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淠三代”的故事
05版:专题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2264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23年11月03日  星期五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2264期  下一期
今日古诗词
“淠三代”的故事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黄慧 发布日期:2023-11-03 11:40:55

  1958年8月,中共安徽省委作出决策,以治淮建成的佛子岭等几大水库群为源头,修建一个跨越江淮分水岭两侧,横贯皖中,由淠河、史河、杭埠河三大灌区组成的特大型灌区——淠史杭。几十万人民肩挑手扛日夜奋战,换来的是新中国成立后兴建的全国最大灌区,被称为“新中国水利史上的奇迹”。65年过去了,如今的淠史杭工程已经历了三代人,淠史杭的故事延续了三代人。


□本报记者  黄  慧
  “小时候常听外公跟我讲淠史杭的故事,也常听到妈妈抱怨外公一去坝上就几天不回来,留年幼的她一个人在家。后来,妈妈也在坝上工作,她会带着我一起值夜班,给我讲叔叔阿姨的故事”。蒋常虹是淠史杭灌区管理总局的工程师,作为“淠三代”的她,是听着外公和妈妈的故事长大的。如今的她,也会给外公和妈妈讲自己的故事。
  65年来,无数的“蒋常虹”接过长辈的接力棒,续写三代人把淠史杭灌区建好、护好、用好的故事。“我们会把他们的故事延续下去,也会给一代代人讲下去。”蒋常虹说。

伴着故事长大
  从小住在淠河总干渠边上,蒋常虹常在河边玩。
  “这条河是一锹一锹挖出来的。”外公说。
  蒋常虹望了望眼前宽阔的水面质疑道,“怎么可能?这条河这么宽这么长,怎么可能是人工河?”从那时起,外公就常跟她讲淠史杭灌区的故事。
  “哨子一响,躺在土坡上休息的所有人都迅速站起来,齐声喊着‘一二嘿’,齐心干着活”。蒋常虹的外公常万茂曾参加过解放战争,他总要赞叹当年工地上的场景,“都是自发而来的群众,没有受过军事训练,却有着很强的纪律性,热火朝天的干劲不亚于当年的战场,很震惊也很感动”。
  听着淠史杭故事长大的还有郭玲玲,她是淠史杭灌区灌溉试验总站高级工程师,小时候住在淠史杭灌区横排头管理处家属区院子内,常听大人们聊当年的故事。
  “工地上木材不够,有的老人就把自己的棺材捐出来。”
  “那个年代是吃不饱饭的,也没有报酬,一个个瘦得肋骨都很明显了,不知道哪儿来的劲儿,硬是把荒凉的山坡修成了河。”
  “当年洪水把大坝冲开了口子,很多人就跳进水里手拉手形成人墙,再等其他群众把土运来补这个口子。”
  ……
  在郭玲玲的记忆中,大人们完成的是一件令人难以置信的事情,直到长大,她才明白淠史杭灌区工程配得上“奇迹”二字,它是防洪安全的基础、粮食安全的支撑,也是城乡供水的依托、经济发展的命脉,还是生态环境的保障。

成为故事里的人
  如今,听故事的人,渐渐成长为故事里的人。
  史河总干渠管理局综合办公室主任江一民告诉记者,每年夏季,他一听到要下雨,就会问:“爸爸,你今天是不是又不在家了?”在他的记忆里,每年汛期父亲都很少在家。“我清楚地记得,有一天半夜打雷,我被吓醒了,发现爸爸正在穿雨衣,随后冒着大雨骑着摩托车就走了。”
  长大后,江一民也成了父亲那样的人。
  “我这辈子的防汛值班还没值完,接下来就是你接替我值班了”。江一民和父亲一样,在淠史杭灌区的第一个工作单位是史河总干渠管理局看花楼管理所。“在‘七下八上’的主汛期都是他们神经紧绷的日子。”每到这个季节,江一民的父亲都会说起这句话。
  在江一民父亲的年代,接收调令需要在机闸和管理所之间来回跑,闸门启闭还是手摇螺杆式的,每到泄洪时群众会自发过来帮忙摇杆。如今,已实行远程自动化控制,所有指令都能在电子系统上迅速接收和实施,江一民只要按动按钮,闸门在几分钟内就会完成启闭任务。
  小时候第一次看泄洪,浊浪滔天的场景让江一民第一次感受到水不一定是柔的,也可以是很宏大的,人在洪水中比小鸭子还渺小。
  2020年7月17日至18日,史河灌区突遇强降雨,灌口集泄水闸上游水位超历史水位 ,“那天夜里我们5分钟查看一次水位,越是大雨越要去巡堤,查看是否有管涌。奋战两天两夜后,我们成功应对了洪水,保障了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那一刻既能体会到工程的伟大,又进一步感受到老一辈人的决心与艰辛,更能感受到这份工作带来的人生价值。”江一民说。
  “65年过去了,现代水利人依旧在不停地在完善这项工程”。

故事在延续
  谈及今夕变化,蒋常虹介绍道,祖辈父辈都是人工巡堤,下雨天一踩一脚泥,到观测点用尺子量水位,查看水底情况要穿上五十多千克重的潜水服,他们被称作“水鬼”。如今淠史杭灌区全部实现数字化,在大屏幕上就能看到所有信息,这些观测点都是现代水利人一个一个建起来的,工作量很庞大。除险加固、水旱灾害防御、水行政管理、数字化灌区建设、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第三代水利人依旧在建设着这片灌区。
  孩子高烧哭闹,奶奶抱来找值班的妈妈,妈妈把孩子哄睡着再让奶奶抱走;女儿过生日打电话来说,“礼物蛋糕都有了,就是没有妈妈……”蒋常虹说:“这些事儿说出来都不是什么大事,但都是我们这代水利人默默无闻、恪尽职守的日常。”
  今年8月,由六安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六安市图书馆承办的“发愤图强砥砺前行 纪念淠史杭工程开工建设65周年”展览正式面向公众开放,蒋常虹展出了其工作20多年来看到的人、事、景摄影作品。“很多人都知道祖辈建设淠史杭灌区的辛劳,却不知道我们这代水利人在做些什么,我想借此机会告诉大家我们这代水利人的不易。”蒋常虹说。
  退休后,常万茂常到横排头管理区走走看看,总跟蒋常虹说:“淠史杭灌区挖开的第一锹土就在这里,那时候什么都没有,很荒凉。”蒋常虹也常跟外公讲讲近期的工作,“想让外公知道,我们这代人没有辜负他们的期望,一直守护着这片水域”。

流淌在故事里的使命
  郭玲玲的爷爷有六个子女,都出生于灌区的不同水库,名字也与工程有关,比如其中三个孩子名字都带“淮”字,分别是郭淮利,寓意治淮胜利;郭淮光,寓意治淮光荣;郭淮英,寓意治淮英明。
  “和很多‘淠二代’‘淠三代’一样,在选专业时首选就是水利相关专业,毕业时只想回家,回到淠史杭灌区。”当问及为何会和祖辈父辈一样在淠史杭灌区工作时,郭玲玲说,“在外人看来这是一种传承,但我们自己其实没有想这么多,就是从小生活在这里,听一辈又一辈的人讲这里的故事,觉得这里很好,就是想继续留在这里看着它更好,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事情,这种使命感和情感就像流淌在血液里”。
  郭玲玲的孩子还在读高中,每到一个地方会和妈妈一样,看看当地的河流,品品当地的水质。他还常跟同学们炫耀:“你看我们六安的水多美,我妈妈就是监测灌区水质的。”
  枯水期在堤坝旁捉螃蟹,汛期看着叔叔伯伯们去抢险,夏天的傍晚围坐在院子里的大松树下,一边吃西瓜一边听长辈们讲当年的故事……时至今日,郭玲玲、江一民等人还时常想起儿时的场景,“年代不同了,但故事还在继续,希望我们也能给下一代讲好每一代人的故事”。

蒋常虹在淠史杭灌区拍摄
江一民(左)在进行水闸工程检查
郭玲玲(左)在灌溉试验总站再生稻田间观测水位

润泽江淮兴百业  □蒋常虹/摄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