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古人如何取暖 |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发布日期:2023-12-18 15:37:06 |
在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有暖气片、空调、小太阳等各式各样的物件来帮助我们度过寒冬。那同学们知不知道,在还没有这些技术的古代,人们是怎样御寒取暖的呢? 物件篇
掐丝珐琅火盆,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火盆
古人取暖少不了的就是火了,自原始先民学会使用火后,便开始了用火取暖的历史。火盆是盛炭火的盆子,最早是用泥制成的,后来渐渐有了铁、铜制成的火盆,可以用来取暖或烘干衣物。
火炉
常见的有手炉、足炉等,多为铜制,历史悠久。有的可以用手捧着,有的可供大家围坐取暖。白居易的诗中就写道:“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与友人围炉饮酒,这样的意境多么温暖而惬意啊!
手炉
汤婆子
宋代出现了汤婆子,这是由铜、锡或陶瓷制成的扁形瓶,在里面装满热水后放在被窝里,就像我们现在使用的热水袋,暖和又舒适。
汤婆子
火墙
秦汉时期便已经出现火墙,古时的能工巧匠们将宫殿的墙壁设计成空心夹墙,将热气通入墙内取暖。这种火墙十分暖和,并且由于排烟管道位于室外,可以避免污染室内空气。
火墙
食物篇
火锅
除了上述的取暖物件外,热腾腾的食物也是古人御寒的重要方式。早在先秦时期火锅的雏形便已出现,随着时间的推移,火锅的样式、结构也不断发展,如商代的青铜鼎、汉代的分隔鼎、唐代的唐三彩火锅等。直到现在,火锅仍然是中国人非常喜爱的美食。
汉代分隔鼎
饮酒
寒冬时节,饮酒也可以驱除人体内的寒气。《湖心亭看雪》有云,“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在雪天,饮一杯热气腾腾的酒,与他人畅聊几句,暖身又暖心。
穿衣篇
裘衣
自原始社会时期,人们便利用动物的皮毛御寒。古时候富贵人家会穿用狐狸皮、貂皮等制成的裘衣,穿上去暖和至极,“轻裘肥马”一词便用来形容生活阔绰。
棉花
秦汉时期,在我国南部、西南部亚热带地区和新疆一带便已开始种植棉花,经历了元代黄道婆改进棉纺织工艺后,棉花种植得到了极大推广。由棉花制成的衣物保暖又轻薄,逐渐取代了先前的树皮衣。
树皮衣和树皮被
平民百姓也有自己的御寒衣物。在棉花传入我国前,人们常用价廉又坚韧的楮树皮为原料,将其层层加工后,制成较为厚实的树皮衣、树皮被,这样的衣服在当时受到了极大欢迎。
丝绵
丝绵,全称为“蚕丝绵”,由桑蚕丝制作而成。我国拥有悠久灿烂的蚕桑历史,对我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古代,人们常用丝绵填充衣物,或将其做成蚕丝被来御寒。丝绵十分柔软,具有优良的透气性和保暖性,同时可以吸湿排汗,但其价格高昂,古代平民很难用得起。
褐色菱纹罗地“信期绣”丝绵袍,于1972年出土于长沙马王堆汉墓一号墓。(图源:湖南省博物馆)
关于古人的取暖方式就先介绍到这里啦,大家有没有感受到古人的智慧与勤劳呢?小米姐姐在这里也提醒各位注意保暖,愿大家都能度过一个美好又温暖的冬天!
图文综合整理于网络
|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