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地方诗词 坚定文化自信 如何把握小学语文教学育人之“道” 搭建一个舞台 绽放无限光彩
7版:课堂内外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2254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23年10月11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2254期  下一期
今日古诗词
传承地方诗词 坚定文化自信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唐玉英 发布日期:2023-10-11 11:47:22

特别推荐


□和县历阳镇第四小学  唐玉英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参与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其中,文化自信培养编写进课标,占据了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的首要位置。
  中国自古乃诗歌之国,古诗文以其凝练含蓄的表达、诗情达意的画面,成为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传承好诗词文化,对浸润学生心灵、涵养民族精神和增强文化自信,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地方古诗文因其地方性、情境性、可探究性等特点,是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
  一、资源丰富,地方古诗文亟需传承
  每个城市和地区在千年的历史长卷中都积淀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这些地方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主流文化、网络文化冲击下,日渐蒙尘,逐渐被现在的孩子遗忘,中小学生对家乡优秀的古诗文作品、名人典故知之甚少,已不是个别现象。
  以家乡和县为例:两千多年的历史中,这片土地上孕育过、驻足过无数的文化名人。南宋词人张孝祥、近代“草圣”林散之祖籍和县,唐代诗人“张籍”在这里成长,“诗仙”李白历阳劝饮酒、远望天门山,“诗豪”刘禹锡被贬至此,发“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之慨……这片土地上有明太祖朱元璋夜登抒怀的镇淮楼、楚霸王项羽拔刀自刎的乌江、南梁昭明太子亲自题写 “天下第一汤”的香泉……这些地方文化,正是语文教师开发利用、拓展语文课程的良好资源。引领学生喜爱和传承地方文化,也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地利人和”,激发古诗文阅读兴趣
  (一)“非试重趣”,感受诗文阅读之美
  语文课本中的古诗文基本都为口口传诵的经典诗文,但部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为了应付考试,只要求学生会背诵会默写,会解释关键字词,述大意、概中心,只有标准答案,没有个性解读,诗情画意的古诗文支离破碎,失去了内涵、意境与灵魂,又怎么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呢?
  地方古诗文的学习,没有应试之忧,却有阅读之趣,探索之乐。例如:学习杜默的《植梅》,“半亩花荫半亩田,宽适一角始周全。培根急取他山石,设槛须添杖上钱。浅筑墙头防过酒,大开竹径为留贤;不妨酒力兼诗思,好具藤床待昼眠。”师生无须记背某一字、某一词的准确解释,而是在诵读中讨论:盛年辞官的杜默种的什么梅?园子规模如何?建园后的生活怎样?往来朋友有哪些?当年的“梅园“,现在的半支梅是什么样的?花开半树的梅花花香、花色如何……师生诵读诗文,回忆游览经历,搜集各种相关资料,讨论当年梅园中赏梅吟诗的恬静闲适。
  没有教参、没有考纲、没有考试压力的学习,平等的对话,探究的讨论,各异的见解,古诗文也可以如此自然亲切,如此妙趣横生。
  (二) “脚踏实地”, 理解诗文意境之美
  地方古诗文能缩短诗词与学生间的距离感和陌生感,山水景物就在身边,风流人物有迹可循。读《陋室铭》,教师就可带着学生们穿过小小的“仙山”,立在 “龙池”岸边,去吟诵“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推开陋室斑驳的门扉,踏上石铺小路,青绿逼人的小草会告诉学生们“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白墙黑瓦中的门廊、塌椅都在诉说着“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在“陋室”的实情实境中,面对着作者刘禹锡风姿潇洒的塑像,倾听着讲解员抑扬顿挫的声音,沉闷的文字活化成动态的画面,演变为广阔的空间,学生们穿越时空,沉浸在诗文的意境里,“陋室”就在身边,就在眼前,就在心里,他们会不由自主地去学,去吟,去诵,去讨论,去交流。通过实地探寻和走访,大家对古诗文的理解有了现实依据,更形象,更多元。
  (三) “真情流露”,吟咏诗文情怀之美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是诗文之源,诗词之所以能打动人,是因为饱含着作者抒怀之情。
  地方古诗文因其特殊的地域性,能让那些字句游走在学生眼前,诗人看到的风景、听到的声音,情绪上的涟漪,都在他们的心上铺展开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鬼斧神工对峙如门的山,这浩荡东流、奔腾不息的水就在他们的身边,他们曾经攀登过、眺望过,心里无数次感动过却无法表达的情绪在这首诗歌里得到了诠释与释放。“感”有了立脚点,坚实而深厚;“情”由内而发,真挚而浓烈,吟咏出来的是《望天门山》,也是盈满于心的家乡赞歌。
  很多诗文看似句句写景,实则字字含情,地方古诗文让学生能真正体会文中“意”、诗人“情”,让学生体验过的那些风景有了最美好的倾诉。古诗文的朗读趣味盎然,古诗文的文化魅力走心动情。
  三、 “群文阅读”,提高古诗文阅读能力
  地方古诗文课程的编排可根据名胜古迹或诗词名人分类组合,以“有利于丰富学生经历,有利于开拓学生视野,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古诗文兴趣,有利于提高古诗文学习能力”为原则进行编排。和州地方古诗文以“镇淮楼文化”“陋室文化”“天门山文化”“香泉文化”“霸王祠文化”及“张籍诗词”“杜默诗词”“张孝祥诗词”等为主题,每个主题选择1或2篇诗词为研读重点,带领拓展主题内其他诗文的学习,集课堂阅读、小组讨论、资料搜集、实地走访、比较发现等多种诗词阅读实践活动为一体。在一次次的诵读中积累,在一次次的比较中感悟,逐渐提升学生对古诗文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综上所述,地方古诗文拥有丰富性、地域性、人文性的独特魅力,合理开发,合理利用,让学生在阅读和实践中体会音韵之美、意境之美、情感之美,用经典浸润学生的人生,用地方古诗文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