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高超:脱下军帽 戴上草帽 |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沈思佳 发布日期:2023-10-20 10:31:58 |
编者按 脱下戎装,回到家乡,从保家卫国的军人到扎根乡村的青年农民,高超说是对土地的眷恋让他直奔回乡之路。 2014年从部队退役回到芜湖市湾沚区陶辛镇倪家村后,高超就选择了自主创业,逐步创建起高超家庭农场。从最初的1.8亩地到如今占地110亩的农场,从仅有600棵桑树到如今增加了火龙果、凤梨、秋月梨及水稻等,农场打造了一个“水果基地+生态农家采摘+文旅休闲”为一体的经济产业链条。
在创业的过程中,高超受到当地多个部门的热情帮助;同时作为乡村的年轻力量,高超也充分发挥自己的社会责任心,致富不忘乡亲,带动农场周边人员就业,用技术扶持等方式带动村民致富,为乡村致富注入新活力。
□本报记者 沈思佳
火红的辣椒对应着夏日留在初秋的热辣,金黄的玉米渲染着收获季节的雀跃,芜湖大地正紧锣密鼓地迎接丰收的喜悦。
黑紫的桑葚挂在树间,玫红色的火龙果支棱在仙人掌枝干上,饱满的秋月梨套着纸袋在梨树枝头完成最后的修炼……陶辛镇倪家村的高超家庭农场正值采摘期,大棚里、枝头上正闪耀着丰收的忙碌与喜悦。
“上面是火龙果,下面是凤梨,套种技术可以让土地发挥最大利用率。”高超手拿着剪刀,一边现摘火龙果请来人品尝,一边介绍着种植情况。短平头、麦色皮肤、戴着副眼镜,看上去有些斯文的“90后”农场主谈起农业头头是道。从2014年退役回乡自主创业,到今天经营占地110亩的家庭农场,高超说是情怀与成就感让他乐在其中。
高超讲述创业故事
油菜开花了 挖了种桑树
2014年底的一天,高超背着行囊出现在自家门口。见到儿子的喜悦,在一句“退役了”之后有点凝固了。“推开门,父母都不知道自己退役了。”在父母的想法里,孩子当兵了,能留在部队最好,往后要走出农村不用再务农。而农村孩子高超在两年的军旅生涯以后却依然向往乡村,怀念从小就与他相伴的土地和地里长出的果实。
2016年,在短暂的上班族生活后,高超离开工位,终于与自己心心念念的土地捆绑在一起。
桑树苗便宜,种植简单,只有采摘期才需要管理,适合没有技术基础的人种植。高超开始了农业之路。
一年多的精心培育,采摘期到来,桑葚挂在枝头,11天挣了两万元。不错的经济收益坚定了高超继续发展种植业的决心。
2016年3月,拿出七万多元的退役津贴再加上政府补贴,高超流转10亩土地,这些地大部分来自亲戚。
本打算在油菜地中间一路开沟种上桑树,但是桑树种植需要土地晒上10天,“全部挖了!”此时,油菜花开,快要结籽了,在高超眼中油菜花再美也抵不过桑葚的香甜,一锹下去,挖了,种桑树!
脱下军帽戴上草帽,部队里磨炼过的高超钢枪换铁锹却有些吃力,“我挖了3米就感觉干不动了,我父亲用铁锹一股劲挖了10米。”看着执意要干种植的儿子,父亲嘴上不同意,但还是拿着锄头和儿子一起站在地头。最后,高超请了一辆挖机整好了这块地,桑树苗种下的10天里,又是父亲拿着锄头在地里一寸寸地翻土查看。
从1.8亩地到110亩地,几年时间里高超家庭农场扩大了近十倍,除了桑葚还增加了火龙果、凤梨、秋月梨及水稻等。同时,高超瞄准农旅结合新方向,开发餐饮、垂钓、采摘等项目,打造了一个以“水果基地+生态农家采摘+文旅休闲”为一体的经济产业链条。
不能挣的十万元
仰望过贺兰山的巍峨,见识过黄河的奔腾,也走过茫茫戈壁,在甘肃省当兵期间,高超的足迹踏遍了陕甘宁。“做农业投资高,见效慢,靠天吃饭”。两年的军旅生涯让高超学会了坚韧,当兵和做农业这两种苦相比,高超觉着他现在学会了享受农业的乐趣,也从自律和追求中获得自由。
2018年,一场暴雪降临,农场的大棚和桑葚树纷纷被大雪压塌,600棵桑树全部绝收,3000多棵火龙果也严重受损。看着一年多的精心操劳化作眼前的狼藉,高超心痛不已。
砍了!“桑树的根很粗,要全部挖出来,重新栽上新树”。高超没有气馁,痛定思痛,为防范极端雨雪天气,他在20亩土地上建起3500多平方米的钢架连体大棚,此后还对40亩租赁土地进行平整,筹建5400余平方米钢架连体大棚,有效改善了农场基础设施条件。
“今年10月份要改机械化种植”。高超指着大棚里的火龙果和远处的梨树说。农业的发展更要依靠技术的进步和使用。村子里年轻人较少,六七十岁的留守老人居多,农场请了一些村里的老人帮忙做工。“为防止夏季高温发生意外,今年夏天没有让一个工人作业,全是我们自己干的”。
“这个梨表面看上去没问题,但是只要一切开,你看……”高超把刚刚从树上摘下的秋月梨切开,雪白的切面上出现一片圆形的黑斑,越接近核黑斑越清晰。“今年的秋月梨有瑕疵,不能上市。”高超指着梨上的瑕疵说,“其实吃着没有什么问题,主要是品相不够好。”有瑕疵的梨一般会以便宜的价格售卖,如果按照市场价格,今年这批1万千克有瑕疵的秋月梨可以增收10万元。“绝对不能为了钱丢了品质,”高超笑着说,“虽然今年的梨有瑕疵,但这也说明我买的果树苗不是假的。”
目前,今年农场的火龙果基本都被采摘完毕,只有一些小个头的火龙果还留在枝头,“小火龙果不卖,可以在大家采摘之后送一些给顾客”。“品质”二字是高超在介绍时重复最多的词,线下采摘、微信等线上方式宣传,高超专心做好精品水果采摘路线。
年轻的“老农民”
“村里的老人有时候看着我的地跟我说,高超啊,你把地都种荒了”。在高超的大棚里放眼一看,杂草不时出现在火龙果树边,大棚外要跨过一片草丛才能到梨树边,地里那么多草,在老人眼里可不是什么种得好的田。
“火龙果的根就三公分长,如果打药,那草死了,火龙果也死了。”高超说,火龙果是一种比较纯天然的水果,出现病害树要及时挖走,所以,他坚持不打农药、全部人工除草。这几天,高超还联系好了肥料厂,要了菜籽饼和有机肥,精品水果就是要天然的和无公害的。
农村的农业谁来做?这个年轻人发出这个问号,怎样留住干农业的年轻人,在干好种植的同时他也会思考这个问题。
高超说,创业得益于政府的好政策,退役军人事务局的热情帮助,团委组织的金融培训、银企对接以及相关部门组织的创业培训都让他受益良多,也从中有了许多对青年创业和做农业的思考。
“不能只讲一年挣了多少钱,要接地气。”在培训会上,一个创业导师的分享让高超印象深刻,这位创业者养猪遭遇非洲猪瘟,亏损三个多亿,“要讲成功,讲失败,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应该怎么做。”高超认为分享经验不能只说挣钱,更要说如何解决问题,要让产业兴,能不能留住人是后话。
致富不忘乡亲。“农场充分吸纳周边剩余劳动力,人均年收入在1.5万至2万元。”高超说。他从砀山县请来梨树种植师傅指导技术,自己还带着村民一起到砀山县学习,“把技术教给乡亲们,也是多一项技能傍身。”
农业要靠坚持,这份情怀让高超获得了成就感,也获得了乡亲和政府的认可。“我现在是村里的网格员,负责给村民们协调事情。”高超负责“上传下达”的任务,反映村民的困难和问题,也传达好政策和消息。
认识高超的人总说,高超不像个农民,没有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沧桑,“冬天你在家看手机,别人在大棚干活”。搞种植做农业是一个需要耐心的过程,需要学会等待与坚持,还要学会放平心态。高超说,既然发生自然灾害是人力不能改变的,就做好自己应该做好的,用积极的心态面对问题。
在从大棚回来的路上,高超指着路边说,“明年要在这两边种上两排观光梨树,砀山县师傅教的技术,一棵树上可以长三到五种梨,增加采摘的体验感……”
高超在大棚介绍火龙果种植
□本版配文图片由本报记者傅军摄
|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