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一座钢铁诗城的德育之美 |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谢婷婷 金加林 柴家峰 发布日期:2024-01-10 10:32:19 |
□本报记者 谢婷婷 通 讯 员 金加林 柴家峰
“在马鞍山市,有感恩奋进的荣耀感,指引德育的方向;有人文底蕴的厚重感,滋养德育的土壤;有改革创新的奋斗感,积蓄德育的动能;有传道授业的成就感,支撑德育的质量;有同心共进的参与感,激发德育的乐趣”。前不久,第六届长三角地区中小学德育创新论坛在江苏省南京市举行。马鞍山市作为我省唯一代表在论坛上作主旨发言。
该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王焰以《发现德育之美 马鞍山德育五感》为题,从感恩奋进的荣耀感、人文底蕴的厚重感、改革创新的奋斗感、传道授业的成就感、同心共进的参与感等五个方面,生动阐述该市德育之美源于哪儿,精彩呈现一座钢铁诗城厚植沃土绽放的德育之花。
A 源于感恩奋进的荣耀感
在马鞍山市区,有一条路叫幸福路。它是一条“红色的路”,留下了一代伟人毛泽东的足迹和嘱托,也记录了中国宝武马钢集团书写的钢铁奇迹。紧邻着幸福路,是马钢“绿色钢铁”主题园,也是去年11月该市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共同体师生开展实境思政课教学的第一站。展示馆里的陈设向师生们展示了马钢人“绿色低碳、钢铁强国”的坚强信念。教师们结合场景声情并茂地讲解,学生们听得认真、看得仔细,有的还拿出纸笔做记录……
“开展这样的实境思政课教学,就是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体悟,在体悟中成长”。浇花浇根,育人育心。马鞍山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党委书记、思政课教师喻长志介绍,自去年5月在全省率先成立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共同体以来,该市围绕“思想政治铸魂育人”主线,聚力打造能够真正走进学生心灵的、有温度的思政课。
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马鞍山市时提出打造安徽的“杭嘉湖”、长三角的“白菜心”的新发展定位,赋予该市奋进新时代的光荣使命,成为推动该市精彩蝶变的强大动能。“习近平总书记的指引,是对马鞍山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的极大鼓舞,是我们加快建设教育强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强大动力”。王焰介绍,该市德育之美源于感恩奋进的荣耀感。推动近90%的中小学校建立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不断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在省内率先建成“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共同体”5个,覆盖思政教育骨干学校近90所。推动思政课程体系建设,开发校长思政课展评、艺术思政等特色课程,举办思政“金课”观摩研讨系列活动,全面推进“大思政课”提质增效。
马鞍山市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艺术思政课展演
B 源于人文底蕴的厚重感
去年4月,由该市教育局主办的马鞍山“江上课堂”系列课程第一讲将课堂从教室搬到了有历史、有故事、有风景的滨江公园,让学生身临其境探寻长江文化、领略诗城魅力。文史学家、语文名师朱首彦诉说长江与马鞍山的联系,马鞍山的人文景观、名人足迹、诗歌文化,引发学生们的强烈共鸣。马鞍山市第一中学学生季妍雨说,“我生长在长江边,学校也在长江边,我见证了长江生态环境的变化。作为中学生,我们不仅要自己呵护长江,还要向身边的人宣传《长江保护法》,让我们的母亲河焕发光彩”。
做好思政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听进去”,还要鼓励学生“讲出来”。在当涂县邰纯兵中学政治教育工作室,有这样一群小宣讲员,他们不仅是“姑孰文化传承人”,更是家乡文化的传播者。去年7月以来,“我是姑孰文化传承人”宣讲活动走进当涂县大陇镇初级中学等校园,小宣讲员们登上讲台,讲述李白、传诵千字文、吟唱民歌,让大家体验到家乡历史文化的绵长和多彩。
长江穿城而过,奔腾不息的长江水孕育了生命,滋养了人文。“壮美的自然风光和厚重的人文底蕴是马鞍山取之不竭的德育宝库,孕育了众多德育品牌”。王焰介绍,该市德育之美源于人文底蕴的厚重感。连续举办35届李白诗歌节、12届中小学生中华经典吟诵比赛,去年举办首届长江文化论坛,以诗歌文化滋养广大儿童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传承弘扬长江文化,原创儿童剧《小江豚归来》赴长三角、南京都市圈演出百余场,在少年儿童心间种下绿色的种子。去年,该市开设“江上课堂”,把教室搬到采石江畔、刘禹锡陋室、凌家滩遗址等,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历史人文的独特魅力。
马鞍山市“江上课堂”
C 源于改革创新的奋斗感
“作为教育管理者,我们一直思考如何建设有魅力的校园文化、构建有特色的优质课堂、打造有温度的教育土壤,真正在学生的心灵上留下永恒的烙印”。在马鞍山市雨山实验学校校长汪祖斌的办公电脑里有一个特殊的文件夹,里面分门别类地梳理着他三次赴长三角地区挂职学习的资料。每次挂职回来,他不仅将所见所学所感与教育同行交流分享,还将其融入到日常教学管理的实践中。近年来,马鞍山市加快与沪苏浙教育同频共振,与合宁双城都市圈深度融合,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走深走实。
“我市作为中考招生制度改革试点城市,综合素质评价作为一门学科总分20分计入中考成绩,其社会关注度一直很高,工作中各环节都必须严格按照政策、文件和时间节点推进”。2017年,省教育厅确定马鞍山、铜陵两市作为中考改革的试点市。马鞍山市通过开展试点先行和专项课题研究、谋划实施方案和评定指导意见、明确评定方式和评价流程、完善制度建设和开发评分系统、实施多级全员培训和督查指导、预判评价风险和积极应对等举措,迈出了促进考试制度改革和人才选拔方式改革的重要一步。
“1956年10月,马鞍山市正式设立。六十多年奋斗不辍,新时代跃马扬鞭,马鞍山敢闯敢试推动各领域改革创新”。王焰介绍,该市德育之美源于改革创新的奋斗感。持续加强市青少年实践教育中心建设,拓展农耕、茶艺、手工等三十余种劳动实践场景,在全省率先实现市区八年级学生集中开展一周综合实践。承担全省中考改革试点任务,充分发挥教育评价指挥棒作用,推动学生全面发展。深度融入长三角教育一体化发展,加入长三角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联盟,与沪苏浙多地建立思政课教学研究等交流与合作机制。
南京都市圈教育一体化发展推进会在马鞍山市召开
D 源于传道授业的成就感
“我不怕死,但不想死,因为我还想尽自己最后的力量为卜陈的孩子们做点贡献,看到孩子们健康快乐地成长是我最大的幸福。”去年11月23日,叶连平从教四十五周年座谈会在和县乌江镇卜陈学校举行。95周岁的叶老依旧精神矍铄、声音洪亮,在发言中回顾了自己漫长而曲折的从教经历,2000年利用自家房屋义务为留守儿童补习功课,2010年创办卜陈留守未成年人之家至今,“只愿最后一口气在讲台上呼出。”
退休一年多的卜陈学校副校长李思怀去年主动承担了叶老一个高年级班的教学任务,每个周日上午都会按时给学生辅导英语。“叶老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地影响了我。退休后,我主动找到叶老提出义务给学生上课,像叶老那样发挥余热,继续把给学生上课这件事做好。”李思怀说。
“在你的生命中,有没有一盏灯,照亮并指引你前行的方向?”在马鞍山市的教育事业中,既有“点灯人”,也有“传灯人”。王焰介绍,该市德育之美源于传道授业的成就感。始终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铸魂育人的基础工程来抓,大力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德育队伍,思政学科领军人才占比居全省前列。将思政课教师培训纳入党校主体班次属全省首例。广大教师学习叶连平等一批身边的师德楷模,争当“四有”好老师,争做教育“传灯人”。去年11月,来自长三角三省一市德育专家学者和60名中小学班主任齐聚马鞍山市,在第十二届长三角地区中小学班主任基本功大赛赛场角逐,呈现了一场精彩纷呈的德育盛宴。
叶连平在从教四十五周年座谈会上发言
E 源于同心共进的参与感
“孩子快上小学了,我想帮他做好幼小衔接,但是网上搜索的资料零零碎碎、不成体系”“青春期的小孩真把人愁死了,打不得、宠不得,怎么办”……2022年1月1日,《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施行,“带娃”由“家事”上升为“国事”。马鞍山市积极作为,助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有机衔接。去年初,该市启动“好家长”成长营计划,以“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作为价值追求,通过构建“春、夏、秋、冬”四季课程,帮助家长认识孩子成长规律,掌握与不同阶段孩子的相处方法,指导家长帮助孩子做好作业控量、睡眠增加、手机管住、阅读提质和体质提升五项管理,练就“好家长”。
“‘好家长’成长营最大的优势是整合了全市的名校长、名园长、名班主任、名教师资源,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家庭教育指导体系。”该市教育局德育办主任金加林介绍,“好家长”成长营采取“1+N”模式,即市教育局每季度开设1节示范课程,各学校根据教育教学需求,从推荐的多项课程中,自主选择符合校情的课程来举办。去年累计开课600余次,参与家长36万余人次。
王焰介绍,该市德育之美源于同心共进的参与感。打造“好家长成长营”家校协同育人平台,推动家校社政协同育人。鼓励教师、家长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设计推出名迹文化、长江文化、诗歌文化、红色文化、钢铁文化、乡村文化等6大研学主题,发布研学地图和12条示范性研学旅行精品线路,串联近50处研学资源点,编印《研学马鞍山》指南,引导学生游名迹、长见识、知市情、爱家乡。
在钢铁诗城马鞍山市,德育入心,美好绽放。王焰表示,接下来,该市将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家校社协同育人、德育队伍建设、德育载体建设等方面继续深化富有地域特色的新思路、新举措,为该市加快建设“教育强市”提供坚实的支撑。
马鞍山市“好家长”成长营教育访谈
□本版配文图片由马鞍山市教育局提供
|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