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学中学生探索能力的形成 信息技术2.0与农村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融合研究 幼儿园主题墙创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7版:课堂内外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2252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23年09月27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2252期  下一期
今日古诗词
浅谈教学中学生探索能力的形成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孙美菊 发布日期:2023-09-27 10:41:34

□长丰县岗集镇第二小学  孙美菊

  课堂教学是一个深度学习多个要素构成的复杂动态,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主体发展,实施动手操作,才能发现操作隐藏的奥秘,在运用上才能如鱼得水。本文以“圆的周长计算”一课为例,做如何培养学生“探索能力的形成”完成教学目标的主要过程的探究。
  一、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索兴趣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由于探索兴趣的内容总是和问题连在一起,所以问题既是探索的开始,又是探索的方向。学生的深度学习来源于教师对深度学习情境的设计,课堂上学生对数学中核心概念的理解不能只通过讲授理解,而要在情境问题中思考,在活动中探究,这样概念的建立在学生的脑海里才是鲜活的,思维才能生长。这样的过程所需要的时间可能是相当漫长的,是不能用一时一事的“对和错”或者“好与坏”进行评价的,对知识背后所蕴含的思想性以及方法性内容的理解水平,也不是通过结果的正确与错误能够看出来的,而是通过验证得出结果。
  二、提供动手操作条件,在活动中探索知识
  在大班课堂教学中,在有限的一节课时间内让每位学生都有向教师表达想法的机会是很困难的,但课堂让学生实现“生生互动”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学新知过程中出现疑问能快速询问,遇到困难快速寻求帮助,得到互相学习分享的机会却是可以的。如“圆的周长计算”中,圆的周长比它直径到底长多少倍?学生通过交流讨论,教师再把准备好的验证材料拿出来分给每个小组长,小组长根据验证过程需要再分工给每个组员任务动手操作。这样不仅能够减轻教师的压力,还有益于实现课堂中的公平与和谐,差异与竞争就减小,不会成为“强者的舞台,弱者旁观”。
  三、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氛围探索未知
  “探索能力的形成”需要自然、自由、自主的课堂氛围,不能苛求为同一模式,多元化的学习模式,才能提高学生全面发展和团结合作。
  自然的课堂氛围可以让学生感到放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可以释放学生的思维,自主的课堂氛围可以让学生拥有自信。因此“探索学习”需要教师自身课堂中的语言“少”“精”“励”,不对学生统一要求,所以教师备课时要求“重点”“难点”用思维导图列出,让学生明白在学习过程中什么知识点会遇到困难,遇到的困难教师用思维导图提示,让学生学习过程能在“探索学习”中顺利进行下去。
  四、在积极探索、愉快课堂中得到结果
  人们常说“一个善于探究的人,不会是一个失败的人”。深度学习,是让教育孕育出一个个鲜活的成功的人。探索力的形成,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共同关心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只有通过对比观察,才有可能认识了解事物本质。数学本身比较抽象,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和运用。当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表象,引发学生深度思考,经过讨论、观察、对比与分析,引发学生深度探索和思考,从而深刻理解核心内容的本质,就可以得出正确结论了。
  五、运用探索结果,在练习中探索思考
  练习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慧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开放性练习,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和探索的空间,使学生在解题时探索问题情境中的数量关系,寻找数学模型,有助于综合能力的培养。在完成新课教学后,我设计了两道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感受将圆的周长进行数量化表示的优点通过计算求出圆的周长的便利性,并尝试灵活运用在生活中。同时练习的设计体现了层次性、开放性、灵活性、启发性和挑战性。通过让学生进行不同类型的练习,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总之,在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辅助。教师应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设计探究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围绕具有挑战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逐渐成为即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合作精神的学习者。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