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善念 九年扶孤
03版:关注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8876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23年12月01日  星期五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8876期  下一期
今日古诗词
一份善念 九年扶孤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程榕娟 郑宇 发布日期:2023-12-01 10:13:18

  编前语  三年幼儿园同窗,年龄相仿的两个小女孩成了关系要好的小姐妹。升入小学后,一个随父母去了镇上读书,一个留在村小求学,打小失去双亲的她,由唯一的亲人——爷爷接送。本以为,小姐妹的情分到此搁浅,直到2015年10月的一天,爷爷登门求助,开启了一段长达九年的暖心扶孤之路。



——铜陵市“80后”夫妇九年义务抚养女儿同学

  “爷爷,你看,我姐出来了!”11月27日,2023年度安徽省“新时代好少年”先进事迹发布仪式在铜陵市铜陵中学(东城校区)举行,姚贵娟和爷爷一早便守候在电视机前看直播。看到姐姐朱晴雨登台领奖,姚贵娟高兴地摇了摇身旁的爷爷,那自豪劲丝毫不亚于自己得奖。
  这是朱家在这个秋天收到的第三份荣誉了。在这之前,用知识帮助姜农扩大种植的朱晴雨成功入选2023年度全国“新时代好少年”(本报曾于2023年9月25日报道过其事迹);11月初,朱晴雨的父母朱胜旺、许红丽夫妇因诚实守信,成功入选2023年第三季度“中国好人榜”。
  荣誉纷至沓来,耀人眼球。然而熟悉他们的人都知道,荣誉背后,这对“80后”夫妇义务抚养女儿同学长达九年的故事,更加感人至深:因为一份善念,他们将女儿的同学姚贵娟及其年迈的爷爷接至家中,义务照顾了九年。“别人怎么说,我们不管。我们只知道,既然答应了别人,就要做到。”朱胜旺说。

“父老乡亲有难,能帮得帮”
  姚贵娟为何会成为朱家的另一个女儿?朱胜旺夫妇又为何坚持抚养了九年……一连串的困惑萦绕在记者的脑海,也牵引着记者走进这样一家人。
  “其实,没有什么刻意收养,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发生的。”回想姚贵娟的到来,朴实的许红丽没有太多的煽情,在她看来,姚贵娟是个可怜又可爱的孩子。原来,2009年,姚贵娟刚出生没多久,父亲便遭遇车祸去世,母亲不堪打击离家出走,爷爷成了襁褓中的她唯一的依靠。
  2012年,姚贵娟走进幼儿园,与同村的朱晴雨成了同班同学,志趣相投的两个孩子经常结伴回家,一起吃饭玩耍,很快便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大概是幼儿园中班时,晴雨每天上学都吵着要带双份零食,一开始我没多想,后来才知道,是带给贵娟吃的。”许红丽回忆道。通过女儿的解释,她了解了姚贵娟的身世。自那以后,许红丽经常让女儿邀请贵娟到家里来吃饭玩耍。而这也成了朱家和姚贵娟故事的开始。
  2015年,许红丽将朱晴雨送到镇上读小学,姚贵娟则每天由爷爷接送在村小读书。“从家到学校,有五六个大坡,一趟下来起码要走半个多小时,一天四趟我是真的吃不消。”如今84岁的姚爷爷回忆道。
  当年8月底,孤苦无助的姚爷爷找到了许红丽,请求她代为照顾姚贵娟。“说实话,当时很意外,老人家的请求把我说蒙了,再供养一个读书的孩子,不仅是经济跟不上,万一养不好可咋办”。面对眼角湿润、力不从心的老人,许红丽陷入了沉思。当晚,她将照顾姚贵娟的想法告诉了丈夫,夫妻俩又征求了公婆的意见。“没想到,一家人都支持我,父老乡亲有难,能帮得帮。”许红丽笑着说。
  这边商定出了结果,那边夫妇俩就把消息告诉了姚爷爷。第二天一大早,许红丽夫妇腾出了一间房,不仅将姚贵娟接回了家,还把姚爷爷也接了过来。“老人家这么大岁数了,孩子一走,他也没了精神支柱。不多他一个人,就一起接过来住吧。”心细的许红丽笑着说。就这样,原本没有血缘关系的两个家庭,因为一份善念走到了一起,组成了特殊的“五口之家”。

一声爸妈 “多”出来一个女儿
  在铜陵市义安区董店初级中学的操场尽头,一排颇具年代感的瓦房孤独地耸立着,为了让两个“女儿”在镇上读书,许红丽一家就租住在这里。
  “可能是身世原因,贵娟的性格特别内向,刚搬过来的时候每天晚上睡不着,也不好意思喊爸爸妈妈,一双眼睛红红的像受了惊的小白兔,看着让人特别心疼。”回想姚贵娟初来家里时谨慎的模样,许红丽依旧满心满眼地心疼。
  “我们也就是普通的农民,没有太多的文化,那时候看到孩子这样小心翼翼的,就一直想着该做些什么。”许红丽说,为了帮助姚贵娟尽快适应新家的生活,他们尽可能地在生活上对她好,在学习上关心她,每天变着花样做她喜欢吃的菜,跟她聊天说一些心里话。也许是家庭的氛围影响了她,姚贵娟渐渐变得开朗起来,“每天回家一进门就到处找妈妈,比晴雨还黏人。”
  胡丽霞是两个孩子的小学班主任,一路见证了她俩的成长。“姚贵娟进入这个家庭后,我可以从她的生活、学习方面,感受到家长给了两个孩子同样的爱。”胡丽霞说,无论春夏秋冬,都能看到两个孩子穿着一样的衣服,许红丽询问孩子的学习时,也总是问姚贵娟比较多。
  “2019年,许红丽找到我,她说贵娟10岁生日要到了,她买了一个蛋糕,问我能不能在班里给她过一个集体生日,这让我特别感动。”胡丽霞说,这件小事让她印象格外深刻,“他们一家人能将非亲非故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来照顾,这样的行为令人敬佩。”
  “既然决定要带她,她就是我们的女儿,我们就一定会照顾好她的学业、生活。”朱胜旺说。为了让姚爷爷更安心,朱胜旺夫妇向他承诺,“今后我们来做贵娟的‘爸妈’,我们会无偿照顾贵娟,直到她学业有成、成家立业”。
  自此,善良的朱胜旺夫妇“多”了一个女儿,姚贵娟也终于有了自己的“爸爸妈妈”。

九年付出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接姚贵娟回家后,朱胜旺夫妇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帮她办理了转学手续,让姚贵娟从村小来到镇小读书,两个“女儿”又成了同班同学。这些年,为了照顾孩子,许红丽一直在镇上租房陪读,家里的姜田一直由自己的父母和公婆帮忙照看,只有农忙时许红丽才会回村帮着老人种姜收姜。
  朱胜旺为了贴补家用,农闲时接一些木工活,凭借手艺支撑着整个家。“别看我老公话不多,心思特别细腻。去年家里装修翻新时,他告诉我想给孩子做一张双层床,讲他之前听贵娟说喜欢睡上下铺。”许红丽笑着说。那时候,孩子们在镇上读书,朱胜旺就在家里悄悄进行改造,花了一周时间制作了双层床,给孩子们一个惊喜,并特意将下铺留给了姚贵娟。
  2019年,考虑出租屋里就两间房,孩子都长大了,住一起不合适了。符合农村五保户政策的姚爷爷,提出要搬到养老院去生活。许红丽原本是坚决反对的,但姚爷爷的一番话让她最终选择了同意。“红丽啊,你不要担心什么,也不要有心理负担。这些年我看得清清楚楚,你们是真把我和孙女当成一家人在照顾,既然是一家人,我也要为你们考虑,即便是到养老院去,有啥事我还是会给你打电话的,你就让我去吧,这样我也安心”。此后,许红丽经常带着孩子们去看望老人,老人需要什么只用一个电话,她第一时间置办妥当。
  时光荏苒,一转眼,两个孩子都进入到了九年级,爱好阅读的朱晴雨担任班里的副班长和图书管理员,喜爱画画的姚贵娟则是学校手抄报比赛、书画比赛的“主力选手”。“两个都很优秀,成绩也都很好。这背后离不开他们夫妇俩的付出啊。”班主任朱文说,在日常的接触中,许红丽挤出时间陪伴孩子的做法让她非常欣赏,“种植生姜是很耗时间的,但她总能挤出时间,料理好她俩的一日三餐,关心学习,做得非常尽心。”
  九年时间,朱胜旺夫妇用无悔付出兑现着扶老携幼的千金一诺,在当地传为佳话,成为村民学习的榜样。许红丽荣获“铜陵好人”称号,其家庭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安徽省“最美家庭”。但相比这些荣誉,朴实的夫妻俩异口同声地说:“一家人把日子过好,把孩子抚养好,才是真的。”在他们眼里,成绩显著提升的姚贵娟明年中考有望考进市重点高中、原本又瘦又小的她越长越高,越来越懂事……点点滴滴的成长才是生活中最大的盼头。
  “九年来的相处,我们早就是一家人了,贵娟就是我们家孩子。我答应照顾好她,就一定会信守诺言。”许红丽笑容满面地说,言语中透着坚定。
 
一家人在出租房里聊天
许红丽夫妇与孩子们一起包饺子
会木匠手艺的朱胜旺为孩子们制作了双层床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程榕娟、通讯员郑宇采写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