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协同 播下劳动教育的种子 数学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 浅谈小学生心理特点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6版:学科纵横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2260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23年10月25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2260期  下一期
今日古诗词
家校协同 播下劳动教育的种子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倪春艳 发布日期:2023-10-25 15:59:27

□和县历阳镇中心小学  倪春艳

  劳动教育的必要性在于其对学生自立意识的培养,而其可行性,则需我们立足本校实际,做到“一校一策”,家校协同,充分发挥家庭为基础、学校为主导、社区为协同的三位一体机制,让家庭参与进来,让学科融合进来,让社会发挥支持作用,打造行之有效的劳动教育机制,寓教于乐、知行合一。为了在乡村学校达到正心立德、劳动育人的教学目标,我们做了以下三方面的探索。
  一、家校协同开展劳动教育的现状分析
  在“双减”政策的推动下,全国各地中小学均开展了不同形式的劳动教育活动,许多学校建立了校内和校外劳动教育基地,广泛引入社会资源,丰富劳动教育内容和方式。目前,乡村小学劳动教育以农耕、职业体验、家务劳动类为主。教师和学生为主要参与对象,部分活动中家长也会以亲子活动的方式参与其中。通过教师、学生、家长之间的协同,达到劳动育人的目的。
  (一)教师观念转变需要时间
  在任何一次教育变革中,教师都是实践者和主力军,但师生的观念转变需要有个过程。以我校为例,我校是乡村学校,为了家校协同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学校多次召开教师研讨会,要求各年级教师,结合所带班级学生特点,设置相应课程,细化课程内容和指标,建立劳动清单,推进教师、学生、家长多元评价体系。从教师们设置的课例来看,受场地、安全等因素影响和应试教育思维的束缚,课程设计多数停留在劳动技能的讲授、劳动意义的讲解。纸上谈兵居多,实践动手操作体验环节较少。
  (二)家长劳动教育意识淡薄
  我校是乡村学校,在落实和推动劳动教育课程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学生拥有求知和实践的土壤。但在对学生家访的过程中发现,劳动教育在学生家长中认可度并不高。以我所带的40人的班级为例,初次走访了解到,认为劳动教育确有必要,且家庭会全力配合的,只有5户。多数家长认为高考没有劳动科目,孩子自然不必在这上面“浪费”时间,更有甚者,认为劳动会占用学生正常的学习时间。
  (三)教育过程中角色不对等
  受到长期的传统教育机制的影响,学校教育一直以来都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在小学劳动教育活动中,家长与教师之间的角色是不对等的,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不足,家长只是劳动教育活动的执行者和参与者,始终无法上升到劳动教育的筹划者和管理者的角色。家长在劳动教育活动中的角色甚至与学生出现雷同,无论是由于活动设计还是家长自身的积极性,都使得其缺乏对活动的主观思考,更不能以教育者的身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多数情况下,家长的参与只是为了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没有发挥协同育人的主观能动性。
  二、家校协同开展劳动教育的对策
  针对以上现状,笔者认为,若要高效开展劳动教育,必须多措并举,家校协同,齐抓共管,以学校为阵地、家长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三位一体,协调合作。
  (一)转变家长的劳动教育意识
  为了让学生家长认可和配合劳动教育工作,学校充分发挥家委会、微信群、宣传栏的作用,向家长传输劳动育人的理念。通过召开家长会面对面向家长及时传达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和学校教育的举措。帮助家长转变观念,树立劳动育人的理念。号召家长在家鼓励学生学会简单的劳动技能,积极参与家务劳动。
  (二)学校提供劳动教育课程和理论支持
  学校提供劳动教育的课程、理论和学科的指导,家长意识到劳动教育的必要性,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体验到劳动的快乐,才能让劳动教育的优势在实践中发挥出来。
  三、家校协同开展劳动教育的具体实践
  (一)学科融合,培养学生劳动意识
  任何一门学科都不是孤立的,学科之间存在着或多或少的交叉联系,在日常的教学中注重学科的融合,有助于师生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劳动教育意识。劳动教育中的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需要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各个学科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自觉将劳动意识融于教学活动,通过知识的链接形式,能力的激励、习惯的培养,帮助学生培养劳动的品质,从而达到劳动育人的效果。
  例如,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有乘法及估算学习课程,数学教师联系当地棚户区蔬菜种植园,带学生走进蔬菜种植大棚,通过数一株辣椒秆上的果实数量,询问农民伯伯辣椒秆数量,从而估算大棚的收成,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实用性,并要求学生将学习成果与父母交流。类似的学科融合型劳动教育,不仅提高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专注度,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在很大程度上扭转了学生家长的观点。多数家长在创新型学科融合课堂教学活动实施后,体会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表示会全力配合学校做好劳动教育工作,教会孩子基本的劳动技能。
  (二)家校协同,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
  近几年,学校的劳动教育围绕“实践、探索、创新”的教育目标,通过开展家校协同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有效地把劳动教育延伸到至校外,融入家庭、社会的教育力量,实现知行合一、劳动育人。让学生在劳动中发现美,创造美,珍惜劳动成果,尊重劳动者。
  家校协同,校外劳动育人初出成效。学校在假期,组织学生赴当地的劳动实践基地——生态采摘园,采摘果实,给农作物翻土、浇水等。学生在志愿者家长的陪同指导和鼓励下,和他们一起辛苦劳作。劳动结束,学生还把自己采摘的果实带回去跟家人分享。学生在劳动体验中明白了劳动的意义,懂得珍惜粮食。在之后的回访中,100%的家庭支持这一活动开展。在学校多次开展劳动课后,学生在家主动分担家务的时间明显变长。
  家校协同,校内劳动教育大放光彩。学校依托“乡村学校少年宫”阵地,开展以“劳动发现美、创造美”为主题的系列实践活动,深受家长和学生的喜欢。校手工制作小组以植树节为契机,开展主题手工制作劳动教育课,在教师的引导下,家长和学生一起收集落花、落叶等材料,精心搭配色彩,设计出一幅幅姿态各异、色彩斑斓的“花树”。校扎染工作坊以母亲节、儿童节为契机开展系列活动,在扎染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扎染出自己喜欢的布料,在家长的帮助下,缝制成时尚美观的手提袋,并送给母亲作为母亲节的礼物。
  一年多来,家校协同,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开展得轰轰烈烈,劳动的种子已经在孩子的心中悄然播下。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