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刘晓敏:向着美好生长 |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发布日期:2023-11-22 16:00:51 |
个人简介:刘晓敏,2009年至今担任合肥绿城育华百合幼儿园园长一职,小学高级教师,安徽省教师资格考试考官,合肥市教坛新星,合肥市蜀山区优秀教育工作者,绿城育华教育集团优秀管理者。著有《幼儿园特色课程的框架与实施》一书。 刘晓敏和学生在一起
2009年2月,浙江绿城育华教育集团的第二所幼儿园——合肥绿城育华百合幼儿园正式开园。建园至今,在“中外兼容、多元发展”的办园特色指引下,在园长刘晓敏孜孜不倦的探索下,带领全体教师开拓了一条崭新的“美好教育”道路。14年来,幼儿园浸润着阳光雨露,印刻着执着和追求,迈着坚实而有力的步伐,将品格美德教育渗透在一日生活和学习中,深入开展篮球、体能、戏剧、礼仪等特色课程,培养了一批批品格健全、人格完善的美好儿童。
在教育实践中,园所始终站在儿童立场,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融入在幼儿一日生活中,追求幼儿园美好生活教育的自然与无痕。刘晓敏表示,让幼儿园教育与生活实现一体化并赋予美好的意义,是绿城育华人的教育理想。幼儿园始终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注重构建丰富的教育空间场景,挖掘一日生活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潜在影响,优化各时间段衔接,做到自然、有序、有效,珍视生活和游戏的独特价值,切实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发现幼儿个体在发展阶段的差异性,支持、引导、帮助每个幼儿按照自身特点向更高水平迈进,全面促进幼儿形成积极态度和良好行为倾向。
美好教育的践行者
幼儿园从成立之日起,就践行着为每一个儿童健康和谐成长提供最佳的课程资源的信念,始终致力于解决老百姓对有品质的教育需求与幼儿园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新矛盾,通过幼儿看得见的美好生活,增强家长的获得感、幸福感。绿城集团董事长宋卫平也提出:人不能仅仅是美好生活的享受者,还应该有能力去创造美好生活,向着美好生长……
“‘美好教育’的哲学观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刘晓敏如是说。关于美好教育,她们是这样思考与践行的。
第一,理解美好生活教育。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它是一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改造理论与实践。在陶行知看来,教育与生活是一体的。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教育应通过生活来进行,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那么,在幼儿园里过美好的生活便是接受美好的教育。美好教育能改造幼儿的童年,让他们的童年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第二,探寻美好生活教育。教育之所以要关注人的美好生活,是因为对更好生活状态的追求是人的存在方式,教育是以人为中心的教化活动,教育是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教育作为一种独立的价值立场,决定了教育要以人的美好生活为永恒主题。每个幼儿都以生活者的名义拥有属于自己独特的存在方式,他们理应在美好生活中享用美好生活,在享用美好生活教育中成长。在幼儿园教育中,每天自入园开始到离园结束,幼儿都是在过一种与教师、同伴共处的集体生活,这种生活的美好与否,对于幼儿是否享用美好人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三,守望美好生活教育。对美好生活的追寻实际上是对教育的价值理想的思索,它反映了教育对人的理解,决定了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要怎样培养人。如何通过发挥教育的作用促进人获得美好生活?这是对教育哲学理念的思考,也是对教育发展方向的探索。教师在幼儿的童年生活中,在他们创造美好生活的学习与游戏中维护童年世界的美好。美好生活意味着创造自身的美好与创造自己生活的美好、创造世界的美好相一致。幼儿生活在美好之中,不仅享用这个世界的美好,不仅创造自身的美好,在将来也能够维护这个世界的美好,为这个世界增添美好。
让儿童学会过美好生活
基于幼儿园办园理念及教育哲学,刘晓敏确立了幼儿园的课程理念:让儿童学会过美好生活。在她看来,这一理念有着丰富的内涵。
课程即当下的生活。幼儿园教育是丰富多彩的,相较于其他的教育,幼儿园教育有其自身独特的特点,那就是生活化。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需要决定了幼儿园教育目标和内容的广泛性,也决定了保教合一的教育教学原则。对于幼儿来讲,除了认识周围的环境、人、事的学习内容以外,一些基本的生活和“做人”所需要的基本态度和能力,如卫生习惯、生活自理能力、交往能力等,都需要学习。因此,幼儿园的一日生活皆为课程,儿童在园的每一个当下,都是生动的课程资源,对儿童的教育来自生活,又回归生活。
课程即美好的情愫。幼儿教育应该是全方位、多维度的,“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应该成为幼儿教育者的常态性和基础性工作。作为幼儿教师,应该从幼儿的精神、情感和心灵方面给予更多的滋养,打造出一片灵动且丰盈的幼儿教育时空。
课程即生长的儿童。教育就是为幼儿不断生长蓄积动力,给儿童提供的课程应当是自然生长的,这种自然生长应是顺应儿童的兴趣和需要的,是符合儿童的发展和特点的。幼儿在自然的更替中发现问题,在阅读与询问中找到答案;他们在书本中有了喜欢的角色,通过扮演实现与角色的对话;他们在运动中遇见了篮球,进而演绎了对锻炼身体的热衷。自然生长的过程就是儿童活动体悟的过程,兴趣延续的过程,能力发展的过程,品质养成的过程。
课程即学习的经历。幼儿的学习,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他们的学习无处不在:与同伴一起游戏,玩沙玩水、看蚂蚁、捉迷藏、捡拾落叶,以及参与自己生存所需要的所有活动,如穿衣吃饭、洗手如厕等。幼儿的学习方式是通过实际操作、亲身体验,去模仿、感知、探究,在做中学,玩中学,生活中学,不断积累经验,逐步建构自己的理解和认识的。
只有个体亲身的经历和体验才称得上是学习,课程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经验,就是让幼儿体验各种经历,并由此将知识及其他的各种可能转化为自身的经验,实现美好的生长。在刘晓敏和团队成员的实践探索下,幼儿园课程模式被称为“美好派课程”。派,是一种无限伸展;派,是一种生活方式;派,是一场生命欢聚。美好派的课程目标就是通过特色鲜明的园本化课程管理,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为幼儿后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素质基础。
|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