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团聚青春 皖美绽放 |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谢婷婷 发布日期:2023-12-29 10:33:11 |
□本报记者 谢婷婷
“第一次在合肥这座城市和新同事们一起迎接新年,我感到很兴奋”。“95后”童凡毕业于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专业,今年8月通过“合肥请您来”活动,成功入职中科美菱低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为“新合肥人”。
人在安徽,“才”是主角。近年来,安徽共青团聚焦主责主业服务中心大局,深化构建人才全面发展生态,用更大力度引进青年人才、更实举措培育青年人才、更优服务留住青年人才,推动青年人才发展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团聚青春皖美绽放。
释放城市吸引人才“强磁场”
“我一直关注合肥这座城市的发展,先后参加了好几期‘合肥请您来’活动,现场不仅提供优质岗位,还有专业人员辅导求职攻略”。从毕业生变身职场人的四个月里,童凡迅速适应了新的岗位,不论是公司还是城市都让她有了很深的融入感和归属感。“元旦假期,我想到处转一转,沉浸式探寻合肥市‘科里科气’又‘文里文气’的城市气质”。
近年来,团合肥市委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优势,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在该市“招才引智”工作中发挥桥梁纽带、参谋助手作用。作为青年发展型城市全国首批试点之一,团合肥市委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通过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教育链的“四链”协同,打通“专业——就业——产业”通道;汇编人才政策一本通,发布合肥企业岗位需求清单及社区实践计划服务清单,招引更多青年来到合肥、认识合肥、留在合肥。
“走出去,是为了更好地回来”。7月28日晚,休宁县源芳乡渔临村公益课堂里的灯火彻夜通明,一群休宁籍大学生乘着暑期返乡的空档聚在了一起,谈论大学里的专业学习、分享暑期里的实践经历、交流家乡的发展变化。景德镇陶瓷大学二年级学生盛君在大家的畅所欲言里,听到了青春的理想和浓浓的乡愁。
作为黄山市青春引才大使以及渔临村兼职团委副书记,盛君的大学假期几乎都在渔临村里度过。他充分利用所学的设计学专业,提出Ip“渔小临”的设计构想,在公益课堂教乡村孩子画画,通过艺术赋能乡村振兴。不仅如此,他还积极推动团黄山市委与景德镇陶瓷大学的校地合作,承接黄山市设计项目。“我深爱自己的家乡,希望努力学习本领,将来更好地反哺家乡。”盛君说。
“我们积极探索以情引才、以才引才新模式,让更多年轻人来到黄山市、回到家乡、留在乡村,把青春写在徽州大地上”。团黄山市委副书记孙洁介绍,近年来,团市委通过“家燕归巢”回引本土青年人才,“候鸟来巢”吸引外来青年人才,“旅鸟筑巢”吸引有专业特长的高层次人才,千余名黄山籍大学生深入家乡实习履职,越来越多的青创客、新农人来到黄山市,毕业于国内外名校的青年建筑师、设计师留在黄山市,作为“新黄山人”为乡村振兴绘就新图景。
不拒众流,方为江海。海纳百川的引才格局、近悦远来的引才效应,离不开我省共青团组织聚焦青年人才发展需求,筑巢引凤广纳贤士,为各类青年人才提供最大诚意、最好资源、最优服务,同青年人才共享机遇、共筑梦想、共赢未来。
“合肥请您来”一场城市与人才的双向奔赴
黄山市“家燕归巢”大学生青春沙龙会
打造人才安放身心“港湾”
“芜湖这座城市最打动我的,是它既有温度又有力度的人才政策,让我感受到了它惜才留才爱才的诚意。”去年6月底,河南省洛阳市小伙陈奇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热科学和能源工程系博士生毕业前夕,偶然预约到了芜湖市派发的人才体验券。一周时间里,他化身“城市体验官”走进该市重点企业、研发平台、产业创新馆等地参观访学。因券结缘后,他成功入职海螺集团旗下的一所科技研究院。
今年3月,安徽省政府发文支持芜湖市加快建设成为省域副中心城市。置身新的历史机遇,芜湖市的“求贤若渴”首先体现在人才政策中。从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发放“城市体验券”、建设“人才驿站”到开展百校大宣讲,近年来芜湖招才引智的“新打法”层出不穷。2021年7月至今,该市实施并升级“紫云英人才计划”,既包含“真金白银”的大手笔,亦有“真心实意”的小细节,瞄准青年不同成长周期,构建全方位扶持体系,精准帮扶初创企业,引领青年人才安放身心、勇敢逐梦。
“四年前,我也曾站在台上拘谨地介绍创业项目。看到一张张青涩的脸庞,才猛然意识到自己返乡创业已多年。”今年8月,第十三届“创青春”安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决赛在马鞍山市举办,返乡创业青年孙亚运坐在台下关注年轻创业者的成长。
2015年,刚刚从安徽大学毕业的孙亚运回到家乡含山县当起了猪倌,并于2016年创立同富共强农业生态园。“在坚持‘种养结合’绿色发展道路的同时,我们积极反哺家乡和农户,尤其在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创业不易,孙亚运感慨,创业路上离不开各级团组织的关心与支持,不仅扶上马、送一程,还始终相伴。
近年来,安徽共青团聚焦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和创业安徽建设,实施“四大计划”,构建“四大体系”,打造“创青春”“挑战杯”“青创会客厅”等多个平台,积极引导服务广大青年投身创新创业实践。在“生态福地,智造名城”的马鞍山市,以双创大赛为纽带,青年的朝气,创业的梦想,若潮水般汇聚至此,在这片沃土上落地生根,打造出永不落幕的双创风景。
新形势下,如何留住青年人才,真正让青年人才能干事、敢干事、干成事成为共青团组织面临的重要议题。为此,安徽共青团通过建好人才机制,让人才宾至如归;加快平台建设,激发人才内生动力;坚持优质服务,强化人才要素保障,不断提升青年人才幸福指数,才能更好地留住人才。
紫云英花开,芜湖等您来
马鞍山市打造永不落幕的双创风景
搭建人才建功立业“大舞台”
过去五年,徐旭东将自己的青春画卷铺在了乡村的田野里,网袋、绳子、米尺、取土器等是他每天劳作必备的工具。2018年7月,他回到太和县旧县镇张槐村,进入爷爷徐淙祥创办的现代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成为那里最年轻的社员。
徐旭东从小在爷爷的农田里长大。小时候,他常常掐下一株麦穗,在手中揉出饱满的麦粒。每年寒暑假,他都回家帮着做农活。这是他对种粮最初的认识。大学毕业后回到合作社,他开始向科技特派员、农业技术专家学习,之后又负责与科研院所合作。渐渐地,他发现不同品种的小麦性状不同,麦苗有嫩绿、深绿、青绿等多种颜色,远观就好像衣服的线条,一道道“条纹”间蕴藏着选种的智慧。这让大学时学建筑的他觉得“农业是有趣的”,也心甘情愿下田“找苦吃”。如今,从爷爷手中接过种子和梦想的徐旭东成为很多农村青年学习的榜样,今年被评为第二届“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
“无论从事什么职业,只要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一定会有所收获”。1996年出生的邱军强,如今是安徽江南泵阀集团有限公司工程师。从“门外汉”到公司技术骨干,他坚持用一颗“匠心”在制造一线迸发创新动能。2014年,他入职安徽江南泵阀集团有限公司,成为一名普通车床学徒工。初入工厂,伤手、烫伤、铁尘侵袭、皮肤皴裂等时有发生。他总是随身带着笔记本,随时记录下各种疑问。在师傅和同事的教导下,他解开一个个难题,并逐渐对机械产生兴趣。钢刺扎破手掌,一道道伤口阻止不了他参与劳动竞赛的热情,全心投入、反复推演,收获了一项又一项荣誉。
从业以来,邱军强在科技创新中“啃硬骨头”,用“钉钉子”的韧劲迎接挑战,通过改进工艺发明多项专利,通过技术研发出多款新产品。当别人问邱军强为什么要这么拼,他憨厚地回答:“把工作干好,解决一个个泵阀产业‘卡脖子’难题,自己才能睡得香。”
近年来,我省各市共青团组织通过引才聚才,释放城市吸引“强磁场”;育才用才,为城市发展注入“青动力”;留才爱才,争当青年心中“首选项”,涌现出许许多多像徐旭东、邱军强一样扎根基层、干事创业的年轻人。
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青春聚皖,建功的号角已然吹响。越来越多的皖美青年带着知识、技能与热情,奔赴干事创业、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的浪潮中。他们怀揣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让个人成长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为建功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添砖加瓦,贡献青春力量。
爷孙三代的种粮梦
螺丝钉的匠心梦
□本版配文图片由受访者或受访单位提供
|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