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七彩周末”点亮留守时光 |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黄 慧 彭彦祯 发布日期:2023-09-15 11:04:23 |
□本报记者 黄 慧
通 讯 员 彭彦祯
“她竟然笑了。”张晓婷是淮北理工学院教育学院教师,聊起在淮北市杜集区任庄村的支教经历,她回忆道,“那女孩总是沉着脸,无论是上课还是做活动老是在角落里。几个周末的接触后她突然笑了,很灿烂很可爱的笑容,那张黑黄的脸仿佛被点亮了一样,做活动也总是站在第一排了。”
点亮留守儿童周末的是“七彩周末”公益课堂志愿服务项目,该项目由团淮北市杜集区委于今年2月份发起,通过每周开展不同主题的周末课堂服务,丰富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培养其兴趣爱好,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
点亮“心”生活
“每年夏季的‘七彩假期’结束时,不少孩子能哭上好几天,活动结束的汇报演出都无法参加。”张晓婷说,“他们眼泪汪汪不舍的样子让人很揪心,我时常跟着一起哭。我就想着,应该把这种陪伴延续下去,不止在暑假,要在日常的每个周末。”
“我家儿子儿媳都外出打工,孙女数学题不会做,我也不识字,你们能不能帮忙看看”“家里孩子一到周末和节假日就不离手机、电视,说也不听”……在杜集区,常住人口流失严重,留守儿童大多因为父母外出务工、父母离异、残疾、大病等导致身处困境。团区委在走访时,照顾孙辈的老人常拉着工作人员诉说养育困境。
杜集区青年志愿者协会会长李雪峰介绍,很多村子有场地给留守儿童玩耍,但仅限于“看孩子”,两三个孩子在一起搭积木,更多的孩子是沉迷于手机。为此,他积极引导各方参与,共同商讨课业辅导活动方案。与留守儿童共谋。青年志愿者在走访过程中询问留守儿童在校学习情况、课后作业存在的问题、课业辅导需求,从服务对象自身情况出发,精准摸排需求。与家长共谋。向留守儿童家长询问需要何种形式的公益课堂、期望解决的难题,沟通确定公益课堂时间、地点、频次等细节问题。与村两委共谋。青年志愿者及时反馈入户走访中发现的留守儿童需求,并与村干部一起分析研判村内留守儿童整体情况,共同商讨公益课堂的时段、形式、安全和保障等问题。
当前,“七彩周末”公益课堂团队已拥有包含淮北市高校大学生、各学龄段教师及具备教学水平的社会爱心人士在内的三十余名固定志愿者。课堂设置“1+X”系列课程,其中“1”指的是第一节课的作业辅导,“X”为第二节课轮流开设的益智、艺术、体育,包括手工制作、音乐启蒙等。每堂课都会有视频直播,让常年在外务工的父母看见孩子的多彩周末。
“很多留守儿童的眼神是胆怯的、躲避的,性格是少言寡语的。”团区委书记闫小梅说,“我们希望‘七彩周末’能给他们带来的不仅是多彩的活动,还有更多的爱,让他们感受到世界的温暖,对未来充满想象。”
从“讲好一堂课”到“用爱上好一堂课”
从拿着粉笔的手在抖,到天天拉着老师细说每个留守儿童的成长方案,淮北理工学院“红淮儿”支教社团的成长让张晓婷赞叹:“他们已经开始进入‘教师’这个角色了。”
在“七彩周末”的课堂上,支教教师大多是师范专业的大学生。面试、研学、培训、定点调研等,所有志愿者开始授课之前都要经过一系列的流程。即便是专业的师范生,也要参与绘画、声乐、运动等培训课程,以便根据当地儿童的学情开展教学。
“起初他们完全不会写教案,遇到了调皮的孩子更多的是跟我吐槽。”张晓婷笑着说,“如今不一样了,他们会包容每个儿童的性格特点,用爱的眼光去看待和引导儿童的发展。大热天他们会在空旷的草地上练舞,在教室里备课。成长的不止有儿童,还有这些‘准教师’们,他们逐渐明白有爱才能上好一堂课。”
如今正值新学年开学,“红淮儿”支教社团正在招新。每个老成员都拉着学弟学妹细说支教中感动的点滴,他们说要把这份温暖传递下去。
支教教师专业化、支教团队固定化是团区委一直坚持的原则。“我们协会有很多爱心人士,但站上讲台的还得是有师范专业背景的志愿者。”李雪峰介绍道,“每个村子的教师团队都是固定的,无论是课堂的衔接还是学情的熟悉程度都得有保障。”此外,志愿者还会根据儿童的爱好、禀赋等进行针对性的培养,让更多人有“一技之长”。
把“难题”变成“资源”
“部分乡村较为偏远,交通问题该如何解决”“不少家长担心安全问题,如何让他们放心”“报名的儿童越来越多,场地该如何保障”……闫小梅坦言,想做好志愿服务面临诸多难题。
为建立机制以保证项目的运行,团区委强化与各相关部门、青年志愿服务队和社会各界多方互动,充分发挥团的组织化动员和社会化动员优势,联合辖区各乡镇与村(社区)达成服务协议,将村(社区)青年之家、校园教室、农家书屋等活动阵地作为活动地址,严格志愿者选拔流程,从沟通能力、心理素质、与艺术(体育)教学相关特长等方面对志愿者进行选拔及培训交流,确保志愿者们能够长期坚持,并联系爱心车队保障志愿服务活动期间的出行安全。在“难题”的倒逼下,社会资源不断聚拢,不仅有效化解了“难题”,还延伸了团区委的工作手臂、增强了工作力量。
“我们在第一个村开设了‘七彩周末’课堂后,就陆陆续续有多个村委主动找到我们,有的村小校长每个周末都陪着留守儿童一起上课,随时解决我们的各种所需。”闫小梅介绍道,“这个项目将走出杜集区,在全市覆盖。”
为此,团市委召开了淮北市青年志愿服务校地交流座谈会,邀请高校、志愿者协会等相关人员座谈,探索校地志愿服务合作新模式,依托大学生兴趣爱好、学科特长等优势开展特色专业化项目,把志愿服务作为引领青年思想、凝聚青年力量的有力抓手,吸纳更多的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到各类志愿服务中来,让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力量在淮北市有平台、有项目、有实践。
![]() “七彩周末”的手工课堂
![]() 志愿者带领留守儿童体验机械组装
![]() 拼中国地图 育爱国情怀
![]() 展示绘画成果
![]() 晾晒学生的绘画作品
|
发表评论 | |
评论标题: | |
评论内容: (500字符) |
|
验证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