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蚌埠医学院:让濒临失传剧种焕发新生机 |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丁亚东 发布日期:2023-08-11 11:21:22 |
团队名称 濒临失传剧种卫调花鼓戏抢救性挖掘与创新性传承实践团 实践类别 调查研究
“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观看卫调花鼓戏的演出,精彩的演出让我眼前一亮,台上大学生演员的表演,台下观众的热情,让我看到了濒临失传剧种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濒临失传剧种卫调花鼓戏抢救性挖掘与创新性传承实践团成员、蚌埠医学院口腔医学院2019年级学生余森森激动地说。
余森森口中的濒临失传剧种是起源于千年古镇——蚌埠市长淮卫镇的稀有剧种卫调花鼓戏,卫调花鼓戏2006年入选安徽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1年被文化和旅游部列为濒危剧种。蚌埠医学院卫调花鼓戏传习基地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长期致力于濒临失传剧种卫调花鼓戏抢救性挖掘和创新性传承,并根据时代审美和大众品味,创作了一系列卫调花鼓戏剧目,实现了濒临失传剧种卫调花鼓戏的跨越式发展。
本次濒临失传剧种实践团来到了卫调花鼓戏起源地长淮卫镇,他们深入基层,精心调研,对长淮卫镇大地上最原生态的卫调花鼓戏进行了详细的访谈和记录,并组织了五台丰富多彩的卫调花鼓戏专场演出,《窦娥冤》《琵琶记》《三打苏凤英》等卫调花鼓戏经典剧目悉数登台亮相,酣畅淋漓的唱腔,质朴平实的表演……演出现场掌声不断,很多观众连连称赞:“好久都没有看到这么精彩的卫调花鼓戏演出了。”古老的声腔在青年人的传承中焕发新的生机。
“感谢孩子们!”蚌埠市唯一的卫调花鼓戏省级传承人、84岁的李夕茹冒着酷暑,参加了大学生的卫调花鼓戏演出,她激动地说:“青年大学生的加入,让我们看到了卫调花鼓戏的希望,我也会竭尽全力把毕生所学的卫调艺术都教给孩子们。”
在本次实践活动中,蚌埠医学院团委和蚌埠市艺术研究所签约共建“安徽省濒临失传剧种卫调花鼓戏研究与发展中心”。该中心将从理论研究、剧目创作、艺术展演等方面加强与地方艺术单位的合作,为濒临失传剧种在新时期的传承与发展谋划出路,为传统文化高校育人提供更加广阔的平台。
蚌埠医学院团委书记周静表示:“卫调花鼓戏研究与发展中心的成立是学校传统文化创新实践和理论研究工作的又一次突破,将进一步提升学校在凝练成果、理论总结、创新传承等方面的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传统文化传承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育人成效。”
濒临失传剧种展演——卫调花鼓戏《窦娥冤》
点评
在实践中擦亮青春底色
今年暑期,我校采用按需立项、点面结合、组建重点团队示范带动的原则进行活动内容设计和团队立项,在全校范围内组建各级各类团队两百余支,围绕依法治国宣讲、乡村振兴、普通话推广、教育关爱、文化艺术和爱心医疗等方向开始实践。同时,根据思政育人工作整体的要求,我校在去年首次设置思政专项团队的基础上,今年继续细化团队分类,设立了思政委员专项团队和青马专项团队,围绕理论普及宣讲、党史学习教育、发展成就观察等方面开展实践。
伴随着服务基层、躬身实践的号角吹响,广大蚌医青年奔赴基层一线,在实践中了解国情、社情、民情,收获别样的青春体验与收获,取得了丰硕的实践成果,在躬身实践中擦亮青春底色,展示了当代医学生勇担民族复兴大任的青春风采。 ——蚌埠医学院团委书记 周 静
□本版稿件除署名外由本报记者丁亚东采写
|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