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秋光淡淡 |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葛贤苏 发布日期:2023-12-01 10:39:13 |
□葛贤苏 记忆里的秋天是从每年的国庆节开始。皖西南山区常年青葱的针叶松衬托着山冲里金黄的稻田,秋天就具备了黄色的温暖和绿色的清新,像是精心用“黄不老”染成的颜色,安抚人心。小河从大山深处轻声流淌出来,划开稻田。
放假回家丢下书包,径直跑到稻田里,跟着大人们一起割稻、打稻,但其实就是在玩。那时候就喜欢玩打稻机,一个人也能踩得隆隆响,是秋天丰收的福音。此时的秋天还有些许炎热,凉意藏在山泉水浸泡的泥巴里,一脚踩进去,松松软软、清清凉凉。收割的稻子还没等挑到家,就已经有山外开进来的三轮车等候多时了。
喷着蓝漆、裹着篷幔的三轮车被大人孩子围得严严实实。用刚从田里收起的稻谷换水果,最受欢迎和最常见的是青皮梨和“糠皮梨”,苹果也有,香蕉是最少见的。那时候水果紧缺,对大多数农村人来说,用稻谷换水果是最划算的。秋天的青皮梨,才从树下摘下来不久,像葫芦,上小下大,有特别的香味。清水洗净,不削皮咬一口, 皮很薄,脆爽汁多,果肉微微的颗粒感,把清爽从嘴里吃进心肺里。“糠皮梨”虽然也好吃,但是皮太厚,我不喜欢。那段时间孩子们最幸福的事,就是在稻田里玩热了,回家吃个梨。这样的秋天是喜悦的。
桂花开了就是秋天。老家屋角有棵上了年纪的桂花树,米粒大小的桂花,清淡的花香,不浓不烈。凑近闻,是桂花的甜,淡淡的甜、沁人心脾的甜,让人忍不住想尝尝。随着秋天的早晚温差大了,桂花香从冷凝来,此时陈香扑鼻,那种香是满足的,让人沉醉。两三日,小花也不再羞涩了,满树怒放,王维说“人闲桂花落”,奶奶可等不及,摘下花,晒干。混在茶叶里,秋天从杯子里喝了出来的;或装入枕芯里,秋夜的梦里,连耳朵都能闻得见花香。
古人云:“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我去过南京那个时节的梧桐大道,可对桐树的认知,一直停留在大伯家老屋的左侧,那里种了两棵高大的桐树。现在想想,必定是有很深的寓意的。秋天的桐树叶变得金黄绚烂,秋风吹拂,略带橙色的黄叶在头顶飘落,这是秋天专属的颜色。桐树挺立着,灰绿与褐色相间的树干,因树叶的凋零更显岁月的悠长,阳光投下斑驳的树影,干脆的树皮可以直接剥下来。古人大多喜欢把桐树与秋联想在一起,给人过于凄凉和寂寞,可兰考人却恰恰相反。“把泪焦桐成雨”,焦裕禄当年在兰考带领群众在风沙地里种活了100多万棵桐树,其中有一棵他亲手种的,现在已经长成了参天大树,兰考人民亲切地称它为“焦桐”,兰考贫瘠土地因此变成了“千顷澄碧”。“焦桐”现在是兰考人的精神寄托。
入秋以后,街头的烤红薯又香又甜。外婆每年种红薯都要选沙土地,挖之前,掀开红薯的藤蔓和叶子,割回家喂牲口。挖红薯可是技巧活,一锄头下去,用力一撬,拽起藤把儿,带出一嘟噜大大小小的红薯,没破没裂。刚出土的红薯,放进溪水里用手搓撸,啃掉喜庆的红皮,生吃,此时的红薯虽然不太甜,但很脆。生吃红薯有好处,可以防癌、降血压,但不能多吃,不好消化。
挑回家的红薯多半是喂猪,还有一些作为一家人秋冬的辅食。最常见的就是对半切开,柴火灶铁锅煮饭时,放在米饭边蒸熟,这样红薯和着饭香,好吃;或者放进柴火灶的炭火堆里直接烤,火候不好掌握,往往就烤成了“焦炭”。没有养猪的人家,通常会制作山芋粉,潜山人称为“洗山粉”,制作过程很复杂,堪称“大工程”。洗净的红薯,用机器打碎,打成渣,装进纱布袋里,兑着水反复使劲揉搓,洗出里面的淀粉,经过大木桶的多次沉淀,才能获得山芋粉,这还没完事。要赶着好天气、大太阳,晒干,才能保存得久。潜山人擅长用山芋粉制作美食,红烧肉山粉圆子,是逢年过节款待亲友的主菜。听到这道菜,我就想家了。潜山人现在不太喜欢喝红薯粥了,也不鲜有人家会做红薯干了。
深秋了,天冷了,红薯怕冻,要在土崖壁上挖个深洞,把红薯藏在里面过冬,可以过年吃,也可以做来年的红薯种。
作者系返乡创业青年
|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