白桦林
寂静就像大雪急下
每一棵白桦树记得我的歌声
我听到了使世界安息的歌声
是我要求它安息
全身披满大雪的奇装
是我站在寂静的中心
就像大雪停住一样寂静
就连这只梨内也是一片寂静
是我的歌声曾使满天的星星无光
我也再不会是树林上空的一片星光
“我的每首诗至少写70遍,历时至少1年”——这是诗人多多在接受采访时所说的。自审与苦思使得多多成为诗歌道路中的苦行僧。作为现代诗歌的探索者,多多试图在自然与历史空间这之外开拓一个独立的精神空间;作为一位纯粹、自觉的诗人,多多已经突破词语的外壳,进入诗意的原点。
在多多的诗歌当中,寂静是一种绝对的声音,寂静中反映的是诗歌与世界的本质。从这首《歌声》中也能读出——“是我站在寂静的中心/就像大雪停住一样寂静”。
墨西哥诗人帕斯曾说,所有伟大的诗人都是不同形式的叛逆者。多多从不让自己被任何一种诗歌流派所束缚,他只是倾听,只是写作;在旅居荷兰的15年间苦吟不懈,诗作被翻译为英、德、法、意等多国语言;在混杂的时代当中保持听觉,在持续的书写当中发出独特的、风暴一般的、严厉又温和的声音。
与前期的诗歌相比,诗人后期的诗歌更是“深入无人之境”。如果说诗人前期诗歌中的寂静是与喧闹的世界相对立的寂静,如里尔克所言——是诗人与世界之间古老的敌意;而后期诗作中的寂静,则是另一重世界本真性的寂静,是寂静本身,是“无”的律动:“无人,无人把看守当家园——”(多多《白沙门》)
有评论家认为,多多是汉语诗人当中最接近保罗·策兰的。多多自己在《不知献给谁》一诗中写道:“我年轻的大理石/你的身影蜡烛般宁静/你的床在天上流血/因无法接受这给予/邀请我们每一个/邀请你自己/回到策兰”。多多对“无人”的强调也能令人想起策兰《无人的玫瑰》。也许,每一位真正的诗人,最终都将走向寂静的归宿;每一首真正的诗,都是使世界安息的歌声。
吕德安:冬天的赞词
作者简介 吕德安(1960年-),福建人,当代重要诗人、画家。20世纪80年代初期发表诗歌,出版诗集《南方以北》《顽石》、长诗《适得其所》等。获首届“大益文学双年奖”最佳诗歌奖。2020年出版《傍晚降雨:吕德安四十年诗选》,曾获首届“他们”文学奖、十月文学奖、南方文学盛典诗人奖等多项重要诗歌奖项。在诗坛上有“中国弗罗斯特”的尊称。
冬天的赞词
现在,一种寂静愚蠢而伟大
就像一百个聋子在倾听
和一百个哑巴在倾诉。
而一个单身汉面对着镜子
却也有值得夸耀的地方:
哦,我年老又年轻,愚蠢又伟大,
我是一只豹子在四处游荡,
或者我是一个圣人听任
自己空守床上,空守着
就像夜晚已退回黄昏,
黄昏又使得一天更漫长!
在“快得像一种消费”的当下(吕德安访谈),有“中国弗罗斯特”之称的诗人吕德安自由穿梭于中美田园之间,隐于福州山林,用简单明亮的意象写诗:石头,海水,呼吸,光芒,大地。如同他谦卑的诗歌一样,他说:我不是梭罗、弗罗斯特,但山上有我真正热爱的生活。
《冬天的赞词》保持着吕德安惯有的赤诚与敏锐的洞察,风格明确。吕德安将生活视为艺术品来创作,在他手中,无论是多么微小的事物都能焕发生机;他专注地将现实视为镜面来擦拭,再浑浊的池水都能恢复洁净;他是工匠,也是纯净的提炼者,驭繁为简,真实感受着每一处的诗意。
顾城说,真理是简单的,你只要干干净净、安安静静,便看得清清楚楚。不受主观影响的、自在存有的,就是真相了。它是吕德安的“隐匿之光”,也是每个人的故乡
——一直在原处,等待我们回归。
汪艺,1999年生,安徽黄山市人。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作品见于《诗刊》《诗歌月刊》《星星》《清明》《扬子江诗刊》等期刊;作品入选《〈星星〉2022年中国青年诗人作品选》《青年诗歌年鉴(2022年卷)》,入围第八届中国青年诗人奖评选名单。参加安徽省首届新青年诗人改稿会,第二届长三角青年诗人改稿会,第八届安徽青年作家研修班。出版诗集《蓝》。
|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