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财经大学:走基层记录发展变化 安徽工业大学:重走长征路 奋进新征程 蚌埠医学院:让濒临失传剧种焕发新生机
06版:专刊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2238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23年08月11日  星期五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2238期  下一期
安徽工业大学:重走长征路 奋进新征程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谢婷婷  赵美男 发布日期:2023-08-11 11:20:34

团队名称  “光影贵州·时代传承”红色研学团

实践类别  理论宣讲 红色传承

□本报记者  谢婷婷
  通 讯 员  赵美男
  7月18日,安徽工业大学“光影贵州·时代传承”红色研学团抵达贵州省遵义市,以遵义会议会址为起点,沿着红色地标重走长征路,回望红军长征伟大转折点,感受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史,以实际行动继承和弘扬遵义会议精神、长征精神。
  遵义会议是中国革命从失败走向胜利的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研学团的第一站来到遵义会议纪念馆,门楼上毛泽东亲笔题写的“遵义会议会址”六个大字熠熠生辉。成员们观看各类图片、文字与实物展示,跨越时空接受精神的洗礼。
  在四渡赤水纪念馆,研学团感受当年红军浴血奋战的悲壮场面和横渡赤水的惊心动魄。乘着夜色,成员们走进当地老红军何木林的家中。其孙女何莉回忆,爷爷一生对党和国家心怀感恩、无私奉献。父亲被爷爷以“不能接受国家补助、红军的儿子就应该战斗在最艰苦的地方”为由,送到了煤矿挖煤。告别之际,何莉的女儿为大家吟诵了《忆秦娥·娄山关》等毛泽东诗作。
  娄山关战役是红军长征途中的首次大捷,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创造了条件。红军战士曾在海拔1400米的小尖山山峰数次击溃敌军反扑。连接小尖山与大尖山的是一座长百米的铁索桥,研学团成员立于桥头,身临其境地感受革命传统教育和红色文化熏陶。
  研学团追寻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来到位于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花茂村、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做客的“红色之家”农家乐。农家乐负责人黄维红娓娓道来花茂村的变迁。研学团还采访了土陶制陶传人母先才等,参观调研了新农业蔬果大棚。红色文化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传统工艺与新兴产业相互链接、传承千年的古法造纸与沉淀百年的母氏陶艺历久弥新,昔日贫困的荒茅村变成了如今花繁叶茂的花茂村。
  据悉,研学团以新时代青年视角切身感悟完成融媒体作品二十余部,根据地区特点设计IP人物形象,打造“光影贵州”沉浸闯关式线上学习平台。后续,成员们将继续牢记使命,将红色故事代代传扬。
采访老红军何木林家属

  感悟  我们追寻历史的脉络,走进遵义会议纪念馆、四渡赤水纪念馆等,仿佛回到了风起云涌的年代。我们前往花茂村感受新时代美丽乡村的新面貌,目睹遵义这片红色热土焕发生机。踏上新的长征路,我们将着力讲好红色故事,让革命薪火代代传承。
  ——“光影贵州·时代传承”红色研学团成员  李春普

点评
发挥专业特长 拓展青春足迹
  高温酷暑阻挡不了青年学子们火热的实践热情。今年我校以“学习二十大 永远跟党走 奋进新征程”为主题,围绕学思践悟宣讲团、国情观察实践团、科技创新实践团、民族团结实践团、志愿服务实践团、“返家乡”社会实践等六个实践专题开展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全校五百余支团队以上好一堂“专业教育实践课”和“国情社情思政课”为目标,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在观察实践中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
  他们走进延安、古田等红色地标,在缅怀追忆中汲取奋进力量;走进乡村,执笔作画,为乡村单调的墙面换上“新衣”;走进社区,打造“七彩假期”,陪伴孩子度过充实的暑假。他们脚踏实地、知行合一,发挥专业特长、拓展青春足迹,在广阔天地中践行着“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
  ——安徽工业大学团委书记  王  菁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