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父亲的红薯 |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张彩艳 发布日期:2023-12-01 11:07:44 |
□张彩艳 父亲的红薯是秋天里最甜的一道美食,收获红薯是秋天里最美的一道“丰景”。
在我的老家,红薯称之为芋头。父亲爱吃芋头,也会种芋头,父亲种出的芋头又大又敦实。小时候,每到秋天下过霜以后,芋头叶子蔫了,就该收获了。收获的时候全家一起出动,父亲一早就会用板车拉着我们姐弟来到田里,那时候没有水泥路,路上坑坑洼洼,板车压在车辙里,一路上颠颠簸簸的,比坐“过山车”还过瘾。到了田里,大爷已经带着他家的大犍子(大公牛)、犁子、耙在等候了。
这头大犍子浑身深褐色的毛,两只牛角笔直朝向两边,四只腿像大象腿一样强壮有力。干起活来秒杀整个村子的其他牛,因此秋收时,它总是最忙碌的。父亲给大犍子套上犁子,熟练地吆喝着指挥大犍子犁地,芋头在土里埋得深,犁地时需要把犁子往深了压,犁浅了会把芋头弄烂了,这样就会更费牛力,只见大犍子埋着头,努力地向前拉,来来回回,一亩地的芋头,半天也就犁完了。
母亲带着我们在大犍子犁过的地里拾芋头,芋头非常重,装了半袋我们就挪不动了,只好来回跑,要是慢了,大犍子再犁回来又把芋头埋上了,还得用手或者锄头去扒出来。
我曾一度想摸摸大犍子的牛角,但是总不敢靠近,它会睁着牛眼瞪着我,弱小的我经常是被吓得绕着走。终于有一次中场休息,大犍子在低着头吃芋头秧,大人们都到旁边去休息聊天了。我见它低着头,两只牛角正好朝上,我拿着点芋头秧慢慢地靠近它,以此来博得它的好感,等到跟前,趁着它低头吃的时候,我大着胆子,用两只小手抓着它的牛角,它仿佛受惊了一般,猛地昂起了头,我被它的两只冲天角顶到了半空,摔了出去。我吓得哇哇大哭,大人们闻声赶来,赶忙把大犍子拉到一边,父亲过来查看我有没有伤着,所幸刚翻得泥土松软,我只是摔了一身泥而已。
父亲用板车把芋头拉回家一部分,还有一部分就地挖个简易的地窖存起来,够吃一个冬天。拉回家的一部分需要经过阳光的暴晒,蒸发部分水分,等芋头软一点、皮皱巴一点会更好,这个时候无论是蒸着吃、煮着吃,还是烤着吃,都香甜软糯。特别是烧饭的时候,父亲会在柴火灶里埋几个,等锅底的余温慢慢把芋头烤熟,既可以做零食,又能填饱肚子,实在是人间美味。
红薯产量高,又可以当主食,在缺吃少穿的年代里父亲每年都选择种上二三亩地,保障了我们一家人一冬的口粮。
时光荏苒,岁月如流。30年的时间,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初的泥土路已经变成了水泥路,光滑平坦,连小汽车也可以在田间地头行驶,板车变成了拖拉机、变成了电动车,大犍子变成了旋耕机。不变的是父亲依旧会每年种红薯,只不过种的量少了,选二三分肥沃的土地,精选一点蜜薯苗,每年秋天收获三五袋蜜薯,用电动车自己就可以运回家,然后晒好,给每个子女家送上一袋。
这些年,每到深秋大街小巷到处飘着烤红薯的香味,这个时候我总会想起父亲,想起父亲带我们去收获红薯的艰辛,想起大犍子,想起父亲炉灶里烤得软糯可口的红薯。那些丰收的景象像电影画面般在我的脑海里不断闪现。
蜜薯香甜情意长,丰收乐事心中藏。父亲的红薯是秋天里最美味的佳肴!
|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