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张克玉的“大先生”之道 |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黄慧 发布日期:2024-01-10 10:34:10 |
编者按 2023年2月20日,新时代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培养计划(2022~2025)(简称“双名计划”)开班,教育部从全国遴选了300名教师和校长作为培养对象,20家单位作为培养基地,进行为期3年的连续性系统化培养。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推动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造就一批教育家型名师名校长。
2023年12月27日,由教育部教师工作司指导、安徽省教育厅主办、北京师范大学承办的教育部新时代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工作室安徽省集中授牌仪式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芜湖市利民路小学校长王明芳、六安皋城中学党委书记张克玉、合肥市西园新村小学北校教育集团校长季媛媛、宿州市第二中学教师程波、淮北市第三实验小学教师韩东接受授牌。本版聚焦六安皋城中学党委书记张克玉,深挖其“大先生”精神内涵,倾听他的教学管理之道。
张克玉(右一)参加科学组交流活动
教育是场“马拉松”
“我校的中考成绩并不耀眼,但是我们的毕业生特别受高中欢迎,以六安市第一中学为例,去年高考总分前10名中,我校毕业生9人,前20名我校毕业生17人。”张克玉解释道,“这是因为我们更加看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他们不但会在高中阶段有发展的后劲,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也会有更长远的发展。”
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是办学的生命线
“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是学校办学的生命线”。这是张克玉多年来一直秉承的理念——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就是全员发展、全面发展。
人生犹如一场马拉松。在张克玉看来,初中三年是这场马拉松中的一段路程,学校不仅要为学生跑好这一段路而助力,还要让学生今后的发展仍具有潜力。他经常告诫教职工,要努力摒弃急功近利的思想,既要让学生在初中三年里得到很好的发展,也要能着眼于学生今后的发展,至少要能经得起高中三年的检验。每年高考成绩揭晓,皋城中学都会跟踪毕业生的高考成绩,以校毕业生在高中阶段的发展情况,检测学生可持续发展这一目标的落实情况。
不开设重点班是张克玉办学的底线之一。他认为,办了重点班,必然会导致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向重点班倾斜,这对非重点班的学生是不负责任的,且容易造成非重点班学生自卑。同时,把一些文化课成绩优秀的学生集中在一个班里,会因为压力过大而不利于这些学生的身心健康。这些学生放在平行班里,学习上非常容易找到自信,从而进一步激发兴趣;但集中在一个班里,会有一种无形的压力让他们喘不过气来。
“国旗下的讲话”“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经典诵读”“小小红色代言人”“红五月合唱比赛”“新生入学教育”“广播体操比赛”“迎新年联欢会”……在该校,各类社团及活动丰富多彩,“创建多元的发展路径,才能让每个学生都出彩。”张克玉说。
培训是教师最大的福利
“培训是教师最大的福利。”张克玉回忆道,“以前我是年轻教师时,特别渴望别人的认可,教学中有很多现实的难题苦于没人指点,很期待能有培训。”
在皋城中学,每位教师每三年至少有一次外出培训的机会。2020年疫情防控前,学校每年暑假组织上百人到华东师范大学进行培训,学校根据办学实际制订培训主题,邀请专家有针对性地开展讲座。同时,通过“请进来”的方式,邀请知名专家来校培训,通过专家引领,更好地实现教师专业发展。
此外,学校还定期以“备教材、备教法、备作业布置”为主题,开展学科组集体备课活动。常规开展调研指导课、汇报课、观摩课、同课异构、校际公开课等多种课型展示活动,为教师提供锻炼展示的平台,培养教师“站起来能讲、俯下身能研、送出去能赛”的专业能力。通过实施“青蓝工程”“栋梁工程”和“名师工程”,实现同伴互助,加强对青年教师、骨干教师的培养。
学校既重视青年教师的成长速度与质量,也关注骨干教师能够发展的高度。教师的业务能力与水平包括新授课教学、复习课教学、习题课教学、命题水平、作业设计水平、班主任的德育教育等很多方面,都需要重视与发展。为此,该校每年都会围绕教师业务能力的某个角度,开展全员培训,组织全员比赛,以此全方位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教师是教学计划的执行者、教学目标的实践者。只有实现教师的全员发展、全面发展,学生的全员发展、全面发展才会被很好地落实,学生、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这一目标才能实现。”张克玉说。
做心怀“国之大者”的“大先生”
成为教育部“双名计划”培养的一员后,对于“大先生”的理解,张克玉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大先生”之大,要求教育者站位要高、视野要宽、目光要远,不能拘于一校(正确看待学校之间的竞争)、一时(初中三年),一事(文化课成绩)。他认为,家国情怀、责任担当和理想信念是“大先生”必备的要素。
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需要一代一代人去努力,更需要创新性的人才。创新能力何时培养?是不是要等到上大学了、读研了去培养?创新意识形成的途径是什么?能不能靠刷题?“我认为来不及了,在基础教育阶段就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必要的练习是巩固知识的需要,但刷题更多的是培养一个人的模仿能力。作为校长的我们,就需要引导教师去思考、去实践。”张克玉说。
有了家国情怀,办学就有了具体的目标,就需要承担起这份责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从哪里来?创新意识如何激发?张克玉回答:“我认为课堂是主阵地。需要引导教师把以知识传授为单一目标向以知识传授、学科能力培养、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激发为一体的多元目标转变。”
要实现教育理想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届一届的校长、一代一代的教师去努力追求,去奋斗。其中还包含着教育理念的提升、教育教学方法的转变,这是最难的部分。张克玉强调,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遇到困难就会退缩。作为教育工作者,只有坚定了理想信念,才会不畏艰难,才会执着前进。
名校长名在使命和责任
记者:请介绍一下您工作室的基本情况。
张克玉:工作室成员的选拔于2023年9月完毕,共有成员15人,覆盖了六安市的四县三区,有合肥、宿州两个市的校长加盟。工作室本着共识共建、共享共生原则,带领工作室成员共同成长。
记者:为何您入选“双名计划”后既感到高兴,又感到很忐忑?
张克玉:高兴是因为有了一次高层次学习的机会。当了九年副校长、五年校长,在办学过程中有自己的思考与想法,但感觉许多想法还停留在感性层面,缺乏理论支撑。入选了“双名计划”,既可以通过培养基地提供的资源平台以及导师的指导,进行深入系统的学习与理论储备,也可以向来自全国各地的校长们学习借鉴。感觉很忐忑是因为,按照培养目标,“双名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批具有鲜明教育理念和成熟教学模式、能够引领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名师名校长,培养为学、为事、为人示范的新时代“大先生”。在这三年里,需要做的事情还很多,对自己能否胜任与完成,压力还是很大的。
记者:在“双名计划”开班以来,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张克玉:本次“双名计划”,从全国遴选了150位校长,依托10所高校作为培养基地。我选择的是浙江大学。开班以来,浙江大学已经组织了两次集中学习。在集中学习过程中,组织了多场次的交流研讨,感受到来自全国各地校长们的教育思想与教育情怀。有的校长不仅储备了丰厚的教育理论,还有较完善的教育教学举措,感受到差距的本身就是一种学习。
记者:经过阶段性的学习后,您对教学管理有哪些思考?
张克玉:通过两次集中研修和多场次的交流,为自己今后的努力指引了方向:(1)加强自主研修。通过多学习,将自己目前碎片化的想法条理化,进而凝练办学思想;(2)强化实践探索。理论学习是为实践探索提供指引方向的,有了理论的支撑,也使具体办学行为能更好地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同时使今后的工作更能成体系;(3)加强交流学习。不仅要跟导师学、跟书本学,还要跟同行学,取长补短,丰富自己的教育思想与智慧。
记者:听说您的工作室制订了“九个一”的目标,具体是什么?
张克玉:树立一个信念。校长是学校的灵魂,一名好校长能成就一所好学校。校长是党的教育方针的贯彻者、执行者,因此要增强自己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确定一个方向。校长课程领导力是影响学校课程改革与实践的关键性因素。增强课程领导意识,提高课程领导技能,加强对课程实施过程的领导,提升教学指导能力,积淀课程领导智慧,建设强有力的学校教研团队,建立落实课程标准的相应制度。
打造一支团队。工作室核心成员每季度开展一次集中研讨活动,积极开展校际互访,通过“入校诊断”“跟岗研修”等形式,加速校长成长。
帮扶一批学校。深入开展“入校诊断”活动,有计划地帮扶教育薄弱地区的学校,为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贡献力量。
研发一个项目。以课题研究为抓手,积极参与区域课程建设与开发,呈现区域课程建设与开发的理论体系、操作办法与实施路径。
创设一个论坛。每位学员不断在实践中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每年开展一次“皖西校长论道”活动,传播教育思想。
构建一种模式。汇聚整合教育专家和学者,依托有一定知名度与影响力的名校长优质资源,为工作室成员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努力探索和构建校长成长的新模式。
形成一本专著。工作室成员要深化理论研究,围绕“全员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这一主题,每年至少发表一篇研究学术论文。三年之后,形成一本课程建设的专著。
培养一批校长。打造一批有学术追求、有反思精神、有文化坚持、有创新品格的名校长。
张克玉(前排左二)指导青年教师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黄慧采写
|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