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下一片叶 就知道是甲子年
06版:经典阅读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2265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23年11月06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2265期  下一期
今日古诗词
落下一片叶 就知道是甲子年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汪艺 发布日期:2023-11-06 12:32:40

  编者按 中国诗人笔下的秋天拥有淡然悠远的意境。本期经典阅读,让我们和青年诗人汪艺一起继续诗歌的旅途。倾听顾城浪漫的秋天童话,看秋风摇动繁星;和海子一起栽种象征着希望与热爱的花楸树;江南的石桥边一片树叶落下,这是张枣眼中的秋季;翻开一本旧杂志,当代诗人于坚的一段秋天往事,正在向我们走来。



——寻找中国诗人的秋意
□汪  艺
顾城的秋天童话
  顾城(1956~1993),出生于北京市,诗人,中国朦胧诗派的重要代表,被称为当代的“唯灵浪漫主义”诗人。顾城12岁时辍学放猪,1973年开始学画,1977年重新开始写作。1993年获伯尔创作基金。其著有诗集《白昼的月亮》《北方的孤独者之歌》《铁铃》《黑眼睛》《顾城诗集》《顾城童话寓言诗选》《顾城新诗自选集》。其《一代人》中的一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是中国新诗的经典名句。

秋 天
□顾  城

黑夜是凝滞的岁月,
岁月是流动的黑夜。
你停在门口,
回过头,递给我短短的一瞥。
这就是离别吗?
难道一切都将被忘却?
像绚丽的秋天过去,
到处要蒙上冷漠的白雪。
我珍爱果实,
但也不畏惧这空旷的拒绝。
只要心灵饮着热血,
未来就没有凋残的季节!
秋风摇荡繁星,
哦,那是永恒在天空书写;
是的,一瞥就足够了,
我已该深深把你感谢。

  诗人顾城在自传中写道,“我是一个秋天的孩子……我对自然说话,对鸟说话,对沉寂的秋天说话,可我并不会对人说”。
  这首《秋天》是诗人早期的作品,具有其早期创作的鲜明特征:本真的童心。充满童心爱心的泛灵论是诗人创作的温床,童年的乡村生活经验、广袤神秘的天空给予他灵感。这个阶段,他写出了很多广为流传、容易理解的诗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
  顾城是幸运的,他有着与生俱来的诗歌天分,他的诗歌闪烁着慈悲、怜悯、退让、宁静的光芒。在这首《秋天》中,他写黑夜与岁月,写绚丽的秋日与冷漠的白雪,表达着对未来的期望、对自然的感激与敬意。
  德国浪漫主义诗人诺瓦利斯把童话推为“诗的法则”,诗评家刘小枫在《诗人哲学家》一书中写道,真正的诗也是童话的诗。它和真实的世界完全相反,而又十分相似。它既是预言的表现,理想的表现,又是绝对必然的表现。顾城对现实的虚化,也是他抵挡世界的方式。
  到后期,顾城的作品更为通透,这个秋天的孩子,离开自身看自己,站在一切事物之外,从梦境中记录诗句,保持着灵魂的洁净。一切归于最初、本真,唯有永恒的天空在书写。
                              
海子的秋日抒情
  海子(1964~1989),原名查海生,出生于怀宁县高河镇查湾村,当代诗人。海子在农村长大,1979年15岁时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1982年大学期间开始诗歌创作,1983年自北大毕业后分配至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1984年创作成名作《亚洲铜》和《阿尔的太阳》,第一次使用“海子”作为笔名。从1982年至1989年不到7年的时间里,海子创作了近200万字的作品,出版了《土地》《海子、骆一禾作品集》《海子的诗》和《海子诗全编》等。

幸福的一日
——致秋天的花楸树
□海  子

我无限地热爱着新的一日
今天的太阳 今天的马 今天的花楸树
使我健康 富足 拥有一生

从黎明到黄昏
阳光充足
胜过一切过去的诗
幸福找到我
幸福说:“瞧 这个诗人
他比我本人还要幸福”

在劈开了我的秋天
在劈开了我的骨头的秋天
我爱你,花楸树

  诗人海子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反复吟诵着幸福与远方。在海子的诗歌里,太阳、马、黄昏、黎明和草原都是常常出现的意象。海子的生命,既有夏花一般的极致热烈,又有“一块孤独的石头坐满整个天空”的悲切荒凉。
  海子的诗作具有向外扩张的特性,如同一个国王,站在高处目睹他的土地。这首《幸福的一日——致秋天的花楸树》语调喜悦,带着诗人常有的、无法抑制的激动,将自己的一腔热情转化为极端化的表达。“我无限地热爱着新的一日/今天的太阳 今天的马 今天的花楸树/使我健康 富足 拥有一生”。任何一位读者都能被这样充满情绪、盛放的诗句所感染。  
  正是诗人身上极端激情的体验方式的存在,这首诗歌才得以顺利诞生。诗人在结尾不加掩饰地表达着自己对“幸福”的感受,“在劈开了我的秋天/在劈开了我骨头的秋天/我爱你,花楸树”。海子的幸福,在于有些残酷的“为诗歌献身”之精神,也正是这种独有的激烈,震撼着人心。海子的满腔赤忱,也使时间的河流将他铭记。而诗人本身,最终也走向了一座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诗意国度。
  
张枣的深秋故事
  张枣(1962-2010),湖南长沙人,湖南师范大学英语系本科,四川外语学院念硕士。1986年旅德,曾获特里尔大学文哲博士,后在图宾根大学任教。著有诗集《春秋来信》,代表作包括《镜中》《跟茨维塔伊娃的对话》等。张枣精通英语、德语,也懂法语、俄语,他有意识地吸收西方文学的营养,其作品被认为是古典诗与西方诗的完美结合。
 
深秋的故事
□张  枣

向深秋再走几日
我就会接近她震悚的背影
她开口说江南如一棵树
我眼前的景色便开始结果
开始迢递;呵,她所说的那种季候
仿佛正对着逆流而上的某个人
开花,并穿越信誓的拱桥

落下一片叶
就知道是甲子年
我身边的老人们
菊花般的升腾、坠地
情人们的地方蚕食其它的地方
她便说江南如她的发型
没有雨天,纸片都成了乳燕

而我渐渐登上了晴朗的梯子
诗行中有栏杆,我眼前的地图
开始飘零,收敛
我用手指清理着落花
一遍又一遍地叨念自己的名字,仿佛

那有着许多小石桥的江南
我哪天会经过,正如同
经过她寂静的耳畔
她的袖口藏着皎美的气候
而整个那地方
也会在她的脸上张望
也许我们不会惊动那些老人们
他们菊花般升腾坠地
清晰并且芬芳

  张枣是80年代最具天赋的诗人之一,年少成名的他和海子、顾城、北岛等人一起,构成了“文学热”时代中的精神象征。
  在一个深秋黄昏,22岁的张枣带上“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满了南山”的诗稿,去拜访年长一些的诗人柏桦。张枣对自己这首命名为《镜中》的作品,没有太多信心,认为有一种“为赋新词强说愁”的青涩抒情。
  柏桦看了之后,郑重地对他说,这是一首会轰动大江南北的诗。柏桦是对的,《镜中》成为张枣的成名作,张枣更多的作品没有流传如此之广。
  22岁的张枣被柏桦这样形容:“梦幻般漆黑的大眼睛闪烁着惊恐、警觉和极其投入的敏感,复杂的眼神流露出难以形容的复杂,因为它包含的不只是惊恐、警觉和敏感,似乎还有一种掩映着的转瞬即逝的疯狂。”
  与朦胧派早期较为传统的抒情手法不同,张枣的诗歌,精确而感性。他的诗句具有开创性、实验性、启示性,注重生命领域的开掘和语言意识的强化,古典意境与陌生的美感并存。在这首《深秋的故事》中,他也用到了“梯子”的意象:“而我渐渐登上了晴朗的梯子。”与《镜中》“比如看她游泳到河的另一岸/比如登上一株松木梯子”有着异曲同工之处,神秘,幽静,由内向外。梯子,是诗人是灵感的通道。
  张枣的诗歌也是一面镜子,他通过这面镜子,将内心的记忆——细雨、落叶、江南、拱桥,呈现给读者。这些独特、珍贵、深刻的记忆,我们也许不能完全理解,但是,当我们融合自己的经验,共鸣就产生了。
  读张枣的诗,你也会获得诗人一般敏锐的感知力——在深秋“落下一片叶/就知道是甲子年”。诗歌的阅读,就是这样奇妙的过程。
  张枣的那张裹在格子围巾里略带忧郁的侧脸,也是诗歌年代的精神肖像。作为最具诗人气质的诗人,张枣是纯粹的,在他心中,“诗给诗人的唯一报酬就是诗”——正如他每次面对陌生人时的自我介绍:
  我是张枣,我是一个诗人。

于坚的秋日记忆
  于坚,著名当代诗人,男 ,1954年出生于昆明。14岁辍学,当过铆工、电焊工、搬运工等。20岁开始写诗,25岁发表作品。1984年毕业于云南大学中文系。1985年与韩东等人合办诗刊《他们》。1986年发表成名作《尚义街六号》,1994年长诗《O档案》被誉为当代汉语诗歌的一座里程碑。

我看见了秋天 
□于  坚

一本旧杂志的右下角  我看见了秋天
有首遥远年代发表的诗歌提到它
还提到风  蒲公英和快乐的农夫
他噘着嘴扛着锄头走在田埂上
提到旷野上的红日和那种享福般的孤独
一堆陈词滥调 令我热泪盈眶
我听见落叶的脚在墨迹间沙沙走动
我看见那个隐遁多年的农场出现在雾中
那些蒙面的狼群 周身裹着灰袍 
在镜子里伸出舌头 
就是当年也没有如此贴近

  废弃的,古老的,总是美的——这是于坚的生存哲学。在快节奏的当下,作为当代汉语诗歌代表诗人,于坚一直用其雄浑的诗句引导我们接近无限精微的精神世界。
  于坚曾说:“我比较信任那种古老永恒的事物……我这种感觉就像普鲁斯特,只是在追忆似水年华。其实普鲁斯特最后也是回到他母亲的房间,在阴暗陈旧的家里写作,因为在那里面,记忆是非常饱满的。”在这首《我看见了秋天》开头,诗人明确表达出怀旧之思,暗色调的深秋时节,一本杂志的右下角,他捕捉到古老的诗意。
  在农夫、田埂、狼群、旷野,这些原始粗犷的意象当中,诗人看见一段隐遁多年的记忆向他走来。“落叶的脚在墨迹间沙沙走动”——将日常生活上升为独特体验,再淬炼词语,一首诗就此形成。
  多年来,于坚不断行走、不断写作,旅途生涯使他的诗句拥有土地的力量和天空的苍凉;于坚直观简练、不加隐喻的叙述方式使他成为当代诗坛的独特风景。
  “我关心的是可以穿越时代的东西”。这是于坚在接受采访时所说的,也是从古至今诗人的使命——抵挡时间,回溯生命的源头,为人类留存珍贵的记忆。

  汪艺,1999年生,黄山市人,中国诗歌协会会员,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作品见于《诗歌月刊》《星星》《清明》《扬子江诗刊》等期刊。曾参加安徽省首届新青年诗人改稿会、第八届安徽青年作家研修班。出版诗集《蓝》。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