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安徽理工大学:探寻贫困村变明星村的“奥秘” |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丁亚东 发布日期:2023-08-11 11:06:48 |
团队名称 “红色记忆大湾村,美丽蝶变奔小康”实践团 实践类别 乡村振兴
□本报记者 丁亚东
为引导青年大学生上好与现实相结合的“大思政课”,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将青年力量与乡村振兴相结合。安徽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省级重点团队乡村振兴促进团赴金寨县大湾村,开展以“红色记忆大湾村,美丽蝶变奔小康”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七年前,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大湾村了解脱贫攻坚的实施情况,当时来到了陈泽申老人家中。七年过去了,这里的游客一批接着一批……陈泽申指着面前的道路说,以前是泥巴路,晴天一身灰,下雨一身泥。现在好了,都是漂亮的水泥路、沥青路,还通到了家家户户门口,出行方便了,环境也好了。他指着面前的一排楼房说,以前都是土房子,夏天下大雨、冬天下大雪,住在屋里提心吊胆,现在好了,盖成了楼房,不担心安全,进屋也脱鞋了;生活困难的,之前吃上顿没下顿的,生病不敢去医院的,现在都不怕了。
一路上,陈泽申满心欢喜地指向这、指向那,仿佛有说不完的话。只要遇到其他村民,他还像个孩子似的,不停地问“我说的是真的吧”,来证实他的所说所感,淳朴之至。
七年的时光,在国家的政策支持下,经过大湾村人的不懈努力,大湾村的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群众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也在逐年提高。
“大湾好风景,出门就是岭,不是石头绊了脚,就是茅草割了颈”。这曾是大湾村的真实写照。现如今,站在大湾村村口放眼望去,一边是错落有致的徽派建筑小楼,一边是崭新的游客服务中心。“山上种茶、家中迎客”的愿景在大湾村成为了现实。
在乡村振兴博物馆和大湾村党群服务中心,成员们详细了解大湾村从昔日贫困村到如今明星村的“奥秘”。在习近平总书记来考察后,大湾村采取了一系列乡村振兴战略,不仅解决了全村茶叶加工销售的难题,还为村民提供了很多就近就业岗位,同时带动了当地多项特色产业发展。
大湾村的华丽蜕变给成员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思政课。他们深刻认识到,青年参与乡村振兴就藏在微小的举动里,作为新时代青年大学生,要努力争做“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躬身实践者,将个人发展与乡村发展结合起来,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绽放青春。
成员们在认真听取工作人员介绍
点评
青春之行助力乡村振兴
今年我校紧扣“学习二十大 永远跟党走 奋进新征程”社会实践主题,按照“目标精准化、工作系统化、实施项目化、传播立体化”和“按需设项、据项组团、双向受益”的工作原则,立项164支校级以上重点实践团队,包含国家级、省级专项团队60支,类别涵盖理论普及宣讲、乡村振兴促进、发展成就观察、党史学习教育、民族团结实践等。
三万多名青年学子奔赴省内各个乡村街道,聚焦文化、医疗、教育、乡风文明等领域,用知识与专长带给群众智慧与快乐,用汗水与行动助力乡村发展与建设。成员们主动认知“三下乡”的政治定位,积极投身“三下乡”的吃苦行动,用心呵护“三下乡”的队友深情,充分扩大“三下乡”的实践成果,以青年之志,深刻践行“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的铮铮誓言,让青春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烂之花。 ——安徽理工大学团委书记 丁玲玲
|
发表评论 |