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汤海涵:用乡村娃喜欢的方式上好ABC |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程榕娟 徐小波 发布日期:2023-09-27 10:21:31 |
静谧的校园一角,卧着一块方方正正的菜园子,红红的西红柿、嫩绿嫩绿的黄瓜、大小不一的小辣椒……让人欣喜的不仅是它们的长势,还有他们一旁的英文标签,一个蔬菜一个标签,好玩又有趣。“这里是学生们的‘英语菜园’,大家每周都会来这劳作一次,浇水、除草、施肥……这些环节都是英语教学,学生们一边享受着劳动的快乐,一边记住了这些生活中的英语单词。”汤海涵笑着说。 汤海涵(后排右二)与学生们合影
汤海涵,铜陵市义安区董店中心小学教师,自2014年9月入职以来,已扎根乡村教育九年。这期间,除担任英语教师一职外,先后兼任班主任、少先队大队辅导员、教导主任、英语教研组组长、德育处主任等。曾获“优秀共产党员”、义安区首届“教坛新秀”、“教科研先进个人”“铜陵市骨干教师”、义安区“教坛新星”等称号。
条件越是简陋 我越是要上好课
汤海涵工作的第一个学校是隶属于董店中心学校的新华小学,这是一所偏远的村小,学校办学条件有限,数十位教师共用一间办公室,连自来水也没通上。
“乡村小学的条件没法跟城里的学校比,但越是这样,越不能走啊”。汤海涵说,作为一名乡村教师,知道乡村教育的重要性。为了给乡村娃上好课,她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案,力求做到因材施教、因地制宜。考虑到自己年轻、教学经验不足,她在课余时间上网查阅资料,研究优秀教师的上课视频,学习其中适合乡村学校学情的相关教学方法,并结合自身爱唱会画的特长,让自己的英语课堂轻松又高效。
乡村学生缺乏英语语言环境,汤海涵便鼓励他们大胆开口,用英语进行简单交流。在课堂上,会设置一些表演和游戏环节,让学生把自己摆进角色中,用英语进行对话,如让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扮演外国人,一组扮演中国人,模拟在不同场合对话,如在餐厅点餐、商店购物、公园散步等,引导学生注意两种文化的差异和礼仪,如打招呼、称呼、道谢等。课余时间,带领学生一起做字母操;让低年级的学生观看一些简单有趣的英语动画片或卡通片,并引导他们复述或表演其中的情节;让高年级的学生阅读一些经典或现代英语故事,并进行创编,看着学生一个个神气活现、笑得合不拢嘴的样子,汤海涵知道,学生们正在享受着快乐英语。渐渐地,学生们不再害怕说英语,从一点点的接纳变成慢慢地爱上了英语。
在辛勤耕耘的教学路上,汤海涵的努力得到了回报,曾多次获年度考核优秀,在各类省市级教学比赛中获奖,指导学生获得了一个又一个荣誉,并撰写了多篇教育论文发表并获奖。
用爱与陪伴 让乡村娃拥抱快乐童年
在担任学校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和德育处主任时,汤海涵格外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为了在课堂教学之外更好地开展劳动教育,她创造性地将劳动教育与英语教学进行了有机结合,开展了一系列的主题活动,如“英语菜园”“英语手工”等,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学习英语,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
在汤海涵所带的班级,随处可见各种各样的手工作品,笔筒、圆盘画、变废为宝的瓶瓶罐罐……教学之余,她经常带领学生收集一些废旧物品,如纸盒、塑料瓶、废布等,根据不同的节日或主题,设计一些有趣的手工项目,如铜陵市当地节日花灯、剪福字、节日贺卡等,并用英语向学生介绍所需的材料和步骤。她还会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用废旧物品制作科技小发明并多次获奖。这些活动不仅能够让学生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审美能力,还能够提高他们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
乡村教育面临的另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关爱留守儿童。小伟(化名)是汤海涵班上的留守儿童,也许是父母常年不在身边的原因,小伟平时不太爱说话,也不怎么和同学一起玩耍。看着他落单的身影,汤海涵心里很不是滋味。她借由管理图书室之便,经常带他去图书室看书,推荐适合的书给他看并交流书中的故事与知识。渐渐地,他开始喜欢和老师聊天。汤海涵还让其他同学和他一起打乒乓球,偶尔自己也会凑个热闹,和他们PK球技。学生们居然自动组成啦啦队,在纸上写着 “Miss Tang, 加油”为她呐喊助威。至今,那时的场景、那些声音一直萦绕在她的心头。
九年来,汤海涵从未因个人原因而影响工作,她用实际行动为乡村教育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正是这份真心付出,换来了学生和家长们的真心和认可,提及她的课堂与教育,大家都不禁竖起了大拇指。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程榕娟、通讯员徐小波采写
|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