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理工大学:探寻贫困村变明星村的“奥秘” 安徽艺术学院:用艺术设计铜都乡村 黄山学院:青春志愿行 扮靓母亲河
05版:专刊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2238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23年08月11日  星期五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2238期  下一期
今日古诗词
安徽艺术学院:用艺术设计铜都乡村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谢婷婷 徐阳阳 汪亚 发布日期:2023-08-11 11:07:36
团队名称  “铜冠天下 陵聚艺方”实践团

实践类别  乡村振兴  调查研究

□本报记者  谢婷婷

  通 讯 员  徐阳阳  汪  亚

  7月24日至26日,安徽艺术学院设计学院“铜冠天下 陵聚艺方”实践团在设计学院团总支书记徐阳阳的带领下,前往铜陵市开展主题为“追寻文化根脉,助力乡村振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探索艺术与乡村共生,赋能乡村振兴的新画卷。
  “这个文创园是利用20世纪铜官山铜矿矿工生活遗址资源,选择性保留、修复、改造和复建起来的”。铜陵市铜官山是青铜的发源地、新中国铜工业的摇篮。实践团走进铜官山1978文创园,从展区、影片、实物中感受矿工们开拓进取、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实践团还走进铜陵市博物馆,丰富的历史文物通过全新的展示方式、先进的科技手段,向成员们生动再现了铜陵悠久的青铜历史文明。
  白姜是铜陵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实践团专程来到义安区天门镇白姜特色生产基地,了解铜陵白姜的历史故事、生产方式和“姜王选拔”的特色文化。在铜陵阿朵白姜有限公司,成员们现场观看了工人们洗姜、切姜、包装等生产制作流程,表示将发挥设计学科的专业优势,积极在推动白姜产业、塑造白姜品牌、发展白姜文化上贡献智慧。
  义安区胥坝乡群心村被称为“江山明珠”,不仅是因为地处江心洲,还曾是“渡江第一船”登陆地和全国美丽宜居示范村庄。为追寻红色记忆,弘扬伟大的渡江精神,实践团来到了群心村,集体瞻仰“渡江第一船”铜雕塑,走访群心村乡贤文化馆。在义安区西联镇犁桥村,成员们与村党委书记钟昆仑亲切交流,详细了解乡村文旅产业的发展以及村民居住环境的改善情况,近距离观察徽派建筑的设计结构以及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积极探讨新时代艺术设计赋能乡村振兴的新形式。
  每个青年奋进的脚步,叠加为一个城市的进步;每个青年创造的价值,汇聚成一个城市发展的力量。实践团成员们纷纷表示,将充分发挥专业所长,传承文化记忆,用设计改变生活,用艺术赋能乡村,激扬青春正能量,践行使命与担当。
深入生姜工厂调研

  感悟  暑期社会实践和同学们一起了解家乡铜陵的历史文化,我感觉特别有意义。印象深刻的是,我们利用设计学的专业知识推动铜陵白姜等品牌建设。让我欣喜的是,在犁桥艺术村亲身感受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希望用自己的所学回报家乡。
  ——“铜冠天下 陵聚艺方”实践团负责人  韩  莹

点评
在寻访中感悟思想伟力
  这个盛夏,我校青年学子奔赴各地,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在寻访中感悟思想伟力,在奋斗中书写青春华章。
  设计学院“铜冠天下 陵聚艺方”实践团师生一行,深入社会大课堂,充分挖掘铜陵市的“铜”文化记忆和设计赋能乡村振兴的新方式,自觉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积极付诸行动并发挥专业所长开展白姜产品包装设计和铜陵文创产品设计的大胆尝试,取得了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感悟、在实践中成长的良好效果。希望成员们在社会实践“必修课”中坚定理想、淬炼意志、增长才干,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新时代追梦历程,为助力乡村振兴汇聚磅礴青春力量。     
  ——安徽艺术学院团委副书记  赵  晨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