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故事·走近深耕老教师 王凤武:以报国之心躬耕科研之田 王珍秀:是守望者也是见证者
06版:红烛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2260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23年10月25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2260期  下一期
今日古诗词
王珍秀:是守望者也是见证者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黄慧 发布日期:2023-10-25 12:41:27

  1992年从师范学院毕业后,王珍秀又回到了她的母校泗县屏山初级中学。朝着走廊尽头的教师办公室走去,当年的师长都还在,一张张笑脸喊着“王老师”,“他们都是原来的模样,温暖的感觉像回家一样。”王珍秀说。

  从仰望讲台到站上讲台,王珍秀已扎根乡村教育32年。这32年,她是乡村教育的守望者,也是见证者。
爱在乡村行走间
  从泥泞不堪的乡村小路,到整洁宽敞的水泥路,担任班主任30年的王珍秀也家访了30年,她见证了乡村发展的变化,但家访的决心却从未动摇。“乡村的教育除了课堂,还有一段很长的家访路要走”。王珍秀说,学生大多是寄宿生,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关爱的缺失导致不少学生有不良习惯,性格也较为敏感,每个学生的身后都有着特殊的家庭情况。“很多学生不愿意开口说自己的心事,家访就成为解决问题的一把‘钥匙’”。
  经常翘课去网吧、吃垃圾食品、到处借钱……面对教师的询问,于蕾(化名)遮遮掩掩;每当同学催促还钱,她总是一拖再拖。由于了解不到实情,王珍秀就从家访入手。父母离异,父亲不闻不问,母亲不知去向,爷爷卧病在床,只有奶奶一人照顾。了解到详情后,王珍秀没有说教,只有关爱。因吃多了垃圾食品导致肠胃功能减弱,王珍秀多次陪于蕾去医院看病;因旷课太多,王珍秀利用午休给她补课;为改变饮食习惯,王珍秀主动买牛奶等营养品……“后来她就像换了一个人,很阳光,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高中。”王珍秀说。
  程路(化名)因上网课偷玩游戏而上瘾,导致学习成绩直线下滑,当家人劝说时,其不但不听反而对家人推推搡搡。通过家访了解到该情况后,王珍秀反而用“表扬”与之沟通。“你以前成绩特别好,学习认真又主动,如今退步明显,可以找找原因吗?”“老师,我迷上了玩手机游戏。”听到这些,王珍秀进一步表扬:“很好啊,诚实不撒谎,还能意识到自己的不足。那以后可以做到少玩手机不影响学习吗?”王珍秀与程路做了约定,并进行跟踪引导,两周之后,程路的成绩又回到了班级前列。
  “一味地说教没有用,反而更容易让他们逆反。”王珍秀谈及做学生工作的经验时说,“还是要成为学生愿意亲近的人,成为家长值得信赖的人。亲其师,信其道,学生才能理解和接受给予的爱。”
和乡村教育一同进步
  不知如何上课,更驾驭不了课堂,当时刚走上讲台的王珍秀一脸茫然,曾经的师长再一次成为她的老师,王珍秀再次以学生的身份去请教老教师,包含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课堂管理与纪律维护,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学生心理与情感关怀,学习如何用钢板刻蜡纸、印卷子,怎么备课、上课、评课,如何驾驭课堂等,她不懂就问,刨根问底。
  2005年教育改革的春风吹来,她率先垂范积极参与学校的教改活动,为实施素质教育、改革课堂推波助澜。开课、听课、评课,不仅在校内研讨,而且在校际间进行交流、听评课。她教学方法有了很大的改进,推动教改顺利进行,学校的教学成绩也一路上升。2014年,学校组织高效课堂。王珍秀积极探索符合新时代中学生的课堂教学,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形式,率先把学生分成组,大胆尝试把课堂交给学生,对外上公开课。新颖的高效课堂吸引了亳州、淮北、安庆、六安、宿州等地的领导和专家来校观摩和研讨,近百位外校教师来学习,也一度赢得好评。
  年龄大、学得慢,王珍秀坦言,面对多媒体教学,她也有畏难情绪。“以前我上学那会就是很粗糙的黑板,如今从投影仪发展到班班通,乡村教育的硬件设施一直在进步,作为教师我不能拖后腿。”在一遍遍修改课件、一遍遍尝试多媒体教学后,王珍秀熟练掌握了各项数字化应用技能,2020年“智慧课堂”,作为老教师的她用有声有色的语言、坚持的韧劲,成功掌握了智慧课堂的技巧。在她的带领下学校先后开展近百节“智慧课堂”教学。
  回顾32年的教学生涯,王珍秀用一个词总结就是“幸福”。“做老师的要付出很多,但看到全国各地都有自己的学生,他们都过着不错的日子,还时不时回来看看我,我就觉得很幸福。”王珍秀说,“做教育工作者,最重要的还是让学生获得幸福的能力。”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黄慧采写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