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何妨吟啸且徐行 |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张永正 发布日期:2023-12-18 10:57:18 |
□宿州第九中学金海校区八(7)班 张永正 辅导教师 靳海荣
1037年的一天,一声嘹亮的啼哭划破了寂静的夜空,一位文坛巨星诞生于蜀地苏家的庭院中。眉山林木萧萧,似在欢歌,又像在庆贺这个不平凡生命的降临。然而,谁也不曾想到,这个天资非凡的生命,竟有着非同寻常的坎坷一生。他,就是一代文豪——苏轼。
嘉祐二年,苏轼的父亲苏洵带着苏轼与弟弟苏辙进京应试。当时的主考官正是大名鼎鼎的欧阳修,苏轼自信满怀地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刑赏忠厚之至论》便扬长而去。自此,苏轼便成了欧阳修的门生。
嘉祐六年,苏轼与苏辙在欧阳修的推荐下参加了制科考试,考试被评为第三等,苏轼因出类拔萃的才华被称为“百年第一”,还颇受宋仁宗所赏识,并称其为“太平宰相”。
但人的一生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疾风骤雨随时来袭,而且将席卷苏轼的大半生。苏轼因对王安石变法不满,而先后被贬到杭州、密州。在杭州,苏轼来到西湖边,看到潋滟的湖光,心中的愁绪瞬间如云烟般飘散,高声吟出“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在密州时,苏轼与众宾客喝得酣畅淋漓,挥毫写下“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被贬黄州,苏轼任黄州通判,其实就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官。在此期间,苏轼过着清贫拮据的生活,他哭过、叹过、悲过、伤过,但豁达超然的苏轼总能从悲观中醒来,用微笑、用乐观去面对一切!在这期间苏轼写下那激昂澎湃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留下那清旷飘逸的《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朗声吟出那超然洒脱的“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所以我认为,经历了黄州,被贬的苏轼战胜了世俗、看淡了名利、忘怀了得失,从此蜕变为真正的超然于世的苏东坡。
此后苏轼又屡遭贬谪,辗转各地。最终来到惠州这个烟瘴之地,但他仍以乐观旷达的心态对待困苦的现实,“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看似惬意实则聊以自慰罢了。被贬儋州,“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此时的苏轼双鬓已白,但他仍以苦中作乐的精神,在海南挖了第一口水井,创办了第一间学堂,培养了第一位进士姜唐佐……
苏轼以乐观旷达的胸怀走完了艰难坎坷的一生,以正直超然的精神走完了风风雨雨的一生。当你在学习中遇到困惑时,不妨品味一下“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当你感觉奔波辛劳时,不妨体悟一下“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当你遇挫受阻时,不妨吟诵一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相信那充盈于天地之间的浩然正气、那穿越千年的豁达情怀,会让你重拾自信、扬鞭奋蹄。
星星虽然已经逝去,但其留下的光芒依旧照亮着历史的夜空。
|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