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市颍东区:多彩体育让乡村学子乐在其中
06版:专题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2263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23年11月01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2263期  下一期
今日古诗词
阜阳市颍东区:多彩体育让乡村学子乐在其中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黄冠颖 李怀萍 徐徐 发布日期:2023-11-01 11:47:35

  编者按 我运动我快乐,我运动我自信。新颖、多样、趣味性强的体育课程,让阜阳市颍东区的乡村学生们体会到运动带来的快乐,不俗的体育成绩又让他们收获到自信。体育运动正给乡村学生传递积极力量,为他们积蓄学习和生活的正能量。


积极探索 让学生在快乐运动中得到锻炼
 
  “准备!一二三,传球”“接球”……随着教练的口令响起,队员们迅速调整位置,全神贯注地盯着球,准确地判断球来的方向以及球的弹跳高度,然后迅速移动脚步,双手张开,接住球并将其稳稳地传给队友……在阜阳市颍东区新乌江镇中心学校的操场上,一群学生正在进行紧张而有序的排球训练。
  在操场的另一侧,一场充满趣味和激情的篮球赛正在激烈地进行着。双方队员在场上尽情发挥,传球、接球、运球、投篮,动作逐渐变得娴熟,配合也越发默契,充满着激情与斗志。
  而这只是新乌江镇中心学校将体育活动纳入课后延时服务的一个缩影,学生们的校园体育活动圈正向健康快乐幸福圈迈进。
  “我们学校的学生大多数是留守儿童,对体育锻炼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对体育活动也缺乏兴趣,甚至有一些留守儿童更愿意将时间和精力用在学习和其他兴趣爱好上。”该校负责人李强说,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确实对乡村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非常有益,“基于此,学校针对留守儿童体育活动的现状,正积极探索让学生感兴趣的乡村体育活动课程,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提升乡村体育课的质量”。
  显然,探索乡村体育活动校本课程的担子落在了体育教研组的肩上。“整队、跑圈、做操……这些传统的体育课程枯燥乏味,激发不了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新乌江镇中心学校体育教研组组长刘玉勇说,体育课程要创新教学内容,采用新颖、多样、趣味性强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吸引学生,“通过游戏、竞赛、团体趣味运动等多种教学方法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学生在快乐中得到锻炼”。
  在新乌江镇中心学校,记者见到前来支教的教师桑云艳,她是来自成都体育学院的硕士研究生,曾以运动员和教练员的身份多次在CCA、IDSU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据桑云艳介绍,由于乡村学校的体育设施和资源相对有限,乡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机会就会受限。在她看来,尽管乡村学校条件有限,也要引导乡村学生树立“运动理念”,养成“运动习惯”,“我想让乡村的学生真正地‘动’起来”。
  于是,桑云艳自编自创了具有青春活力、热情奔放的啦啦操。在她的带领下,学生们伴着动感、欢快的音乐,迈着步伐,旋转、跳跃,并随着音乐的节奏,不断地变换队形,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力量和自信。“我要把这股热爱体育运动的能量传递给乡村学校的学生,向他们传递积极的力量,为他们积蓄学习和生活的正能量。”桑云艳说。
  李燕(化名)是该校七年级学生,是留守儿童,性格内向、孤僻,不爱和其他学生交流。她在学习和生活上也缺乏主动性和自律性,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刚开始,就连啦啦操队都不愿意参加。在桑云艳的鼓励和帮助下,李燕渐渐地喜欢上了啦啦操,和队员们配合得也很默契,脸上露出了自信的笑容。“啦啦操给我带来了快乐,让我充满了自信。”李燕笑着说。
  为贯彻实施国家“双减”政策,落实“每天锻炼一小时”,该校依托跳绳、坐位体前屈等中考体育基础项目,将体育活动与体育课程、阳光大课间、特色社团、课后延时服务等有机融合,确保乡村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提高乡村学生运动技能和体质健康水平,让学生强身健体,身心受益。
  据了解,该校是一所农村寄宿制学校,每天晚自习结束之后,全体学生都会齐聚学校操场,齐跳跳绳操。为了达到预期的效果,体育教师自己录制跳绳口令和音乐,学生们伴着欢快的音乐声挥动着跳绳,脚尖轻盈地跳跃着,动作娴熟而优美。跳绳在空中划过,发出清脆的响声,与音乐节奏相得益彰。跳绳之后,还会做拉伸运动,缓解一天紧张的学习生活,让学生得以放松心情。
  此外,该校每学期还会举行“田径运动会”“趣味运动会”等大型体育竞赛类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体育活动,唤起学生运动的兴趣。“体育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身体,还培养了学生的意志品质和合作精神。”李强说。
  据悉,早在2018年,该校就推行了“体育艺术2+1”素质教育活动,在体育方面涵盖了扇子舞、太极拳、健美操、花样跳绳、拉伸运动、田径运动、球类运动等特色体育课程,供乡村学生选择。“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释放了学习压力,让我乐在其中。”八年级学生周均均说。
  近年来,该校在体育活动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省中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视频评选活动中,连续三届获省级奖项。“体育活动是润物细无声的过程,我们要担负起乡村学生身心健康的重任,让他们受用终生。”新乌江镇中心学校校长周凯说。

体操排练

迎“篮”而上 课间活动兴趣盎然
 
  人人屏住呼吸,个个睁大眼睛。只见她脸涨得通红,双手拿着球,两只胳膊左右摆动着,晃过对方两名队员的防守,运球后三个箭步,纵身一跃,一个腾空,投进一个两分球。热烈的掌声响彻校园。夕阳余晖的映衬下,阜阳市颍东区口孜镇中心学校操场上女篮姑娘们犹如一支支铿锵玫瑰,伴着太阳东升西落悄然绽放。她们奔跑着迎“篮”而上,她们向往美好,渴望改变命运,而篮球无疑为她们打开了人生另一扇窗。
  教练李敬杨告诉记者,成立校园篮球队的最初目的是想为农村留守儿童多找一条出路,助他们圆大学梦。没想到,篮球对学生的身心健康起到如此大的作用。李敬杨记得,2011年夏天他带几个学生去参加阜阳市高中体育特长生选拔,结果全部落榜。由于这些学生文化成绩较差,考不上高中,不少都外出打工,这件事给了他很大的触动。“要想方设法帮学生找回自信,培养学习的兴趣,激发学习的动力”。2012年李敬杨组建了校园男子篮球队,同年参加了颍东区中学生篮球赛,可惜的是小组未出线,李敬杨并未灰心。同年,他又组建了女子篮球队,利用体育课、放学后、周末时间给学生指导训练。球场上严格认真、用心施教,球场外教练对队员更多是关爱,周六、周日训练教练从家里给学生们带早餐,学生的水卡丢了教练拿出自己的给学生用……
  功夫不负有心人。这支乡村校园女子篮球队逐渐在赛场上脱颖而出:2015年获得阜阳市篮球赛第一名;2018年在安徽省小篮球U12总决赛中获得第一名;在全国小篮球U12大区赛中获得第四名;2022年第十五届省运会篮球项目中获得第三名……2018年底,沈天丽、李玟玟、白梦雪三位队员经过层层选拔被选送到斯洛文尼亚留学。
  李敬杨说,他带过的一个叫孙庆红的姑娘,家庭经济困难,母亲生病,父亲外出打工,家里还有一个弟弟和年迈的奶奶。家访时,老师看到她一边抱着弟弟、一边拿着书学习。孙庆红说,很珍惜在学校进入篮球队训练的机会,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大学,改变家庭现状。武晓雯是留守儿童,进入篮球队以前她与同学们沟通交流较少,加入篮球队后她刻苦训练,当了队长。为了提高团队成绩,她经常帮助队员训练,队员们支持、信赖她,武晓雯也变得善于沟通、交流了。有人说,人如果没有梦想那和咸鱼有什么区别,还有人说梦想是否成真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过程中找到了自我。篮球让这些姑娘们自信自强、健康成长。
  在口孜镇中心学校教师谢文清的体育课上,起跑的要领、冲刺的注意事项,助跑的口诀、起跳的身体配合……谢文清滔滔不绝地讲解着。掌握体育技能,是体育课担负的使命,讲解、示范、训练、检测……每一节体育课都是学生们体育锻炼的专场,更是激发学生热爱运动的平台,给学生们传递了坚持不懈、积极向上、敢于拼搏的精神和为梦想而奋斗的勇气和力量。
  每天锻炼一小时,阳光课间我运动。口孜镇中心学校组织体育、音乐组教师为学生量身打造运动项目、活动内容,设置了热身慢跑、体能训练、古诗韵律篮球操、花式橄榄球等,在班主任、科任老师的带领下,学生们沐浴晨光熹微、夕阳绚烂,感受运动的快乐,锻炼的口号在操场回荡,振奋的力量与白云相和。
  “文明与活动相伴,安全为课间护航”。把课间10分钟还给学生们,让学生们在课间动起来,口孜镇中心学校推出多项制度,让学生们走出教室,传统游戏跳绳、踢毽子、跳皮筋和颇有时代感的“植物大战僵尸”“木头人”等活动色彩纷呈,让课间充满欢声笑语,让学生们在跳动、跑动和互动中放松自我、愉悦身心。在2023年中考体育加试中,该校跳绳项目成绩突出,得到领导的一致好评。
  口孜镇中心学校本部有十多个社团活动,每到课后延时服务时间,体育社团内,学生们玩得不亦乐乎。通过开展课后延时服务,学校会安排更多的体育活动,以弥补学生白天在学校上课时体育锻炼的不足。同时,由于学校的体育设施齐全,让学生能够进行充分的锻炼,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该校橄榄球社团的特色活动搞得轰轰烈烈,取得了很好的成绩。2022年安徽省青少年七人制橄榄球锦标赛,口孜镇中心学校女子、男子代表队均获第三名;2022年获第十五届省运会橄榄球乙组女子第四名。
足球训练
篮球运动
 
□本版稿件由黄冠颖、李怀萍,本报记者徐徐采写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