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文以载梦 迤逦而行 |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发布日期:2023-09-25 09:50:53 |
——我的十五岁和十五年 “长大了我要当作家” 。
对一个五六岁的孩子来说,这样的狂言当不得真。正如“科学家”“警察”“大明星”之类的梦想一样,小孩儿的眼中只见光鲜与威风,哪见辛劳与痛楚呢?显然,那个小男孩脑瓜里转的是“动动笔,就能名利双收”,却全然不知,真正深邃高远、直抵灵魂的文学作品,需要作者拥有何等超凡的天赋、何等深厚的积累,甚至要经历何等深重的艰难苦恨,熬过何等焦灼的惨淡孤独……
哈哈,年少无知。
幼稚的梦想如一颗调皮的卵石,打着旋儿掠过我30岁的脑海,不过激起几声哂笑;落在彼时而立之年的母亲心中,却“咚”的一声,激起重重涟漪。
身为语文老师,她太明白“专职作家”这条路荆棘丛生;身为人母,她又太了解自己孩子的单纯执拗。她欣慰于我对文学的热爱、对文字的敏感,但又不能不忧心于我的成长与发展,担心我因对文学的“认死理”而拒绝了其他可能性,或是耽误对其他科目的学习。于是——
“你当作家,肯定要饿肚子!”
这话我不愿信,但又忍不住怀疑。这成了母子之间一个不大不小的结,也让我对未来的幻想充满了迷惘与踌躇。
十五岁 寻梦
15年前的夏天,我刚从新疆炽热的沙漠戈壁间旅行归来,又在烈日下的军姿正步里重返烤炉。酷暑难耐,迷彩服蒸腾着热气、眉眼间纵横着汗流,回到教室里的短暂休憩显得异常珍贵。趴一会儿吧,哪顾得脏净,清凉境就是欢喜心。
“刷——”一张作文纸递到眼前,我急忙抬起帽檐仰起头,啊!一张含笑的清癯面容,果然是刚认识不久的语文老师。“这篇《寻梦喀纳斯》写得不错,你再润色一下,我帮你投个稿。”那语气轻松而亲切。
那时的我自然不知道,未来的高中三年,恩师李跃东先生将如何提升我对文字的感知与驾驭能力,如何塑造我对外部世界和自己内心的阅读方式。但高一入学以来,短短十几天的教诲已使我心生崇拜,因此我沾沾自喜于得到他的肯定,迅速打起精神,回忆起一个月之前的新疆之旅,神思流转,沉浸于那枯焦燥热的旅途中,捕捉那碧水青山间高天流云的痕迹。
至于后面的“投稿”……我只当是校刊之类,不甚挂心。
几经删改定稿交稿,此事也就告一段落了。直到数日后,“刷——”一张报纸递到我眼前,《安徽青年报》赫然在目。
说实话,此前我也曾在校报校刊甚至市级报纸上发表过作品,但这种省级的报纸,又是在学生中颇有影响力的《安徽青年报》,确实足以令我心花怒放、骄傲一阵子了。但我更在乎的,其实还是“作家之梦”的延展。我既沉醉于文字的美妙,也欢欣于表达的快乐:让更多人看到我的文字,了解我的思想,进而与我交流甚至展开思维碰撞,这种梦一般的快乐,似乎超越了“动动笔就赚钱”的稚嫩幻想。
尝到甜头的我,一边努力学习,一边积极创作,加入曾经“不甚挂心”的校刊编辑部,在一次次深夜审稿中享受美文愉悦、汲取侪辈营养,也在一篇篇或庄或谐的作品中,把激烈或宁静的思绪转化为文字,期待获得知音的回应。很快,我的作品《目标》又一次登上了《安徽青年报》,不同于《寻梦喀纳斯》的写景抒情与感性表达,我开始尝试在见闻中加入思考,理性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既是李老师提倡的高考作文写作思路,也是日后使我受益良多的思辨精神的基石。
十五年 追梦
有了“文以载道”的追求,有了“表达自我”的快乐,我也就有了与 “作家梦”和解的空间。当我意识到“不以写作谋生”和“享受文字之美”可以并行不悖,我的前路也就摆脱了“牛角尖”,豁然开朗。我不再以文学为职业目标,而是秉持对文学的热爱,并以写作为竞争优势,去敲开人生下一关的门环。
18岁的我,虽未如童年幻想一般进入中文专业,而是选择了另一个兴趣方向——汽车设计,但在清华园求学期间,我仍然笔耕不辍,写作了祝贺父母20年瓷婚的《青瓷爱情》,这篇文章后刊发在《意林》上。参加了校园微小说大赛并获奖,选修了王步高先生的《诗词格律》,修习了中文系的音韵学课程——也算是圆了小时候写下的,“就读清华大学中文系”的幼稚梦想吧。
我也将取自文学的营养和驾驭文字的能力运用在自己的专业中,既将自幼深爱的、从书卷典籍直沁入灵魂的中华文化,融入汽车设计中,也开始撰写学术论文和设计评述类文章,用文字传递思想,表达自己的设计价值观,也引起了行业内的一些共鸣。
工作之后,我越发意识到文字功底和表达能力的重要性。不管是初期负责创意设计、设计策略还是现在身为产品经理,语言文字的助力都不可或缺。因为再新颖的创意、再缜密的逻辑,也需要精准生动、有感染力的语言呈现才能完成其价值。工作过程中的沟通、合作、探究甚至有分歧时的据理力争,都能通过语言这座桥梁走向更明亮的远方,我也因此取得了丰硕的工作成果,获得了更多认可和更快的成长。
细想起来,我在职场表达、分享和辩论的底气,既来自工作中扎实的积累和准备,也来自当年那一篇篇铅字文章带来的信心。当我在会议室内舌战群儒,当我在讲台上挥洒自如,那支撑我前行的,又何尝不是当年的作家之梦,或者说,文学之梦呢?
15岁的我,以一篇“寻梦”登上了《安徽青年报》;恰好15年的追梦旅程后,我再次回望那时的自己,彼时的场景已模糊在岁月深处,但内心翻涌的涛声却真真切切,如在耳畔。希望今天的我,明天的我,都不要辜负当年报纸上这块小小的的阵地。
如今的我不是作家——大概我一生都不会成为作家,但我与文学之梦从未远离,它仍时时翩然流连在我身边。愿我永远热爱文学,永远敢于表达,永远怀揣青年的温度,永远相信文字的力量。
作者简介
石清吟,出生于1993年11月,高中就读于淮北市实验高级中学,本科和硕士研究生均就读于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现车辆与运载学院)车辆工程专业车身设计方向,现就职于上海集度汽车有限公司,任产品经理。
|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