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书
06版:专题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2262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23年10月30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2262期  下一期
今日古诗词
多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书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杨益军 发布日期:2023-10-30 11:45:30

郭因先生近照

  郭因简介  郭因原名胡鲁焉,1926年生,安徽省美学会、安徽省绿色文化绿色美学学会、安徽省管子研究会名誉会长,安徽省中国画学会名誉主席,当代著名美学大家,原安徽省政协常委,终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为发展我国文化艺术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的专家”。被中国美术家协会授予“卓有成就的美术史论家”称号,跨世纪鸿篇巨著十二卷《郭因文存》为关注中国当代美学发展者提供了珍贵的典藏性文本,被称为全国美学界的重大成果和安徽文化强省建设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当代著名美学家郭因先生,是我国“卓有成就的美术史论家”、绿色美学理论的开拓者和文人画创作的代表人物,是广为人知的重量级文化艺术名人。日前,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深情寄语本报学生读者。

多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书
 
专访97岁著名美学家郭因先生
 
□本报记者  杨益军
 
  虬松之所以成为虬松,是因为它在生长时受到过怪石的压迫;奇峰之所以成为奇峰,是因为它在出现前受到过山洪的洗礼。
                    ——郭因语录

  打开皇皇十二卷《郭因文存》,会进一步理解为何说郭因是在全国较有影响的著名美学家,为何中国美术家协会授予郭因“卓有成就的美术史论家”称号,为何说郭因是绿色美学理论的开拓者?
(一)
  20世纪80年代郭因以大量著述逐渐进入人们视野,其《艺廊思絮》曾风靡中国学术界与大学校园。这是一本具有独特品格、独特形式的美学著作,既是美学家思想的一个历史记录,又是特定时代的真实见证。清晰地引导读者认识什么是真与美,什么是丑与恶,给读者以强烈的是非观。不少学者既赞美作品的宏博精辟,又感叹其风骨嶙峋。
  这本畅销读物在出版前被《当代》连载并获得《当代》文论奖,随后被多家刊物选载,好评如潮。臧克家、楼适夷等人均给予充分肯定。著名作家秦牧认为,“它是一本风格新颖的书,对于艺术爱好者,自有相当参考价值。文字相当优美。可以说是用诗的语言写艺论。因此,阅读的时候,颇有清风徐来、轻松愉快的乐趣,没有烈日当头、挥汗如雨的苦楚”。除了植根深厚、颇有见解、文字相当优美之外,它的另外一个突出处,是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强烈的爱憎情感。
  郭因以睿智前瞻的思维、敏捷新锐的视角、诙谐清新的语言,将在极“左”思潮猖獗下萌生的新思想的闪烁火花点燃,给一大批彷徨的读者带来了阳光、温暖和清新的空气。
  郭因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确定了美学研究方向,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美学先声,系当代美术史论研究领域的重要开拓者之一,在当时无人涉及的领域,他出版了《中国绘画美学史稿》《中国古典绘画美学中的形神论》《山水画美学简史》等著作,从美学角度阐述了中国绘画美学的理论发展过程,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美学思想呈现出来,这在当时是美学领域的重要发展,从而开辟出美学研究的新路径,被学界公认为“确立了中国古典绘画的审美范畴,对绘画美学的重要发展时期做了全面探讨”,被称为新中国成立后美术史论研究领域的拓荒之作,为当时的美学研究、美学理论建设发出了强劲之音,尤其在研究中国古典绘画美学和新安画派方面成就卓著,影响巨大。
(二)
  郭因是绿色美学理论的开拓者,他倡导的技术美学与生活美学将“美育”延伸到生产生活的各个层面。早在1980年,他就力倡“应该建立起一个人类很美、人类社会很美、大自然很美,而且人与人、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崭新的世界”。他在全国“率先倡导‘追求三大和谐’的‘绿色文化与绿色美学’是一件富于远见卓识的理论贡献”。以其独树一帜的理论探索向美学的珠穆朗玛峰攀登,他的美学思想体系呈现出一种既立足中国传统美学又直面当代现实问题的综合实践倾向,其内核是对中国传统哲学和美学思想的继续和发展。郭因的绿色美学观念体现了中国当代美学多元化发展的时代风貌,与国家和谐社会及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相契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郭因表示,中国人对美好环境的向往是刻在民族基因里的,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同时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郭因坦言:“我这一生最幸福的事,是从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和马克思主义那里得到滋养,并从自己一生的经历中得到启发,提出了‘三和’‘两美’的绿色理论。”
  郭因向记者强调:“我之所以把‘绿色’二字作为心中的文化、美学的冠词,是因为在我看来绿色意味着蓬勃的生机、旺盛的活力与绵延的生命,意味着理解、宽容、善意、友善、和平与美好。”
(三)
  年近百岁的郭因老人,精神矍铄,除听力稍弱外,他思维敏捷,眼明手快,通过微信写字收发信息,甚至比青年人还快,谈及即将出版的《无琴之弦——郭因书画小品》,他当即把已经定稿的电子版发到了本报记者的手机上,我有幸对书中收入的大量书画精品先睹为快。 
  著名美术评论大家陈传席在序言中称赞,“郭因的画,虽简洁几笔,一块大石头、一棵残松、一个小亭,然皆不同一般,超然绝俗,笔力圆成,窊隆色理,旁直向背,形生意显,至于神明焕发,意态随出,非深研画之三昧者,不能造此也”“先生曾送我一幅《人生就该删繁就简》,画仅盈尺,两块巨石,皆只勾勒轮廓而无皴擦,一道流泉,远处几个山头只几笔画出,画虽简而意不简,气生于笔,笔遗于像,是为画而忘于画,唯以意高境妙见也。画虽小而简,然胜过千笔万笔之巨作矣”。
  “郭因先生素养深厚,见识广阔,以学者之姿寄情笔墨,格调高雅,他的创作,是来自于生活与经历的升华,是美学积累所折射出的精神与气度,情感与审美和笔墨相通,恣意和洒脱跃然纸上,气韵流淌而精神灿烂,犹如他的美学思想一般积极而富有能量。”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陈烨桂感叹,“观郭因先生的书法,真切地体会到他的真、善、美和谐思想,其书风透露着真情实感,自然而明亮,质朴中流露出单纯,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使自己日益接近真善美。”
  “誉满海内外的我国著名美学家郭因先生是学富五车、满腹经纶的大学者。他还是学者型的个性鲜明的书画家,近些年,不断有书画作品问世,几乎达到了‘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令人惊叹的地步。”安徽省美术家协会原主席章飚评价道,“郭因先生对中国绘画几千年的历史烂熟于心,谈及历代画家的风格如数家珍,对绘画理论的发展脉络更是‘胸中有一本清账’,这些素养滋润下的博学之士,落笔不同凡响也就不会让人感到诧异了。”
  “郭因先生从事六十余年美学及绘画史论的研究,他是卓有成就的美术家、美术史论家,他能常态性地做到像托尔斯泰指出的那样‘一生都在寻找美’。他八十余年饱经忧患的历练,使其很容易验证傅雷先生所说的‘艺术家痛苦中的产儿是人间最大的精神安慰’这句名言,他也深知没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就谈不上艺术的独创。所以,他寻常会‘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人间这部书’(鲁迅语),透彻了解‘艺术是时代的心灵史’‘文化是一个民族悠久的灵魂和最后一道防线,我们必须永远坚守’。这样一位全面继承、弘扬祖国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的可敬老人,一位坚守‘人民旗帜’的文艺老战士,对待文艺领域的各门类创作都能‘临春风思浩荡,望秋云神飞扬’,故而他的书画作品,都是抒写在宣纸上的抒情诗,真实、优美、令人动情;也都是融化在画面中对善与美的赞歌,能使人见物、见人,更见心”。
  郭因先生每幅画中的题词,精妙而引人深思。诸如盈尺作品,光山之下,秃松三株,画有几位手中摇扇的古人,题云:“古人一定想问我们留下的大量树木哪里去了。”他在为此画配发的短诗中向世人呼唤:“砍伐者请放下你的利斧!”不仅读来意趣横生,更是彰显了他力倡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四)
  郭因不喜欢有人对他大师、巨匠之类的称呼,他曾向采访他的记者强调:“如果谁想在我头上放个帽子,我觉得不妨用‘学人’二字,因为我是个一生都需要学习,也一生都在向书本学习、向社会学习、向任何人学习的人。”
  谈及本报《学生周刊》的中学生读者群体,郭因先生肯定了“贴近学生、关注青年”的办报宗旨,期待本报《学生周刊》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随后他寄语本报学生读者:
  “要多读一些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书!能够启迪人思考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书,能够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的书,尤其能够让人向真向善向美的书,都值得一读。”“要多读书读好书,缘结真善美!”
  媒体人窦蓉多年前采访郭因时有段话精准而经典:“郭老从山是山、水是水出发,经历了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又到了山还是山、水还是水。他饱尝了一路荆棘,也饱闻了一路花香。郭老用事实向我们证明,人生百转,总有烛光点燃人生的黑夜。他奋力同饥饿争夺生命,向书籍索取思想,用实践冶炼真理,最终站到了光明顶上。这种惊人的毅力实在令我们年轻一代由衷佩服与崇敬。”
  97岁的郭因先生欣然为本报赠言:“愿全球青年为实现全人类互爱互助共商共建共享共同富裕与幸福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而携手奋斗。”

《石山难得一虬松》  □郭  因/作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