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课间“静悄悄”的症结不在学校 |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黄慧 发布日期:2023-11-15 10:35:01 |
特邀嘉宾 淮南师范学院教育学院副教授 刘艳琳
合肥市西园新村北校安大校区副校长 杨 韧
合肥市梦园小学教育集团天柱路学校副校长 谢阳阳
此前,一则“中小学生连上厕所的时间都快没了”的消息登上各平台热搜引发网友热议。山西晋中市一名老师发布视频吐槽课间“静悄悄”现象愈发严重,七成学生课间不出教室,即使是20分钟的大课间校园里也空空荡荡。课间“静悄悄”是否为普遍现象?该如何解决?本报特邀一线教育工作者共同探讨。
孩子不会玩了
“学校没有不准出教室的规定,但我女儿除了上厕所,基本不出来”。合肥市经开区吴女士告诉记者,在孩子一二年级时,大队委会检查课间活动,如果发现追跑打闹就要扣班级分,孩子们怕被教师批评,很多人就选择待在教室。如今已上五年级,孩子更希望在课间做作业,这样回家就可以“放开来玩”。
在吴女士看来,现在的孩子多呈现“不会玩”的现象,“我们那个年代跳皮筋、踢毽子等各种小游戏,现在的孩子大多不会,所以下课了他们也不知道该玩什么。”
“可以出教室,但活动范围有限、玩的方式有限,孩子不能‘撒欢儿’。”
“我们班主任挺好的,会劝孩子出去玩,让他们去楼梯拐角等较为安全的地方玩。”
“课间10分钟主要就用来喝水、上厕所,因为上个厕所都要排上几分钟。”
……
记者咨询了多位家长发现,绝大部分学校没有“不允许出教室”的严格规定,但大多对于活动场地、活动内容有规定,更多是出于安全考虑。
“只要能开足开齐体育课,我是赞同课间少出来玩的。”家住合肥市蜀山区的一位学生家长表示,“人多走廊拥挤、楼梯上上下下追赶、在操场上横冲直撞都比较危险,这样家长和学校的压力都大,我觉得还是得安全第一,体育课上能‘疯’一把就挺好的。”
“低年级的课间比高年级的课间是容易出现安全问题的,肢体协调力不如高年级学生,尤其是对危险的判断力比较弱”。合肥市梦园小学教育集团天柱路学校副校长谢阳阳表示,小学大多都是为了学生的安全、课间游戏安全而限制课间活动。
2019年,有媒体经过调查得出过一组数据:近八成的小学、近七成的初中,课间10分钟会很安静;75.2%的受访家长称身边中小学“安静的课间10分钟”现象普遍,而且在小学最为突出,比例达到77.2%,高于初中的比例69.8%。有家长表示几乎没听到孩子说过有关课间玩耍的趣闻。
谢阳阳认为,课间活动不足最直接的影响是下一节课的正常进行。尤其是男孩子,精力得不到疏散,自然“坐不住”下一节课。长期下去会导致近视、肥胖、心理孤僻、不会交朋友等。
在淮南师范学院教育学院副教授刘艳琳看来,课间文化是校园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发挥着认识、审美、娱乐和教育等多元功能。这是课间生活的社会性功能。课间的游戏、玩耍和集体活动等往往通过交往和体验建构。在学校场域中,小学生需要通过书本知识和学校文化与成人进行交往,还要以游戏与同伴进行交往并在此过程中建构自己,形成自己独特的品质、性格。
无限责任的承担者
作为二十多年的教育工作者,刘艳琳每年都会带着学生们到小学去实习。在这期间,她目睹了小学课间活动的不经意的些许变迁:从欢声笑语的海洋、人声鼎沸的校园,到今天整齐划一的校园里缺少了灵动的身影,更多的学生缩在教室里,失去了朝气。虽然大部分学校没有“不允许出教室”的严格规定,但校园日趋安静已成为事实,对于此现象,刘艳琳认为反映了以下三方面的本质问题。
第一,学校责权边界模糊。“别说安全问题了,就是孩子最近瘦了家长都要来找我,怀疑学校午餐不够丰富。”砀山县一位小学校长道出了自己的苦衷,“更糟糕的是部分家长还喜欢到各网络平台‘吐槽’,一般而言,舆论的压力几乎是一边倒地压向学校,学校是无限责任的承担者。”
热搜一出,多位一线教育工作者就道出了自己的难处。
“谁家的孩子受伤了谁都心疼,我们都理解,但是个别家长会因此闹事甚至打官司。教师的本职工作是上课,反而被这些事情耗费了大量精力。”
“课间‘静悄悄’这个热搜一出来,好多人就把箭头直指学校,其实这不是学校一方的事,希望社会和媒体能给学校多一点空间和理解。”
……
谢阳阳认为,这是家长对孩子在校身心健康的需求与学校为了学生的平安成长做出的安全管理措施之间的失衡。在容易发生追逐打闹造成危险的区域,因为部分家长对学校苛求,学校为了保障学生的安全,会采取过度的管理措施,都是为了孩子的健康、平安,但两者之间失衡了。
学校在其中承担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因此,很容易成为学生校园安全管理的风险责任追责的对象,承担过多的学生管理压力。刘艳琳表示,长期以来虽然一直强调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有机结合,但是,彼此责权划分不清,界限不明。在某种程度上为了规避责任,教育就会变得畏手畏脚,甚至会出现个别学校“一刀切”的做法。
第二,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我们那个年代教室都在一楼,一个年级几个班,课间活动很方便。现在孩子在六楼,走廊活动不开,下楼跑到操场再跑回来根本来不及。一个年级一二十个班,别说玩了,就是全站出来都挤。”阜阳市的一位学生家长王先生认为,教学资源的不均衡是根本原因。
近几年,因为学生人数的急剧增加,原有的教育区域设置很难满足日益增长的教学规模,出现了具备一定规模和数量的巨型学校(人数超过3000人)。刘艳琳表示,原有的空间被压缩,硬件设施一时很难更新和跟上,导致学生群体和个体活动空间的萎缩,这也是容易出现安全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尤其是完中,以及一体化设置的大学校,更是人数众多。这种情况下,出于安全考虑,自然会有各种限制和规范。”
第三,教育“焦虑症”尚未“治愈”。记者在走访中发现,成为“巨型学校”的大多为名校。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不惜从买学区房开始,这也是造成教学资源“拥挤”的重要原因。虽然“双减”已实施两年,但部分家长仍旧高度焦虑,过于关注孩子的成绩和升学率,迫使孩子在学校利用课间完成作业,以便回家后“加餐”。家长的焦虑情绪极易“传染”给孩子,这一点在中学尤为常见,即便是班主任劝导学生出教室活动,学生仍旧坐着不动。
上课内容没讲完、写课堂作业、布置任务或者安排活动、批改作业、抽学生背书……刘艳琳告诉记者,通过调研发现,“卷”的现象在教师群体中也存在。下课时间过于集中,时间仓促,卫生间排队拥堵、上课迟到、忙中出乱的现象时有发生。
此外,由于互联网和电子产品的发展,青少年的兴趣爱好已不同于上一代人。部分青少年更喜欢“宅”在室内,一旦某个学生拿出电话手表或者平板电脑就会眼前一亮,但对于户外活动则缺少了兴趣。
把课间还给学生
由教育部颁布、2021年9月1日起施行的《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明确规定:“不得对学生在课间及其他非教学时间的正当交流、游戏、出教室活动等言行自由设置不必要的约束。”教育部办公厅还曾专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提出的要求很具体:“每节课间应安排学生走出教室适量活动和放松。”课间活动是一个社会问题,该如何破解?综合特邀嘉宾和部分一线教师的看法,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建议。
第一,完善学生意外伤害事故问责机制。课间“静悄悄”在全国有一定普遍性,学校疲于应对家长的“问责”甚至是“校闹”是重要原因。2022年8月,教育部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第5935号建议的答复》中回应,“学生安全立法工作关系利益广泛,涉及问题复杂。由于立法资源紧张,学校安全立法没有列入相关立法规定”。目前,针对校园安全有《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和《学校伤害事故处理》两大法律文件,但制订时间久远,法律约束力相对较弱,一些规定较为笼统,亟待更新。各级地方政府一方面应理解学校处境,避免动辄因出现个别学生意外伤害事故而问责学校,给学校营造相对宽松的实践探索空间;另一方面应组织教育、司法、公安等多部门研究出台更科学、更有效的学生意外事故处置办法,打消学校过重的顾虑。
第二,家校共学共管,三方联动。谢阳阳指出,其所在的合肥市梦园小学通过“一班一博士”课程、“家长学校”坚持长期为家长培训各种与学校相关的法律法规,提升家长安全监管责任意识和水平。合肥市西园新村北校安大校区副校长杨韧认为,做好课间师资管理,统筹学校教师队伍,尽量让教师从其他无关紧要的事务性工作中摆脱出来,在不增加太多工作负荷的前提下,承担好课间10分钟的管理引导工作。其所在学校有两位班主任和配班教师会全程监督,学校有职领导、保安也会做周边维护,学校课间的安全事故能够大幅降低。此外,社区在场地协调、安全教育、人手配备方面予以支持。可积极引进外部社会力量,争取所在地的社区工作人员或企业人员提供支援等方式,缓解教师工作压力,提升课间活动组织能力和实施质量。
第三,科学化设计课间活动。在杨韧看来,课间活动需科学设计,做到常态化,有规则、有监督、有设计。谢阳阳认为,课间应动静结合,以游戏来提高学生课间活动乐趣。如跳房子、跳皮筋、踢毽子、投沙包;小实验、红心劳动责任田、画画、编小话剧、图书分享等。此外,学校也需要根据生源情况进行安全设施配套完善、楼层的楼道拓宽等场地优化,例如打造地面、墙壁游戏文化,将健体、益智、趣味的游戏和各学科知识融合起来。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黄慧采写
|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