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乡村笔记:探索青年奔赴乡村的更多可能 |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黄甸 谢婷婷 发布日期:2023-10-20 10:40:06 |
“在创业的第六年,我们决定做一次彻底的转变,将战略方向从‘人来人往’升级为‘理想村庄’,让主营业务不只是‘路过乡村’的教育和公益活动,更是扎根乡村的‘乡土工厂’‘理想营地’以及‘梦想村落’”。今年9月28日是乡村笔记创业的六周年纪念日,创始人汪星宇按照惯例在公众号给关注和支持乡村笔记的伙伴们写了一封信,探讨在“让乡村参与分工”之外乡村振兴的第二种解法,即在乡村创造“非共性的成功”,道出这一年乡村笔记调整战略方向的背后逻辑。 乡村笔记的故事开始于2017年秋天,几个志同道合的年轻人萌生了一个小小的愿望:帮助村民挣钱,过上好日子。六年里,从三个年轻人到一群年轻人,他们在阿坝金川的村子里跳过锅庄,在敖鲁古雅的狩猎部落里枕过星空,在舟山嵊泗的海岛上看过夕阳,在宣城绩溪的村子里聊过梦想。他们卖过腊肉、办过研学、做过公益,在疫情防控期间尝试每天直播,还开启了“乡村云调研”,在最艰难的时候依然守着关于乡村的梦想。如今,乡村笔记已经通过“乡土研学、城市职旅、山海青年”等项目,成功实现了城市与乡村之间的“人来人往”,正开启更大的挑战,通过“乡村工厂、理想营地、梦想村落”等项目继续探索青年奔赴乡村的更多可能。
把徽州写进笔记
今年,乡村笔记依托在黟县、绩溪县打造的“乡土工厂”、超级农场、“理想营地”等,不断整合青年社群、青年平台、青年品牌,探索三产深度融合的新型精品农业,让徽州乡村呈现人来人往、人来货往的热闹景象,打造新青年的“理想营地”。
把工厂建到乡村里,聘用村民作为工人,乡村笔记将其定义为“乡土工厂”。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之前,王小东就已经在黟县进行了“乡土工厂”的尝试。他们以当地的黑猪肉为原材料,开了一家香肠工厂,又在黟县老城区旁开了一家酒厂。拥有农场梦的吴永泽在黟县办农场,在绩溪县做预制菜,大多时候的生活轨迹都穿梭在乡村。不论是王小东还是吴永泽,他们提到乡村创业时眼眸里都泛着光。
今年,汪星宇携乡村笔记团队加入项目,扎根黟县与绩溪县建立三产融合的新型农场,打造集原材料种植、产品加工、观光研学、推广销售、品牌运营等于一体的全产业链综合体。在位于绩溪县长安镇的大谷村预制菜工厂里,汪星宇圈画了乡村笔记的徽州版图,包括黟县的酒厂和香肠厂、绩溪县的两个预制菜加工厂、超级农场、“理想营地”,畅想将来还会有越来越多的乡村产业模式加入其中。
现实版“向往的生活”
依托乡村笔记的影响力,短短半年多时间,黟县、绩溪县的项目就链接了很多的人、物以及平台,也吸引了很多“90后”乃至“00后”的加入。
团队里的摄影师“阿荣”,毕业之后在工地搬砖,但一直保持对摄影的热爱,现在他用自己的特长记录农场的点点滴滴。视频中经常出镜的姑娘“麦兜”,之前查出罹患癌症,逃出大城市的她在乡村治愈了身心,她说“我们来这里不是玩,而是工作”。大谷村工厂的“00后”厂长王雨青刚来时还是什么都不懂的“愣头青”,现在已经接待客户、把控生产得心应手……这群来自祖国各地的年轻人齐聚在徽州的乡村里追逐梦想。
不只他们,现实版“向往的生活”吸引了越来越多“躺不平卷不动”的年轻人逃离城市来到乡村工作和生活,以“数字游民”的生活方式在城乡间自由跳跃。今年夏天,废弃十多年的绩溪县瀛洲中学旧校舍悄然换新,即将建设成为乡村笔记集研学营地、乡土人才双创中心、乡村数字游民社区于一体的乡村综合体,打造青年的“理想营地”,重点吸引无需固定办公场所、利用网络数字手段完成工作的“数字游民”,来徽州乡村一边工作一边感受“诗和远方”。
为了吸引更多青年力量介入乡村,乡村笔记还发起了“城市之外”合伙人计划,招募对乡村感兴趣的青年体验官参观乡村笔记在黟县、绩溪县的工厂、农场,体验农事劳作、学习徽州文化,最后召开共创大会分享感悟,为乡村振兴建言献策。
“我们通过不同的项目和计划,让青年不再只是路过乡村和参观乡村,而是真正成为乡村的建设者和参与者”。在汪星宇看来,当年轻人刻板印象中“苦哈哈”的农业变得既有趣又有意义,必然会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其中。这也是乡村笔记不断创新乡村运营模式的初衷和态度,汪星宇和团队希望这种态度被更多人看见、认同。
乡村振兴的“解法二”
“如果有一天,我们回到乡村发展,不再是为了挣钱或者出名,而是因为在乡村的生活更幸福、更自由,因为乡村可以种出更有机的蔬菜、看到更亮的星星,那么乡村对于我们来说,才真正比城市有了更大的吸引力。”
“如果有一天,我们和村民做朋友,不再是为了帮助或者团结他们,而是因为四姑娘山养马的大哥是最好的马术教练,菏泽农村戏班里唱戏的小伙子跳着最帅的街舞,普洱澜沧地里的娘娘最懂咖啡的种植,那乡村振兴才真正有了内生的动力。”
……
六年里,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乡村笔记始终坚守在乡村一线,既看到了乡村的美,也了解了乡村的难。“乡村没有人才”“乡村挣不到钱”“乡村没有好的教育和医疗”……这些是汪星宇和伙伴们常常听到的声音。于是,团队通过“乡土研学、城市职旅、山海青年”等项目促进城市与乡村之间的“人来人往”,解锁出乡村振兴的“解法一”“让乡村参与分工”,并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成效。
“慢慢地,我们发现‘解法一’似乎并不能真正解决乡村振兴的问题。因为参与分工的主体往往不是当地村民而更多是外来的‘新村民’,加上乡村的资源局限很难拼得过城市,所以振兴的道路走得很艰难”。今年,乡村笔记尝试通过“乡村工厂、理想营地、梦想村落”等项目探寻乡村振兴的另一种解法,吸引人们来到乡村创造钱权名利之外“非共性的成功”。
在这个过程中,致力于解决社会问题的乡村笔记想要发挥怎样的作用呢?汪星宇介绍,乡村笔记结合乡村振兴的两种解法,一边借助新的技术帮助乡村参与分工;一边整合各类社群和玩法,在乡村创造“非共性的成功”。正因如此,在做了六年城乡间“人来人往”的教育和公益活动后,乡村笔记开始将战略方向调整为建设“理想村庄”。它可能是建在田间地头的“乡土工厂”,通过现代物流和互联网拉近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距离;可能是废弃的学校改成的“理想营地”,结合数字游民和研学基地的业态,让青少年在村子里嗨起来;可能是闲置许久的“梦想村落”,帮助城市中老年人实现“城里有楼、乡下有院”,帮外出务工的村民打理院子,盘活乡村闲置资产。“第七年,我们一如既往走在‘连接城乡、助力共同富裕’的道路上,通过乡村笔记照亮乡村的美。”汪星宇说。
乡村笔记推出徽菜预制菜(受访者提供)
大谷村里的“乡土工厂”(受访者提供)
废弃校舍即将变身“理想营地” □本报记者 谢婷婷/摄
|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