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在冬天 所有歌声都聚集在树梢 |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汪艺 发布日期:2023-12-18 11:01:59 |
编者按 当冬天睁开白色的眼睛,所有的事物都拥有了诗的意境。雪花在夜晚的灯光下飞旋,云杉在清凛的早晨闪耀,结冰的河水如明镜一般映照万物,飞驰的列车又总有一处温暖的角落为你而留。冬天,我们读诗,和诗人一起敞开自己的心,去接收一封来自大地的信笺。当我们行走,出发,成为雪中的倾听者,去倾听纯净悠长的歌声,去发觉万籁俱寂中生长的力量,去感受思想的火焰所给予的热烈,我们也就拥有了一颗纯粹的、朴素的冬日之心。 ——感受冬天的诗意
□汪艺
奥利弗:转身 成为雪
玛丽·奥利弗(1935~2019),美国诗人,以书写自然著称。1935年9月10日生于俄亥俄州枫树岭, 13岁开始写诗,1952年枫树岭高中毕业,1953年前往纽约。2019年1月17日,玛丽·奥利弗因淋巴瘤病逝于家中,享年83岁。她的诗歌赢得了多项奖项,其中包括国家图书奖和普利策诗歌奖(1984年)。主要诗集有《夜晚的旅行者》《灯光的屋宇》《白松:诗和散文诗》等。
白色之眼
在冬天
所有歌声都聚集在
树梢
追风鸟在哪里
白色的眼睛
推推搡搡
在树枝间。
像我们所有人一样
它想睡觉,
但焦躁不安——
它有一个想法,
在缓慢展开
它拍打翅膀
只要它保持清醒。
但它那又大又圆的音乐,毕竟,
气息太浓,无法持久。
那么,一切都结束了。
在松树冠上
它筑巢,
它已竭尽所能。
我不知道这只鸟的名字,
我只想象它闪闪发光的喙
藏在白色羽毛里
而云层——
是它召唤而来的
来自北方——
它教导
要温和,要缄默——
逐渐浓厚,开始下降
进入下方的世界
像星星或羽毛
这些难以想象的鸟
它爱我们,
它现在睡着了,无声地——
它已经转身
成雪。
被冠以“自然诗人”美誉的玛丽·奥利弗曾在她的诗学手记中写下:“在以往的岁月中,我领悟到两件事对诗人具有特别的含义。第一件事是你可以很早起床,在世界的工作日程开始之前去写作。第二件事,你可以过一种简单的、令人尊敬的生活,只赚取足以养活一只小鸡的钱。请快乐地这样去做吧。”
对奥利弗来说,诗歌是一种生活,诗歌即是呼吸。在少女时代,她已经明确自己一生该做的事:深入自然与诗歌。奥利弗出生在一座回荡着田园牧歌的小镇,和自然有着与生俱来的亲近感。13岁,奥利弗开始写诗,童年时期接触世界的方式,形成了她诗歌语言的艺术。她热衷于行走、觉察,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记录感受与思索。在后来回到美国定居的漫长时光中,她将世界的喧嚣关在门外,过着至简的生活。她写诗,很少发表,致力于追求别样的道路,她与时代保持距离,以“白色之眼”观察生命的神性。
哲学家海德格尔在《词语如花》一文中写道:“无声的聚集,无声的召唤,言说正借它启动世界——关系,我们称之为寂静的轰鸣。它就是,本质的语言。”
奥利弗的诗,无声的寂静中流淌着节奏与音律。这首《白色之眼》,温和、缓慢地展开,是作者的观察之眼,也是我们所有人所具备的自然天赋。奥利弗常常在诗中使用第二人称,这是她对读者的邀请;读奥利弗的诗,被“羽毛、星星,发光的喙”这些轻盈的意象环绕,我们也能感受自然的召唤,进入世界背后深层的隐秘,聆听土地与天空宽厚的教导,体会转瞬即逝的美妙之物。
在冬天来临之际,我们可以是季节的旁观者,也可以转身,成为雪。
勃莱:我爱这雪夜
罗伯特·勃莱(1926~2021),美国著名诗人、编辑和翻译家,作品常被归为“深度意象诗”。
深夜开车去镇上寄信
一个寒冷的雪夜。大街上空荡荡一片。
唯一移动的,只有那些飞旋的雪花。
当我打开信箱门时,我感到它铁皮的寒冷。
我有一个隐秘,我爱这雪夜。
当我在周围开车时,我将会浪费许多时光。
作为深度意象的大师,罗伯特·勃莱总能为我们带来身临其境之感。 评论家称他的诗为“奔流在中西部大平原下层深部的、突然长出来的树干和鲜花”。
勃莱是美国20世纪六七十年代“新超现实主义”(又称为“深度意象诗派”)的主要推动者和代表性诗人。他力图摆脱理性和学院派传统的钳制,通过引进中国古典诗、拉美诗歌和欧洲超现实主义诗歌而给美国诗坛带来新的活力。
“当一位诗人创造了真正的意象,他就是在获得真知。”勃莱用直接干净的语言营造诗意的空间。受中国古典诗学的影响,勃莱认为诗歌是一种静观,他呼唤人们回归,呼唤人们将目光从物质世界转向自己的内心。
勃莱常常写雪,写冬日的空寂。1962年,他出版的第一本诗集就命名为《雪野中的宁静》。在这首《深夜开车去镇上寄信》中,勃莱将一个隐秘的冬天呈现在我们面前,深夜的信笺,飞旋的雪花,车轮压过雪地的声音,飞旋的雪花是对寂静的回应。勃莱曾说,“我理解到诗是一种舞蹈”。读勃莱的诗,我们能感受到万籁俱寂中生长、扬升的力量,触碰诗意的核心。
史蒂文斯:松枝上缀满雪
华莱士·史蒂文斯,美国著名现代诗人,1879年出生,1955年获得普利策诗歌奖。代表作有《冰激凌皇帝》等,被公认为20世纪主要的美国诗人之一。
雪人
人必用冬日之心
凝视霜与枯枝
陈旧的松树上缀满雪;
寒流已有时日
看那被冰块缠绕的杜松,
远处粗粝的云杉闪耀
一月的太阳;不必去思考
那些痛苦在风的声音中
在几片树叶的声音中,
哪种是大地的声音
满是相似的风
吹遍相似倾颓的地址
对于雪地里的倾听者而言,
甚至,他自己什么都看不见
没有无,也没有有。
诗人张枣这样评论过史蒂文斯:“他是一个羞于诗歌的外在名望,而只沉溺于语言之乐的奇异的享乐主义者。”
华莱士·史蒂文斯1879年出生于美国,大学攻读法律,毕业后干了十几年的律师工作,1934年出任保险公司副总裁,直到退休。史蒂文斯将写作视为私人兴趣,如同隐士一般居住在远离纽约文艺界的小镇上,却意外地让自己的名字进入了文学史。
想象是史蒂文斯诗歌的主体,史蒂文斯坚信当想象力作用于现实,现实就如活水一般涌动,闪烁智性的光芒。史蒂文斯的诗歌,陌生,惊异,而又拥有冷静的秩序,有来自于词语源头的安宁。与其他诗人不同的是,史蒂文斯认为,现实从来不是对立物,而是想象力的起源之地,在《最高虚构笔记》中,他写道,“想象是心智的自由,因而也是现实的自由”“我自己就是那个我漫游的世界,我的所见皆源于我自身;我感到我更真实,也更陌生”……
史蒂文斯的诗心,也就是其《雪人》中的冬日之心,是寒冷、朴素的哲学,也是云杉闪耀时跳跃的、抽象的光芒。正如他自己所言,“心是冬天浩大的诗”。他倾听着雪地的声音,在沉睡的世界中,为我们创造出一个无限延伸的、崭新的思索空间。
兰波:冬天 玫瑰色的车厢
让·尼古拉·阿蒂尔·兰波(1854~1891),19世纪法国著名诗人,早期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超现实主义诗歌的鼻祖。兰波14岁开始写诗,19岁停止写作,在欧洲各地游荡数年之后,辗转至亚洲、非洲多个国度过了12年,变换多种职业,37岁因病逝世。其代表作有《醉舟》《地狱一季》《彩画集》等。
冬 梦
冬天,我们钻进一节玫瑰色的车厢,
里面有蓝色的座椅。
每个温软的角落,都有一个热吻的巢,
我们舒适无比。
闭上眼睛,不去看那玻璃上
晃动的黑影,
那些流窜的鬼怪,黑色的群魔,
黑色的狼群。
随后,你感到脸被抓伤,
一个小小的吻,像一只疯狂的蜘蛛,
爬到你的脖子上……
你连忙低头惊叫:“哪儿去了?”
——我们找了半天,
小虫已行至远方……
如果你仰望星空,你依然能目睹让·尼古拉·阿蒂尔·兰波热烈而不安分的灵魂。正如诗人魏尔伦所说,这位“羁风的人”,被缪斯之手抚摸过的孩子,始终盼望着出发,在纯真的幻境中漂泊。尽管兰波在其他人刚开始的写作年纪就终止创作,他仍是19世纪末期最伟大的法国诗人之一。
少年时期的兰波是反叛而才华横溢的。15岁那年,他以拉丁文写作并获得多种奖项。
兰波一直把自己出生的小镇看作是封闭愚昧的地方,1871年,17岁的兰波第3次离家出走前往巴黎。在1871年的《通灵者书信》中,兰波写道:“在无法言喻的痛苦和折磨下,要保持全部信念,全部超越于人的力量,要成为一切人中伟大的病人,伟大的罪人,伟大的被诅咒的人——同时却也是最精深的博学之士——因为他进入了未知的领域。”
对兰波来说,诗歌是探寻未知的方式,他以通灵者的身份触及潜意识,探索幻想的力量,同时炼制语言,成就语言的炼金术。他写下的《元音》和《醉舟》,成为象征派诗歌的代表作。
这首《冬梦》是兰波早期的诗作,其中不难看出浪漫主义的自由和现实的对立。在年轻的、甚至童真的诗人的国度中,车厢是玫瑰色,梦境有一个温暖的角落,他闭上眼睛拒绝晃动的黑影。兰波的诗歌,流淌着各色声音、色彩,像温柔的呓语;也充斥着痛哭、狂喜、恍惚,是一场神圣的混乱。浪漫主义血统使他曾经梦想着成为先知与天使,然而却成为了商贩和流浪者。兰波用灵性的生命对抗着苦难,乘着一叶醉舟短暂漂泊之后,回到古老的源头。这个目光清澈的孩童,不停行走,不断出发,只将永恒的诗作留在了世间。
汪艺,1999年生,黄山市人,中国诗歌协会会员,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作品见于《诗刊》《诗歌月刊》《星星》《清明》《扬子江诗刊》等期刊。曾参加安徽省首届新青年诗人改稿会、第八届安徽青年作家研修班。出版诗集《蓝》。
|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