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亳州学院:探寻文化传承之旅 |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徐徐 发布日期:2023-08-11 11:29:58 |
团队名称 “曲艺诗华 翰墨流芳”文化艺术服务团 实践类别 调查研究
□本报记者 徐 徐
6月30日至7月6日,亳州学院中文与传媒系“曲艺诗华 翰墨流芳”文化艺术服务团前往宣城市,深入了解挖掘当地历史文化,探寻文化传承之脉,感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崭新未来。
服务团成员以“江南诗山”——敬亭山为起点,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了探寻山中诗词文化及发放调查问卷等调研任务,明白了诗仙李白那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意境。“夜台无晓日,沽酒与何人”。安徽宣酒闻名古今,而今其核心技术江南小窖古法酿造技艺已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成员们参观走访了安徽宣酒集团,了解宣酒的历史文化。“江南石上有老兔,吃竹饮泉生紫毫”。白居易曾为宣笔写下《紫豪笔》,成员们走访了宣城市宣笔有限公司,并采访了企业家彭飞。彭飞表示,从诗词入手对宣笔制作技艺进行探究宣传的角度很新颖,对实践团的调研方向与调研目的表示肯定。
7月4日上午,服务团来到泾县榔桥镇调研。榔桥镇作为中国木梳之乡,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坚持创新发展,搭乘新电商的快车,将一把把小木梳送进千家万户。服务团来到当地一家木梳制作厂,现场观看了木梳的制作过程。通过观察机器打磨雏形、开齿、开凹槽等步骤,了解到木梳一些制作环节虽被机器代替,但关键环节仍需手工制作。成员们感慨,制作一把精美的木梳并不容易,榔桥木梳的非遗传承任重道远。
下午,服务团前往泾县乌溪镇中国宣纸文化园,近距离观看宣纸制作流程。成员们观摩了捞纸、晒纸、剪纸等传统技艺。“泾县特产的青檀树皮纤维是制造优质宣纸的最佳原料,再经过配料、曝晒、捶打、制浆、捞纸等108种手工制作工序,才能制作出千年不腐的宣纸。”宣纸匠人介绍。随后,成员们参与到宣纸制作工艺的“捞纸”环节中,在宣纸制作匠人悉心指导下,两名成员抬着纸帘在纸槽中入水晃动,抄制两次完成了一张宣纸的制作。
7月5日上午,服务团赴泾县黄村镇三兔宣笔厂,近距离了解宣笔制作工艺。省级宣笔制作技艺传承人伍森严带领成员们参观了宣笔制作车间,详细介绍了制作流程,并现场为成员们演示如何分辨宣笔的种类。“‘尖、圆、齐、健’是我们对笔的四点要求,只有完全符合这四点,才算是真正的宣笔。”伍森严说。
为了解游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程度,服务团于7月5日和7月6日在泾县桃花潭镇调研采访。
调研
感悟 为深入调查研究中华优秀传统诗词文化,我参加了亳州学院中文与传媒系“曲艺诗华 翰墨流芳”文化艺术服务团,前往宣城市开展为期一周的调研。
在调研期间,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泾县诗词学会的交流座谈,在学会会长徐余泾的引领下,不仅让我们对宣城当地的人文历史背景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更为我们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诗词文化课。徐会长结合宣城当地的特色文化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将诗词文化融入其中,为大家讲述一篇篇诗词背后的故事,加深了我们对于诗词文化的兴趣。
——“曲艺诗华 翰墨流芳”文化艺术服务团成员 邓广昊
|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